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文章沈从文
爱情,是我们生命不老的话题,是我们心灵永恒的甘霖,关于爱情的文章朗诵稿,是很多朗诵者都喜欢而且寻找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爱情的文章沈从文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关于爱情的文章沈从文篇【1】:沈从文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是个幸运的“北漂族”:有郁达夫的登门看望,有胡适的宽容谅解。今日的“北漂”们,能有这样的大牌来关心吗?
1922年为了文学的梦想,沈从文背着包袱从湘西保靖跑到北京来。在表弟的帮助下,住在银闸胡同某公寓的一个房间里。房间由原来的储煤室改造而成,特别狭小,只能容一人居住,常年潮湿,沈从文为其取名为“窄而霉小斋”。在这座小斋里,他勤奋写作,可投出去的稿件总是泥牛入海,没有音讯。在这期间,他还想考取大学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文凭,可是他参加了燕京大学的一次考试后就彻底死了这条心。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给几位知名作家,想求得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其中就有当时在北大当统计学讲师的郁达夫。郁达夫决定上门拜访这个潦倒的文学青年。
推开房门的时候,郁达夫大吃一惊,正值隆冬,外面大雪纷飞,屋里没有炉子,沈从文身上只两件夹衣,用旧棉絮裹住双腿,双手发肿、流着鼻血正在写作。郁达夫一看这副惨状,心里就明白了七八分,两人再一交谈,他对沈从文就更同情了。郁达夫虽说在大学任教,月薪名义上是117块,实际上只能拿到30多块,大冬天的身上也只能穿一件多年的旧棉袍。就是这样,他还是把脖子上一条淡灰色羊皮围巾摘下来,披到沈从文身上。然后请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小饭馆吃了一顿饭。一结账,花了一块七,郁达夫掏了一张五元的票子,把找回的钱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就一头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1925年,沈从文生活最窘迫的时候,想以投稿维持生计,他做着每月得20块稿费的美梦。这时他以“休芸芸”等笔名写出文章,向各处投寄,对北平报刊进行了“大轰炸”。他的辛勤笔耕开始有了收获,他的散文、诗歌、小说相继出现在《晨报副刊》上,同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相识并结下了深厚友谊。在徐志摩的推荐下,沈从文被胡适聘请为上海中国公学的教师。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甚众,教室里挤得满满的。他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预定1小时的授课内容,在忙迫中10多分钟便全讲完了。他再次陷入窘迫,无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 “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议论传到胡适耳里,胡适微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沈从文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
沈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是谁个安排了这样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摇头?”看得出来,她的“动摇”几乎完全出自同情。然而,同情也是爱情。沈从文这个“顽固”的年轻作家,硬是凭着一股韧劲,经过近四年的努力,终于将张兆和追到了手。
关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还有一段“乡下人喝杯甜酒”的佳话。
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张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 “我走吧”回头就走了。沈从文回到了旅馆,一个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满脑子尽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三妹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张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一个“允”字一语双关。兆和的则是:“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人看了,觉得张兆和的电报内容太怪,像密码,就不给发,而收下了允和的。
