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原因大全>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17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2017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17

  ——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性巨大变动之中,其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 1985年在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意指前2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一足要素优化配置论和相互依赖关系论。例如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速和方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括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二是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美国学者埃伦.伍德认为,目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全球化这个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制度。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化,在我国学者当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例如,“美国等西方大国,正是运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机会,来推动它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行为标准,即推行所谓的‘全盘美国化’”;三是无国界论和国家管理取消论。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公司将不再以国别区分,而只有成功与否之别。如德国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董事长托马斯.米德尔霍夫认为:随着经济趋于全球化,在像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和戴姆勒——奔驰汽车股份公司这样的公司里,管理网络同国际通用机器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风格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德国公司或美国公司,只有成功的公司和不成功的公司之分。还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取消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权。丹尼尔.耶金就是这样分析全球化现象的。他认为,所谓全球化,“这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极度活跃的、剥夺睡眠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力将减少”。“人们对市场发挥公平作用和提供产品的能力增强,因而不再指望政府管理经济。这种做法变成取消政府管理和使企业私有化”。四是概念混淆论和概念质疑论。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本质都是一回事。“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是一体化比全球化的层次高,全球化倒是一体化发展的较高阶段”。也有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事实上,资本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寻求不受限制地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路径,即资本主义一直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所谓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这个历史过程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加速于产业革命以后,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更为密切。而2世纪9年代以后微电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构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如目前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亿美元在不停地流动。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由闭关自守,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打开国门,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2.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口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跨门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一个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的国际直接投资,6%的世界贸易,3%的国际技术转移。

  4.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纯物质生产外壳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的流向首先是工业化基础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及地区,尤其是流向国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同时,也表现为资本、技术流入国家及地区首先进行经济响应,而在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响应和变革相对滞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异步性,使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乃至原始社会并存现象。

  5.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2世纪9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一点。经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管理流向的选择性,势必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化.甚至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乏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之声,其原因也在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风险性。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己不是一种选择问题,而是一种现实问题;不是要不要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经济全球化问题;不是如何游离在经济全球化以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平等、公正、互惠、共赢、共存、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将是科技的全球化。这种科技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传播的全球化、科技目标的全球化和科技影响的全球化。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在全球内有16个实验室、11位科技专家参加,涉及到美、英、日、德、法和中国等国家。在科技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市场换技术”和“技术换市场”的动因将使国际技术转移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将是服务的全球化。这种服务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社会服务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远距离的充分体现。如销量高居全球首位的零售帝国沃尔玛,在世界各地的分店超过4家,并通过卫星网络实行动态管理,每周接待并服务的顾客高达1亿人次,其送货车平均每年为92万户家庭送货服务 15次。经济全球化将是生产的全球化。这种生产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新型网络企业模式使生产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并使其产品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认同。如耐克公司在美国本土没有生产厂家,只有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中心,其产品生产厂家则遍布世界上许多国家,耐克品牌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并被世界各地的众多消费者所青睐。

  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l.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都成为彼此潜在的竞争对手。面对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资金以及市场,各国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全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全球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世纪9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根据联合国有关统计,1977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 11.4%,199年为 16.2%,2年为 2%。其中,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制成品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增长速度和所占的比重都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都依赖于以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再次,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资本流动一直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到 198年业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到了5119亿美元。1985年-1989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 21.6%,其中 1985年和 1988年分别高达 3.81%和 3.5%。国际投资不仅表现为直接投资,还表现为间接投资,如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及进行证券投资、信贷等。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更加扩大。最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各国政府把较多的精力从军事上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引发世界性军事战争的可能性,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不平等。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追求全球利益的产物,它是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所推动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充满了不平等。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各国间的利益分配却越来越不公平。在过去的1年中,世界上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比例从2.3%降到了1.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的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高。发展中国家在财富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金融领域。由于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业已呈全球化趋势,并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大量的资金用来投机牟利,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投机资金的形成和流动。据统计,2世纪9年代中期国际外汇市场交易额超过了1亿美元,而其中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易额不足 2%。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管制的经验,导致国际金融炒家有机可乘,东南亚金融危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每一个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国内经济随时都会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冲击,那些国内的劣势企业和产业可能会面临更多被淘汰的经营风险,即使是具备优势的企业,由于国际竞争加剧,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会增多。再次,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世界经济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已逐年下降,这是由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全球市场的发展,但却将资本主义的矛盾带入了全球市场。在国际间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但随着加入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产品制造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而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保证这种比较优势,它们不会将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承受,从而造成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过剩,事实上,也造成了全球的生产过剩、社会动荡、失业量猛增,经济萧条也将随之而来。最后,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长期以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保护的不到位、大量污染产业的排污量达不到环保标准,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将高度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污染的范围。

  四、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事实上,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流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 2世纪 9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 452.5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 7%),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OECD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年,中国共吸引3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 3%。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

  2.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以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为背景。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3.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并实现管理创新的机遇。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对滞后,甚至比技术的差距更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给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4.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就业的机遇。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同,有助于我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影响和刺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基于全球经营实绩的真正竞争力。海外资本、技术、服务诸方面的流入,无疑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拉动国内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内需不无裨益。

