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品专栏 > 科普知识 >

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的职业

时间: 曾扬1167 分享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职业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职业你知道多少呢?有多少是存在于你儿时的回忆中?

  1、弹棉花

  “木棉有草木二种,江南多有之,熟时其皮四裂,其中绽出如棉。缉其花,可以为布,可以代絮丝,必以弓弹之,方能合用,则弹棉花一术,亦有补生民者。”

  弹棉花的人,走街串巷,衣服上头发上沾满永远也弹不干净的棉花屑,微风吹来,棉花屑就像欲飞的蒲公英一般,他们好像不是在赚钱糊口,更像是民间乐器的演奏大师。

  现在,弹棉花人已经走到了历史小巷的深处,岁月的尘埃连同那些棉花屑,正飞舞在他们的身影中······

  难怪作家们会说,在大雪飞舞的时候,看见弹花人,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2、货郎

  “环箱子一名唤娇娘,箱中储花粉、头绳、丝线、肥皂之属,手握小铜钲,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妇女闻之,争出购取,故得此美名。然其箱必环于背,故曰环箱子。今沪上有易之以担者,则已失其本旨矣。”

  周作人在《水乡怀旧》里回忆穿行在江南的货郎:城市里本有货郎担,挑着担子,手里摇着一种雅号‘惊闺’或是‘唤娇娘’的特特制的小鼓,方言称之为‘袋络担’。

  “山水相连可相望,羊肠小道通八方。肩挑手提卖货郎,城乡山水四季忙。”

  孙犁先生在散文《童年漫忆》里也提及货郎的生活:“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长年去西山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夏季忙季。他们到家以后,就到地里干活,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意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在浙江义乌,历史上有用可做肥料的鸡毛换取红糖等小百货的传统,而“鸡毛换糖”可以说是如今闻名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起源。

  3、代写书信

  “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们必须在夹缝里闯出一条路来。代写书信就是他们的一种求生之道。

  总会有个把老先生,戴上圆圆的老花镜,一身布衣,端坐在茶馆前一张铺着布幔的破桌子后,申请严肃,目光悠远,偶尔呷一口浓茶,抽几口叶子烟,等待生意的到来。这其实是乡野文人的典型表现,内心渴望生意源源不断,但从学业本质上又耻于言利,在泰然中等待,在等待中渴望。

  “代写”行业历史久远,据说隋唐时就有替人写信的职业。后来,代写书信的范围由单一的书信发展到诉状、契约等,代写先生就有了民间讼师的角色,提打官司的人出谋划策,帮助有隔阂的人调和关系。

  随着社会上“文盲”的渐渐减少和人们“个人隐私”的逐渐被重视,找人代写书信的自然也就减少了。

  4、磨刀人

  其人用板凳,上捆石头一块,绑住小水罐一个,每逢到街市上,以喇叭吹之为号,有新刀剪必须戗、闯磨、开口可也。

  “磨剪子嘞——戗菜刀!”样板戏《红灯记》里磨刀人的一声吆喝,长存在至少三代人的记忆里,每当这样的吆喝声在窗外回旋,总勾引起人们无尽的悠思。

  一把钝口的菜刀,在磨刀人手里,只需一根烟的工夫,就改变了面貌。磨剪子更是磨刀人的拿手绝活,因为这还引得围观的一群妇人啧啧称奇。真所谓“有女开门唤磨刀,磨快剪刀剪衣片。却恨年年做嫁衣,为人空自忙针线。”

  如今,磨刀人已经消隐,人们只好用一种磨刀器来磨刀。这个时候,磨刀匠磨刀那悠然而润滑的韵律,就成为了旷世遗响!

  5、卖凉水

  “杭州井水味咸,不可以瀹茗,西湖多山泉,虎跑、白沙二泉甘冽尤胜。《杭州府志》:虎跑泉在大慈山。《钱塘县志》:白沙泉在栖霞岭后。村人往汲之,担鬻于城市。临平山受宝幢泉,即安平泉,味亦佳,载舟致之颇易。”

  这个职业一如水桶里的水,全凭着一种清洁的人品来招徕买主,建立信任。

  四川人十分讲究饮茶之器,素有“茶好不如水好,水好不如器好”之说。茶馆经营对于备茶、用水、置茶具都得费心操持。用水讲究“泉水为上,河水次之,井水为下”,但成都市巷里没有泉水,过去也没有自来水,河水是唯一的选择,自然托升起一个“卖水”的职业。

  卖清水这个职业也并非中国独有。美国著名企业家亚默尔原来是一介农夫,卷进了当时美国加州的淘金潮,他注意到矿场气候干燥,水源缺乏,淘金者很难喝到水,甚至有饥渴难耐的掘金者声称:“给我一杯清水,我愿用一块金子来换。”于是亚默尔决心转移目标——卖水,只要把水运到矿场,便可赚大钱。他用挖金矿的铁锹挖井,掘出的不是黄金,而是地底下水。他把水运送到矿场,受到淘金者的欢迎。

  6、补鞋匠

  皮匠荷担市肆,以牛皮为人弥补旧鞋,生涯颇不落寞。按《唐六典》,武官卫官,服乌皮靴,凡百官并服乌皮履。而黄皮鞋,则创自赵武灵王。今市上皮匠担,惟以补旧为事,而不以制新擅长。

  莎士比亚在《裘力斯·凯撒》开头写到鞋匠,称其为“专治破旧靴鞋的外科医生”,听起来中气十足。只是在中国数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伦理思想影响下,补鞋匠从来是被踏在社会最底层的。

  补鞋匠产生的历史,是与列强的铁蹄踏入国门的时期差不多的,到了现在,人们的鞋开始多了,补鞋匠的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了。因为过去一双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情形已逐渐成为历史。

  7、说书

  评书是曾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至今仍有许多民间评书艺人出没在小城镇和山村,在茶馆、酒店里叭叭地敲打惊堂木,口若悬河,为人们的枯燥生活带来无尽的欢乐。

  交通要塞的集镇是故事之乡,镇上各大酒家、车店林立,夜晚留宿的客人为了打发寂寞,就集在一起讲出各自从不同地区带来的传说和故事。渐渐地,说书讲古的人在这里便成为了职业。

  孙犁先生在《童年漫忆》一文里回忆说:“还常有职业性的说书人,来到街头。其实,他们也多半是业余的,或是半职业性的。他们说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经管人给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买卖,比如卖针,在他说唱中间,由一个管事人,在妇女群中,给他卖完那一部分针就是了。”

  落后的职业都淘汰了,还有不少的职业在消失的边缘。不管是那些已经淘汰还是处于悬崖上的职业,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399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