1988年,沈先生逝世后,他的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了一幅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十六个字,确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
关于爱情的文章沈从文篇【2】:沈从文的爱情
1928年,上海,中国公学。
大学部一年级的现代文学课上,一个年轻的教师站在学生们面前,说不出一句话,在这样令人窘迫的沉默里,他背过身,提笔在黑板上写:“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学生们善意地笑了,宽容了他的惊惶。
他便是沈从文,他是诗人徐志摩推荐过来的,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接纳了他。
作为近代新文学运动的发动者,胡适是开明的,沈从文行伍出身,只有一张小学毕业文凭,却被胡适聘为了大学部的讲师,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从湘西大山里走出的年轻人,在三十年代的大都会上海,没有学历,殊无背景,唯一能凭借的,便只有才华。
在他的学生里,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极其清秀美丽,被认做中国公学的校花,她的名字叫做张兆和,是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三小姐。
张家祖籍合肥,是有名的望族,张兆和的曾祖父张树声,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张兆和的父亲张冀牗受“五四”新风潮的影响,独资创办了乐益女中,终身致力于教育。在合肥,张家有万顷良田,光是收租就能收十万担,可是张冀牗却担心久居合肥会让自己的子女沾染陈旧积习,遂举家搬迁到了上海,尔后,又迁居到了苏州,从此便在这婉约清嘉的江南古城定居了下来,成为了苏州城里的“名门”。
张兆和还有三位姐妹,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的大姐元和,嫁给了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二姐允和,和嫁给著名汉学家傅汉思的四妹充和。张家姐妹均是一流的人物,相貌秀美,知书达礼,而且精通昆曲,写过小说《秋海棠》的上海作家秦瘦鹃曾说“张氏四兰,名闻兰苑”,文学家叶圣陶也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沈从文与张兆和,一个来自蛮荒之地的湘西山间,一个生长在富饶秀丽的江南古城,一个是先参军后凭着一股热情闯入都会的清贫男子,一个是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他们全然是两个世界的人,然而,缘分就那样的奇妙,将这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不知始于何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向她写情书,一封接一封,源源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热恋。
他写:“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的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他还写:“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读了你的。”
在信中,沈从文毫不掩饰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他近乎卑微地爱着,把张兆和当作他顶礼膜拜的女神。
如果一个男子爱一个少女爱到这样程度,有时都叫人忍不住怀疑,他究竟是爱着那个叫“三三”的姑娘,还是爱着他自己心中构建出的“女神”幻影。
沈从文的情书,如狂风暴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张兆和席卷而来,那些信,几乎封封都能当做美文来读。这叫人想起徐志摩,那个推荐沈从文来中国公学的诗人,他也曾写下过无数诗句,那首《再别康桥》甚至成了流传于世的名篇,他也像沈从文,将一颗心都融化了那些诗里,双手捧着敬献给他热恋的女神林徽因。
可是,他们都被拒了。
张兆和对沈从文很冷淡,他的信,她几乎一封也没回过。
后人评说的时候,总说是因着“女神”们与生俱来的理性,然而,她们那时都还只是少女,恐怕还未必有那样的清醒明白。
单纯从少女的心思去揣摩,谁会爱上一个在自己面前全无自尊的男子呢?更多时候,少女们会因为崇拜而爱上一个人吧,那是个仰慕英雄的年纪。
沈从文其实不必这样的,他那时出版了很多小说,已经有了一些名气,他的人也生得清秀斯文,他全然可以借着教师的名义,去接近张兆和,替她修改几次作业,或者扯上几个文学的话题,在她面前侃侃而谈,借以显示自己渊博的学识,又或者,他可以耐心地倾听,始终微笑着,让她沉浸在他的“懂得”里。胡兰成就是这么做的,也许,很快,少女张兆和也会像少女张爱玲一样爱上他。
可惜,沈从文并不是胡兰成,他去世的时候,张家四姐充和为他写挽联,她形容他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充和是了解他的,他确实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他的爱澄澈极了,全然不涉机心与手段,他就那样单纯地,将一个全无保留的自己,献给了她。
