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时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
采血时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
采血时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采血时引起标本溶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采血时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采血时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
采血技术欠佳;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确,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从而干扰血流速度和流向,破坏体液和血细胞间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凝血系统,造成标本溶血;如止血带系在伤口、结痂、伤痕处均可造成标本溶血。
穿刺抽血困难 患者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弹性差,静脉充盈不良,静脉塌陷,管腔变小,使血液流入负压管内缓慢,采血时间延长,造成溶血。
较大,血液流入管底速度过快过猛,造成红细胞相互撞击,导致红细胞破裂,标本溶血。采血过程中,由于负压不够、漏气或抗凝剂剂量不足,使抽回血缓慢,血液间断地被吸入负压管内并混有气泡,造成溶血。吸入血量不足,管内仍存有真空而导致溶血。
采血管使用不当 抗凝管、血沉管抽入血液后放置过久,没有马上均匀摇动造成溶血。如1人操作给患者同时抽数管血时,若先抽抗凝管,然后依次抽血清管,待抽血完毕后再来摇动抗凝管,此时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已凝固,用力的摇动抗凝管可人为造成血球破裂,发生溶血。在标本混匀的过程中由于动作过于猛烈,血细胞破坏而导致溶血;采血针头口径过小,易引起溶血。
采血时引起标本溶血的预防
使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 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避免用负压过大、吸力过猛的特制真空采血管,以减少溶血机会。在采集血标本时,双向采血针尾部插入采血管后稍倾斜采血管,使其尾部针面贴近采血管的侧壁,血液沿管壁缓慢流下,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
采血技巧 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采血时止血带不要结扎时间过长,操作时见负压管内有回血可放松止血带,同时有节奏地推压抽血部位的上方,使静脉暂时充盈,增加血流量,充分发挥负压作用,使血流加快,增加抽血速度,防止溶血。穿刺时发现泡沫可稍微变换针头的角度位置,使泡沫消失,如确实抽不出标准的血标本,可将带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而不要使其干燥。
局部热敷 热敷穿刺部位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充盈,提高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采血顺序 建议采血顺序:先抽促凝的管,再抽带有其他特殊抗凝剂的管。如1人操作时最好先抽血清管,最后抽血沉、凝血项等带有特殊抗凝剂的管,以便摇动。如2人操作,可先抽抗凝管,其中1人将抗凝剂均匀摇动。在摇动抗凝剂时应避免上下暴力振动引起溶血。最好的方法是:将抗凝管放在2个手掌中来回滚动,可有效地防止溶血。拔针的最好时机是: 最后一管血应在采血量还差0.3~0.5 ml时松止血带拔针,待软管内的血液全部流入试管后拔除管塞穿刺针,用干棉球压迫穿刺点5 min左右。采血后标本应立即送检,不要放置时间过久,也不要放在冰箱内保存。
抽血注意事项 采血时选择与患者年龄、体质相适宜和配套的采血针及采血管,止血带使用时间不宜超过2 min。嘱咐患者抽血前不要食用牛奶、油腻食物等,抽血前禁食12 h。
通过总结溶血原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溶血率从2%下降到0.2%,保障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和抢救。
标本溶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1 溶血原因
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很多,通过调查我们对标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如下:
1.1 采血时进针不准确 有些患者穿刺困难,护士在采血时针头不能一次性顺利刺入血管,而在血管内反复进出,容易引起红细胞及血管的损伤[1],造成局部血肿或标本溶血。
1.2 止血带不正确使用 有些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护士在操作时止血带扎的过紧,时间过长,可以干扰血流的速度和流向,破坏体液和血细胞间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凝血系统[2],导致标本溶血。
1.3 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当患者静脉血管不明显或充盈度差时,护士往往用力拍打静脉或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并运动上臂,这样会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3]。
1.4 皮肤消毒剂未干 皮肤消毒是采集静脉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皮肤消毒剂未干时即进针采血,针尖上的消毒剂与血液接触[4],可致标本溶血。
1.5 未使用配套的针 抽血针头过细,当血液通过过细的针头时易发生机械性破坏而造成标本溶血。
1.6 拉动注射器针栓用力过大,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过快可以导致溶血,或者是注射器针芯反复来回抽动导致红细胞破碎而引起溶血。
1.7 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并将泡沫一并注入 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造成血液冲撞,血球破坏,而发生机械性溶血。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5],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1.8 采血管使用顺序不正确 先注入抗凝管后注入促凝管,因为没有及时摇动抗凝管,血中纤维蛋白已凝固[6],这时再用力摇动抗凝管容易造成红细胞破裂而导致标本溶血。
1.9 过度用力摇晃标本 过度用力摇晃标本致使红细胞发生机械性破坏而导致标本溶血。
1.10 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血标本采集工作大部分是由夜班护士完成,造成血标本送检不及时,放置时间过长,部分血液患者的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后,大量红细胞破坏,会出现溶血。
1.11 运送过程震动过度 运送过程震动过度也会造成标本溶血。
2 预防措施
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标本溶血的发生,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2.1 采血前应认真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对于静脉充盈不好的患者,采血前可先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提高穿刺率。采血时尽量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避免选择手背和足部浅静脉等不易穿刺的血管,以免造成穿刺失败。
2.2 护士在消毒皮肤后待静脉穿刺处的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2.3 采血时勿用力拍打采血部位,血管明显者可不握拳头。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可以在穿刺成功后即把止血带松开,不要等采血完毕才松开止血带。
2.4 采血时采用配套针头,不用过细的针头。
2.5 抽吸不要过快、过猛 抽血后先拔去针头,将血沿试管壁缓缓注入,勿将泡沫一并注入。如确实抽不出标准的血标本,可将带有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而不要待其干燥后再送检。
2.6 采血后严格按照试管顺序注入血标本 先注入血清管,再注入血沉、凝血项等带有特殊抗凝剂的管,以便于及时摇动。摇动血标本时应避免上下过度用力摇晃,可将抗凝管放在两个手掌中来回滚动,可有效防止溶血。
2.7 采血后标本应立即送检,不应放置时间过长。送检过程中避免过度震荡。
猜你感兴趣:
2.标本溶血的原因
3.血标本溶血的原因
4.造成溶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