  5.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为更快地纳入世界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一方面,我国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从策略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不失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的一种现实选择。

  我国加入WTO的漫长经历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已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工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l.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 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将迫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接受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尽管这种转移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会对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可能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本紧缺更为严重,也无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3.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异步性规律,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2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表现出各地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日渐凸现,不论是按基尼系数还是欧希玛指数计算,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无疑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五、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l.强化国家利益、民族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并势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观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 依法做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技术跨越。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我国发展的紧迫感,我们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因而相关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合理、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竞争,科技发展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科技能力的现实,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举全国之力,以有所为有所不力的方针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代表了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会改变我国现行产业结构并使之向高级化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既是我们的发展目的,同时它又是一种手段,即通过关联和辐射效应可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能激发传统产业的青春活力。如信息技术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又是激活传统产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目前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即使加快发展进程,在相当长时间内相对于传统产业仍是较小的一块。因此,积极推进我国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至关重要。

  4.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正是因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在“十五”计划中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事实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对策。我们必须以积极、务实和奋进的态度,把握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化给我国带来的难得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态势,已不允许我们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形成共识,整合力量,统一行动,努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们别无选择,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与未来的重大抉择。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将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削弱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多的贸易投资由外国企业决定,政府的可控制性日益削弱;第三,外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在给中国企业带来雄厚资金支持的同时,对国内原有的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将造成冲击,引发激烈竞争和重新组合。第四,全球化也是国家之间的体制竞争,因此将对我国改革开放步伐提出挑战,迫使我国加快在金融等领域的改革。

  关键词: 实质 机遇 挑战 应对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我们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并做出应对措施。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o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急剧攀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主要参与的市第二种形式的全球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机遇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①从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为中国复兴带来了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遇,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克服困难的原则,主动、健康有序地参与和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之中,自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在国际上的扩展和延伸。在全球化条件下,整个世界宛如一个网络化的生产大工厂,各国都是它的生产和组装车间。发达国家利用其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利用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国外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全球化机遇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

  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②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也说:“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③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贸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八五”期间,我国共吸收外商投资1845亿美元,预计“九五”期间会达到2300亿美元。“八五”期间,货物满意额由2808亿美元,增加到3606亿美元。2000年突破了4000亿美元。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事实上就是要逐步地、全方位地对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开放,是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其实质是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对于我国来说。主要优势在于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区位要素和其他基本的要素优势产业,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但是从动态来看。随着时间的移动.中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变化,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由于不断得到充分利用而变得短缺起来。相应的。资本和技术由于不断积累而变得丰裕起来。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中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农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优化中国农业的资源配置,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经济全球化也会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享受40多年来世贸组织在开放贸易和降低关税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无条件享受135个成员国的无歧视贸易待遇。这样可降低农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可以更多地利用外资及争取更多优惠条件的国际贷款,加速我国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发展也有负面影响。我国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会受到冲击。我国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决定了它很难与外国大规模生产及农民组织发达的农业生产营销体系进行竞争。在取消非关税措施对农业贸易保护及限制后,我国的弱质农业将面临政策的调整和政府农业管理方式的重大考验。

  三、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全球化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挑战.细致说来,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中国金融产业的风险.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加无序,为国际资本投机提供了兴风作浪的机会,增加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另外,中国现行的金融运行体制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病,容易造成中国金融机构在与国际金融大公司竞争时成为牺牲品.其次,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冲击巨大.目前,中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与国际大集团相比,无论是技术人才,管理,设备等方面,还是在品牌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尤其是新兴信息高科技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再次,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体制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性和同步性加强,中国的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强烈的挤迫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诸多的贸易、投资等问题,哪个国家也无力单独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这就使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原来主权国家部分经济管理权利的让渡、消失或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国家的经济主权就会受到威胁。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对我国政策和措施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它们经常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机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受到国际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其作用的发挥要困难得多。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殃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国际分工不断加强,跨国公司扩展加快,国际投资急剧增强,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因为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渐减小,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中国)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四、中国要做下列事情应对经济全球化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第四,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贸易,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中国只要能够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参与程度与自己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承受能力、吸纳能力相适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特色,充分利用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和防范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与风险,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经济全球化不但不会危及自己的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五版》作者:宋涛出版日期:1982年03月第1版 摘自197页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指导作者:张继良出版日期:1998年10月第1版 摘自190页

  [3]《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类教材政治经济学》作者《政治经济学》编写组出版日期:1993年07月第1版 摘自229页

  [4]《政治经济学新论》作者:李炜勋 出版日期:1994年06月第1版 摘自299页

  [5]《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作者:方悦王宗坑  出版日期:1997年04月第1版 摘自39 页

  [6]《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自学之友》作者:赵全成李新 出版日期:1987年12月第1版 摘自377页

  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猜你喜欢:

1.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特朗普当总统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3.2017年国家安全心得体会精选

4.2017中国护照免签国家

5.2017中国股市的段子

198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