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一件事变得有趣更容易完成?
为什么把一件事变得有趣更容易完成?
想要在某件事情上保持动力,我们就得像游戏设计师那样,把它变成一件有趣的、能够让人从中持续获得自我良好感觉的事情。为什么把一件事变得有趣更容易完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原因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把一件事情变得有趣
文:Susan Kuang
想要在某件事情上保持动力,我们就得像游戏设计师那样,把它变成一件有趣的、能够让人从中持续获得自我良好感觉的事情。
如何设计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在系统(目标实现过程)的设计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思考怎样把目标细化成恰当好处的小任务,以确保自己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不断体会到成长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形式和结果的设计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比如想想如何把这件事情变成一件他人看得见,甚至是对他人也有一定价值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 我们就能让人性中最深刻的两个自我需求——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得到满足。
如果我们发现,所做的事情不仅能带来自我的进步和成长,还能被他人看见,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那么我们从中所获得的自我良好感觉就会加倍,动力也会因此变得更强,因为我们会觉得自己不仅是有能力的,还是有价值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怎样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同步获得自我价值感。
01
我的第一场个人画展
我想先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一个我至今想起来都感到很自豪的故事——我曾经在美国为自己策划和举办过一场个人画展。
为什么会想到要给自己办一场个人画展呢?
说实话,那其实是我当时工作之余学习画画时,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虽说这个想法有些突然,但它背后却有两股非常强大的支撑力量:童年时的梦想和自我蜕变的决心。
画画曾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4岁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了,不过那时的我并没有跟着老师学习,只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桌子上,把自己头脑中的人物和故事画出来。
13岁的时候,我的作品很荣幸地入选了《中国青少年书画家作品精选》,我也被列入了《中国青少年书画人才辞典》,同年,我以美术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成为了一名美术特长生,开启了正式的美术学习。那个时候,我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画家。
然而,进入中学之后,这个梦想却慢慢被磨灭了。
一方面是因为枯燥的专业训练让我感受不到了创作的乐趣,
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习艺术这件事情,大家普遍存在着偏见,认为艺术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选择,我当时也受到了这种偏见的影响。
所以,当我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上很有潜力之后,便主动放弃了艺术这条道路。
从那以后,成绩成了唯一重要的事情,我开始有了很强的竞争意识,我努力,不再是因为喜欢,而仅仅是因为想“赢”。
与此同时,我也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不自信。虽说在大学期间,我曾因为迷茫而进行过大量的尝试和探索,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走出来。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在美国念完研究生。
商学院毕业之后,我在俄勒冈州政府做着一份相对清闲的工作。有一天,我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绘画课程的广告,这让我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就在那一瞬间,我似乎感觉到自己身体里有种力量被唤醒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课程。
相隔十余年,当我再次拿起纸和笔,重新开始画画时,我发现那种久违的幸福感终于又回来了。画画成了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光,我已经很久没有如此忘我和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了,而这种忘我的感受实在是太美好了。
当时,我已经做出了半年之后回国的打算,所以在我有了办画展的想法之后,我就计划着把它当成自己的告别仪式,用这种特别而又充满意义的方式,为这三年的美国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先是给画展定了一个主题,叫做Discovering the Lost Self,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我想把这次创作过程当成一个自我的疗愈过程,以此去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恐惧、孤独、自卑和脆弱。
主题定好之后,我就按照一周一幅画的节奏,一边跟着老师学习新的绘画技巧,一边进行创作,并最终完成了15副作品。为了让这次画展看上去像模像样,我还模仿其他艺术家,为画展设计和制作了宣传册和邀请卡,宣传册上有Artist Statment(用来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和理念),艺术家个人介绍,以及此次画展的主要作品。
就这样,我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用了半年的时间,把“个人画展”从想法变成了现实。尽管这场画展并不专业,来参加的几乎都是我身边的同学、同事、老师和朋友,但我自己非常满意,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了快乐与自信,这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02
什么是作品思维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并不是因为它是我自我改变的起点,而是因为我从这次经历中得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启发:
一件原本看似平常的事情(比如画画),当你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意义,并选择了某种可以对外展示的形式(比如画展),来与他人分享时,竟然会带来如此不同的感受和结果。说实话,若不是有画展,我肯定不会有动力完成那么多作品,更不会多出这样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体验。
后来,我还给这个启发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作品思维”。
作品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专属于创作者的,因为任何作品都必须有自己的创作者,它是创作者通过创作活动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独创性的有形智力成果,这种成果可以是小说、论文、剧本等文字作品,也可以是摄影、绘画、音乐、戏剧、雕塑等等。
对于创作者来说,作品就是他们一种对外的自我呈现,是他们自我的一部分。为了让自我得到最佳的呈现,创作者一般都会在作品上倾注大量心血,精益求精,而这种专注与投入,反过来又会推动他们不断发掘自身潜能,不断寻求新的灵感与自我突破。
那么,什么叫做“作品思维”呢?