这件事让整个中国公学议论纷纷,给张兆和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她不甘心也不愿意陷入这样的桃色新闻里,于是,她带着沈从文的一沓子情书去见了胡适校长。
没想到的是,胡适并不站在她这方,反而大力夸奖着沈从文的天才,说他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胡适这话并不算夸张,沈从文并没受过多少教育,他靠自学成才,写小说的能力完全来自天赋。可是,天赋的力量这样强大,就如胡适预见的,后来,他凭着一部《边城》成了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胡适对张兆和说:“他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的回答倔强而骄傲,她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这场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之后胡适写信给沈从文:同“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可是,胡适的劝导什么也没有改变,沈从文依然一封接一封写着信。
1930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大学任教,他的情书从上海写到了青岛,也许是那海滨城市比上海宁和,他的信也变得端然静好起来。
“我希望我能学做一个男子,爱你却不再来麻烦你,我爱你一天总是要认真生活一天,也极力免除你不安的一天。为着这个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在,我一定要努力切实做个人的。”
沈从文的态度转变,不再寻死觅活,张兆和这一方的态度,便也有些微妙的变化。
她在日记中写:“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
她想到他居然守候了这么久,坚持不懈地写了这么多信,更何况,他的信写得那样好,当他用温暖庄重的方式表达他的深情时,她“顽固不爱”的心有了动摇。
关于爱情的文章沈从文篇【3】:沈从文的爱情
如此一晃便是四年。
1933年暑假,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了,回到苏州,沈从文便从青岛来到苏州九如巷张家探访。
那天,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看书了,沈从文却以为是张兆和避而不见,正在进退两难之时,二姐允和出来了,问清了,才知道他就是那个写了许多情书的沈从文,允和邀他进门坐坐,他却执意走了。
也许是他黯然的神情打动了允和,张兆和回来的时候,允和便要她去旅馆看望沈从文,允和对兆和说:“你去就说,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玩。”
于是,张兆和去了,站在旅馆门外,老老实实地将姐姐的话一字不落背出来:“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你来玩!”背了以后,再也想不出第二句了,两人便一起回了张家。
沈从文有备而来,带了一大包礼物送兆和,全是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有托尔斯泰,妥斯陀也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著作,这些都是托巴金选购的,又有一对书夹,上面有两只有趣的长嘴鸟,为了买这些礼品,他卖了一本书的版权。兆和也极有教养,她觉得礼物太重,便退了大部分书,只收下《父与子》与《猎人日记》。
张家的姐妹对沈从文都很友善,“五弟寰和还从他每月二元的零用钱中拿出钱来买瓶汽水,沈从文大为感动,当下许五弟:“我写些故事给你读。”后来写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给张小五’字样。”
每每看到这一段,沈从文的感动总叫我有些心酸,不过是一瓶汽水,他却是这样的受宠若惊,铭刻于心。
也许,就像钱钟书的那篇有名的《猫》中影射的,“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其作品给读者野蛮的印象;他现在名满天下,总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还觉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
沈从文心里是有些自卑的,这并不是他的敏感所致,这确是事实。
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清华外文系出身的查良铮(即诗人穆旦)说:“沈从文这样的人到联大来教书,就是杨振声这样没有眼光的人引荐的。”
国学名家刘文典更是公开的轻蔑,据说在讨论沈从文晋升教授职称的会议上,他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还有一次跑警报,沈从文碰巧从刘文典身边擦肩而过。刘面露不悦之色,对同行的学生说:“我刘某人是替庄子跑警报,他替谁跑?”
