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原因大全 >

大寒的由来和节气习俗

时间: 陈孟0 分享

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那你知道大寒的由来和节气习俗有哪些吗?

大寒的由来和节气习俗

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输电线路、水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大寒节气里,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除此以外,各地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广西)、“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丰年”(贵州)、“大寒无风伏干旱”。

大寒节气的风俗

1.搞大扫除

大寒节气时还有一个风俗叫除尘,除尘又叫做“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候家家都会对自家进行打扫,意有将坏运扫除掉,也是为新一年的到来做准备。

2.喝鸡汤

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鸡汤。

3.糊窗

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

4.做牙

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

5.吃糯米饭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风俗,糯米是热量非常高的食物,有极佳的御寒功效。

节气指导农事活动

中国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是文化历史的积淀,是农耕社会的需要,是民俗风情的体现,是先民智慧的凝聚。节气的起源和发展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它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在具体形成的过程中,节气和农业社会的农事活动有密切关系。

节气是根据春夏秋冬一岁四时制定的。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季节时令决定着农事活动,聪明的古人在创造耕褥犁耙深耕细作的同时,还创造了有利于农事的精密的时序。

时序首先体现为节气和节日。一年四个季节、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套时序系统,根据农业的需要,逐渐完善,它不仅仅充当耕作时间表,为整个社会生活所遵循,同时,节气与民众的消祸祈福、祈祷丰收、祈求消灾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如“清明”节的踏青、扫墓习俗。有的节气还成了重要的节日,如“立春”日是“春节”。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正在走向世界。

千百年来,中原文化以农耕为主,“民以食为天”,农耕活动“在于趋时”。就是说,农耕第一要务就是抓紧农时。因此,各地农民一直把节气拿来指导农事,并以此总结出了数不胜数的节气谚语。

190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