简单来说就是,即便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你也依然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创作者,然后从作品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怎么样把自己所做的事情“作品化”,变成可以对外展示和分享的作品。
就拿我刚刚讲的故事作来举例子,我当时想做的不过是重新开始学画画而已,然而当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创作者,并且决定要办一场属于自己的画展之后,这件事情就变得意义非凡了——它不再是绘画技能的训练那么简单,而是成了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而我要做的也不再是简单地把画画好,而是要思考,我想表达什么,以及如何通过画的形式来呈现。
再举个例子。2013年年末,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印度跨年旅行。我一直对印度文化很感兴趣,旅行正好可以促进我深入学习和了解。为了充分利用这次旅行机会,我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功课,读完了一本特别厚的有关印度历史的书。在旅行途中,我也一直保持着同步阅读和学习。
这趟旅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了解,而且我对这次的行程的设计和安排也特别满意。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够把自己所积累的这些知识和经验,分享给那些对印度文化和旅行同样感兴趣的人该多好呀!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不然就做一期关于印度的旅行杂志吧?
事实上,那个时候,我还从来没有做过杂志,但这并不能阻碍我行动,因为不会可以学。结果不到两周的时间,我就完成了一期图文并茂的旅行杂志《世界教室系列之北印》,当中不仅对印度的地理、历史、宗教和文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介绍了北印度的一些主要历史文化名城,最后还给出了特别实用的旅行建议。完成之后,我特别自豪地分享给了身边感兴趣的朋友们,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03
在作品中持续自我进化
有了几次“作品”创作的美好体验之后,我开始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创作机会。
那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公众号,也写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推出之后,虽然有不少人转发,但是过不了几天,就会像石沉大海一般,淹没在众多其他信息中。
我不想自己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变成一次性的“快消品”,于是我问自己: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方式,把自己写的文章都沉淀下来,让大家可以随时阅读呢?这时,我又想到了杂志,因为我发现,杂志不仅能够将这些文章整合在一起,还能通过排版让它们得到更好的视觉呈现,就算最后没有人读,我自己留着做纪念也是不错的。
趁着这股热情,我很快就完成了这期个人杂志。为了保守起见,我只印了100本,可没想到的是,杂志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了,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半年之后,我又开始策划自己的第二期杂志。这一次,我在封面设计、校对和排版上做得更用心了,并把印刷数量增加到300本,结果又很快被抢空。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我最后决定把纸质杂志改为电子杂志。
之后,个人杂志便成了我的个人系列作品,内容形式也从最初的公众号文章集,变成了一次全新的创作(每年我都会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杂志创作)。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完成了6期个人杂志。
关于作品,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必须等到自己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去考虑,但我的想法和建议恰恰相反:不管你此时处于怎样的水平,你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作品,因为作品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而是用来促进学习和自我进化的。
说实话,让我现在回看过去的作品,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行文逻辑,还是表达方式上,我都能找出很多瑕疵,但如果没有过去这些不完美的作品,没有它们所带来的强大动力,我又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获得如此大的成长和进步呢?
正是因为我在各方面能力都还不够的时候,就把每一篇文章、每一期杂志当成自己的作品来看待,我才会在写作这件事情上如此用心和投入(每篇文章我都会大量花时间去思考和做研究,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也会反复推敲,以确保结构和逻辑的严谨性),而我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用心创作中慢慢磨练出来的。
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能够体会到“作品思维”的好处了:当我们给一件事情设定了某种具体的作品形式之后,这件事情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的动力也会更强,更为重要的是,有了作品的意识之后,我们会更加认真和投入,也能从中收获更多的成长与乐趣。
04
假如生活是一幅作品
事实上,这种“作品思维”不仅可以用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与提升上,还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甚至可以把生活本身就看成是自己的作品。
5年前,在进行第2期个人杂志创作的时候,我在杂志封面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如果生活是一幅作品,你会如何创作?这句话我特别喜欢,因为它就是我生活态度的完美体现——在我看来,生活本身是没有规则的、也没有固定模式,它存在着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存在着很多可能性,而我们的生活会以一个怎样的方式呈现,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当然,这种生活态度并不是我一直就有的,而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慢慢领悟到的。当我意识到美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去创造之后,我便开始把大量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当中:
我开始做断舍离,舍弃一切不必要的人事物,并花时间设计和打造自己的居住空间,让它符合我的个性与审美;
我开始注重健康,努力培养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我也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和培养可以长时期投入的业余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拥有更多高级乐趣。
经历了这些年在生活上的探索和实践,我越来越清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慢慢地把生活打造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曾经有段时间,我为自己放弃了艺术这条路而感到遗憾和心痛,但是现在想想,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放弃,因为我真正热爱的其实并不是画画,而是创作——我最享受的是那个把头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画画只不过是我当时选择的创作形式罢了,而如今我的创作形式,从画画变成了写作。
如此说来,我似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回归到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具天赋的那条道路,并如梦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创作者。我相信,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未来我可能会探索更多的创作形式,然后用各种有趣的“作品”来不断丰富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