这还是在沈从文成名之后,成名之后尚且如此,那未成名前,处境可想而知。那时,沈从文刚从湘西来到北京,他向北京各大杂志和报纸的副刊投稿,当时《晨报副镌》的编辑在一次聚会上,将他投寄该刊的十数篇文章连成一个长条,摊开后当众奚落说:“这是某大作家的作品!”随后把文章揉成一团,向字纸篓里扔去。
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曾受过“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诸多冷落,可以想象,当他拜访门第高华的张家时,怀着怎样一种忐忑的心情,所以,当他听到兆和不在家的消息时,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张兆和避而不见,他心里潜藏的自卑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当允和请他进门坐坐的时候,他也连忙推辞,匆匆离开,他害怕高贵的张家瞧不起他。
好在有了小五的那瓶汽水,那个炎热的夏天,那瓶冰凉透彻的汽水,成了他心底最清甜的回忆,那意味着他不需要自卑,他在张家受到了欢迎。
从这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四年的时光如水,“顽固爱着”的沈从文终于打动了“顽固不爱”的三三的心。
沈从文又请二姐允和去征询张父的意见,并向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父是极开明的人,他向来主张自由恋爱,曾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他欣然认可了沈从文。
于是,允和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只写了一个“允”字,既是她的名字,又表达了意思,被后人称作“半个字的电报”。
兆和还担心沈从文看不懂,于是又拍了一封,写着“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婚后,张兆和随沈从文去了青岛,在那段新婚的甜蜜时光里,沈从文的创作力也极大地迸发,著名的《边城》就写在那段时间,小说里那“黑而俏丽”的翠翠,便是以张兆和为原型写的,张兆和生得眉清目秀,皮肤微黑,在中国公学,被叫做“黑凤”。
因为母亲生病,沈从文回了一趟湘西,在路上,他又为张兆和写了许多情书,张兆和也愉快的回了,往来书信集后来也汇集出版了,就是《湘行书简》。
《湘行书简》完全可当作优美的散文集来读,在那里面,他叫她“三三”,而她叫他“二哥”。
张兆和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沈从文安慰她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两人的信都写得那样好,用清丽的语言写着绵绵的思念,款款的深情。
那是1934年,若是一切在这里截然而止该多好,童话里,那些历尽艰难的王子最后终于娶到了美丽的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惜,这不是一个童话。
三年后,抗战爆发了。
1938年,沈从文离开了北京,去了西南联大任教,因为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张兆和留在了北京。
分离的日子,他还是向她写着信,而她也依旧回着,这时的书信后来汇编成了《飘零书简》,然而,《飘零书简》早已不复当年的《湘行书简》。
在张兆和的信里,柴米油盐的琐事成了写信的主题,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后,两个人都不善理财,家中没有什么积蓄,留在北京的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很困难,于是,她开始说沈从文过去不知节俭,“打肿了脸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
而在沈从文的信里,却充满着对感情的疑虑与猜疑, 他认为,张兆和有多次离开北京去与他相会的机会,但总是“迁延游移”,故意错过,他怀疑张兆和不爱他,不愿意与他一起生活,故设法避开他。他甚至告诉张兆和:她“永远是一个自由人”。
面对困窘的生活,面对纷飞的战火,童话也褪了色,优美诗意终究敌不过柴米油盐,徒留下一片现实的苍白。
在《飘零书简》里,“三三”走下了神坛,其实她根本也无意做个“女神”,她不过是个寻常女子,拖着两个孩子,独立面对窘迫的生活,她忍不住出言抱怨丈夫。
然而,在沈从文那方,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兆和,他心底的自卑又一次本能的腾起,将她家常的抱怨归结到了移情别恋,所以他急匆匆地写信去告诉兆和,如果她爱上别人,可以自由地走。
他是那样的不自信,觉得与其让她来告诉他,她爱上别人,不如自己抢先一步说了,
还能全一个风度和体面。
他的误解让张兆和感到失望,她回到:“来信说那种废话,什么自由不自由的,
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此后再写那样的话我不回你信了。”
张兆和这一生,也许都不曾体会过沈从文的自卑,建国后,当沈从文被郭沫若批为“桃红色文艺”“反动”时,世态炎凉又一次在他们面前展开,艰难的生活加上众人的冷眼,张兆和又一次抱怨了,她不明白为什么沈从文不积极向上,不向新中国靠拢。
她全然不知,她在沈从文的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她只知道,她已经不再是当年中国公学里的那个女学生,九如巷张家那个明媚的少女,她已经是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要面对柴米油盐,盘点一家人的生计,从小的衣食无忧让她忍不住对现在困窘的生活心生怨责。
可是沈从文做不到转变,他的“三三”不是他的妻子,还是那位“女神”,“女神”的责备,加上世俗的批判,双重压力下,他几乎精神失常。
很多年后,张兆和曾写过一段话——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她懂了,可他已经走了,她永远也没法重头来过了。
看过“关于爱情的文章沈从文”的人还看了:
1.爱情美文精选
2.爱情的文章精品
4.爱情小短文精选
5.爱情美文精选
6.名家爱情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