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课外必读书目 > 必看的十七本国学

必看的十七本国学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必看的十七本国学

  必看的十七本国学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必看的十七本国学,希望您喜欢!

  必看的十七本国学

  一、《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

  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朱高正(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

  二、《孟子》:教你如何激发斗志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三、《老子》:大气做人,小细做事

  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时常感叹自己不懂得与他人相处,老子也曾有感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悟出了大气做人的三个主张,即“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

  大气做人,若懂得了甘为居下,谦虚不争,委曲求全,则心胸也就自然开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更美好了。这对于现代来说,特别是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时代,老子的大气思想,无非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颇有指导借鉴意义。

  四、《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态;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专注。乘物以游心,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五、《心经》:静心,净心

  心浮气躁的时代,气定神闲是一种奢侈,静心专注是一种考验。

  我们的心里每天都会堆满事情,生活、工作、情感,缠成线团扰乱思绪,所以我们易怒、郁结、低落,而读《心经》,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静心的良药。

  在浮躁当下,读《心经》非常适合人们日常修行,工作烦闷时,读《心经》,平复心情,豁然开朗。读《心经》可断杂念,降低我执,减少烦恼。读《心经》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平心静气。在凝神静思间,你杂念渐消,清净平和。心安定了,便能摆脱烦扰,生发智慧,这恰是禅的本意所在。

  六、《金刚经》:学会舍得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每个人在“舍不得”的时候,究竟能做什么?

  多年来,台湾知名作家蒋勋,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

  为什么是《金刚经》?其实他也不十分清楚,

  “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就读下去了。”

  蒋勋把《金刚经》随手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读一段。一次一次读。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飞机遇到乱流,狂暴风雨,打雷、闪电、地震──还是有这么多事让人害怕、恐惧、惊慌。

  “我因此知道: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实做到,原来这么困难。我因此知道,原来要一次一次读,不是要读懂意思,是时时提醒自己。该“舍得”的时候,舍不得,我也一样惊慌、害怕、伤痛。”

  人生就是一场舍得和舍不得的旅行,引用蒋勋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七、《六祖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

  经中字字句句都妙意无穷,值得一再玩味,体悟不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不修证,非佛法。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八、《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

  身体和头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能随便损伤。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辛苦地养育儿女,看到儿女幸福健康,才会觉得快乐。因此正如《孝经》中说的那样,就是从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出发,要好好地珍惜生命。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好,而父母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

  君子进能对上司忠诚,退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发扬长处,补救短处,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与其要求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才是和谐的关键。

  九、《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打得赢,也要算成本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

  汉武大帝,就演绎了主骄民疲的一生,“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何其霸气!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结果呢?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国家差点都给他搞亡国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压力,下轮台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胜在准备

  兵家的思想,讲究一战而定。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

  所以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准备是自己的事,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鼓舞士气。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敌人如果不犯错,我们就很难赢。

  兵法所谓的诡道,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引诱对方失误。比如“能而示之不能”,就是其中一个方法,也是最主要的,使用最频繁,而且屡试不爽的方法。

  孙子兵法教你打赢,但首先是教你认输。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听“永不服输”,因为人们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认输才会赢!”。

  《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守不跑,就会为人所擒。

  汉朝名将李陵,汉武帝要他给李广利运粮草,他耻于做后勤部队,请战率五千步卒直捣匈奴王庭,结果被匈奴十万骑包围,兵败投降。汉武帝杀了他全家,还害得替他说话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认输才会赢。

  十、《红楼梦》:教你为人处世

  林黛玉:入乡随俗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点评:外界的环境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那么,就去主动地适应环境吧。

  薛宝钗:比量齐观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

  点评:人有三六九等,待人的态度应该一视同仁。

  王熙凤:八面玲珑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点评:一朋友到我家做客,恰好那天我儿子带女朋友回家。朋友说一句,这孩子跟他爸一样,会挑!一句话夸了四个人!我们可以不爱说话,但要学会说话。

  刘姥姥:难得糊涂

  鸳鸯与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故意捉弄刘姥姥。事后,当王熙凤和鸳鸯向刘姥姥道歉时,刘姥姥却说:“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点评:做个明白人,难得糊涂事。

  十一、《了凡四训》:教你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单单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孟子说的“是求有益于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

  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这句话读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这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改命的开始:反省自己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文: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揣测一下能不能中科举?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中科举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气很薄,又不能积累功德来培养后福,而且很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我时常用自己的才智来欺压别人,直心直行,说话很随意,说了很多错话。像我这样福气浅薄之人,怎么会中科举呢?

  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没有,谁能说一辈子不犯错误呢?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效法天道,方能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译文:《周易》为君子谋划,趋向吉祥避开凶险。如果天命是一成不变的,那吉祥怎么可能趋向,凶险又如何避开呢?《易经》开篇就说,积累善业的家庭,必然有余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吗?

  感 悟:言行举止符合天道,符合规律,方能趋吉避凶。云谷禅师跟袁了凡说这句话,意思是命运可以改,否则《周易》绝不会说这句话。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变化的。对于人来说,必须要效法天道,根据天道运行规律而变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能趋吉避凶。

  十二、《史记》:教你看穿一个人

  通,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贵,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富,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居,观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听,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止,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习,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穷,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而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贱,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十三、《资治通鉴》: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历史不是为写文章而存在的,而是提供一种智慧,《资治通鉴》就是一本提供智慧的著作,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马光等撰,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

  从曾国藩到毛泽东这些政治家都喜欢读《资治通鉴》;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 300 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

  金庸除了是一个小说大师,还是时评高手。而他写时评的功底,来自读《资治通鉴》。读历史、读哲学,跟今天的事有什么关系?可是金庸说:“《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来的。”

  十四、《近思录》:身边之事,日常之理

  《近思录》囊括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书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是学习研究理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

  太极、理、气等概念,是理学经常论及的根本和核心范畴,其一切理论都是建基于这个高度之上而得出的。说白了,理学之所以让人觉得疏远和不亲切,不是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在于太高、太精英化。

  譬如《近思录》的主线便是——从宇宙生成到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

  读这本书,是啃硬骨头,对思维是极大砺炼,对认知是巨大提升。

  十五、《传习录》:心外无学,传而习之

  《传习录》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学思想,都包含在《传习录》里。要了解千古心学的真谛和王阳明的大智慧,这本书是最佳选择,一本足矣。更为难得的是,王阳明虽是一个大学者,其书和思想却无论读书人还是非读书人,都可以读可以听、听得进听得懂,这也是心学比理学更为人喜爱的一大原因。

  这本书对于现代人也有着更为紧迫切实的意义:在当下,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和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此时,你就需要读读《传习录》,把灼灼目光收回来,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灵,由知而行,步入知行合一之途。

  十六、《周易》: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广度及深度的经典,阴阳圆转、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学观念,无不脱胎于此书。读《周易》,就是参悟掌握一种天地间最为高明的思维方式。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系统是难以用文字完善表述的,却可以用符号系统完美模拟,而易经卦爻符系统正是对天道系统的完美模拟,其中精义,究之不尽、用之不穷。中国文化中重视这个符号系统的流派也有,却多落于占卜、风水等术数,实在是把易用小了。

  周易中那些文字,也不过是对这个符号系统限度十分有限的破解,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根本是舍本逐末。以这个认识为基础,通过研究卦爻符系统中的位置、关系、转换等去理解体悟其中的高明哲理和人事之道,才能真正体会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以及这部书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

  十七、《曾国藩家书》:唯读书可改变气质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

  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35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