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谚语>

2020年关于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时间: 燕琳1290 分享

  俗语大部分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脑洞,它们有的风靡一时,有的却只在某地区或某一时间段流行(这给历史考据造成了极大困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北京的俗语合集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俗语合集1

  锅炮鱼---干死的。北京旗人用称作锅炮鱼的小干鱼炒胡萝卜酱,这种干鱼先晒干后放在锅里干炮,炮成比枯木还干。炒菜时将干鱼放在油内炸。因鱼太干,炸之即酥。北京话说某人行为或语言使别人太下不来台,语言过于生硬而使人难堪之类的意思为“干”。“干人”一词是说给人难堪。“干”可作动词用,例如“他这一句话真能把人‘干’死”。针对这种场合,北京人就用“锅炮鱼”这句歇后语,还可以这样说“锅炮鱼怎么死的?干死的!”

  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该过阴历年了,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就忙着包饺子。老规矩此时不许串门、走亲戚。到了子夜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大伙就开始吃饺子了。这时候家中是没有外人的。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几位都别走,随便聊。您瞧咱们这可是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呀!”

  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旧京的春节厂甸,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厂甸的风车、大糖葫芦更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春节时卖大糖葫芦的小贩们把一个个山里红串在一根根长长的荆条上,忙得不可开交。此语借用串糖葫芦,形容人们为了某些事情串通一气。“怎么着,这事就瞒着我一人儿,你们几个可真是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

  不敢(擀)---那是煎饼。北京人喜欢面食,烙饼、煎饼、春饼、糊饼等等。饼从做法上说,一般有两种:一是烙饼,一是煎饼。前者要用擀面杖或者手压,把面团擀成圆形,放在饼铖里烙制,如馅饼,大饼、烧饼等等;后者用面糊直接浇在容器上,摊成圆形成饼,如煎饼果子等,不用擀,借用谐音有此歇后语。比如:“你敢打这赌吗?” “切,不敢?不敢那是煎饼!赌就赌!”

  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炒肝儿是北京的传统小吃,是由白水杂碎改良而成;白水杂碎以切成小块儿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

  北京的俗语合集2

  吃了烤肉到卢沟---宛(晚)来宛(晚)走。北京人提到烤肉,必提及“南宛北季”。“南宛”即是烤肉宛。数烤肉宛的字号最老,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烤肉宛的烤牛肉,溢油,荡香,鲜嫩有“赛豆腐”的美称。宛平城位于卢沟桥畔,谐音比喻来得晚走的也应该晚。

  六必居的抹布---甜酸苦辣全尝过。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它也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其抹布当然是擦抹过各种味道,比喻饱经风霜,经历坎坷,见多识广。

  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侯。砂锅居,正名和顺居,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清代定王府更房临街之处。主打砂锅系列,其中砂锅白肉是招牌菜,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管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以其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肉类精粹烹于一延,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过去每天只做一口猪,经常是午间就卖完了,过午才来只能等明天了,比喻办事情要赶早,不能耽误时间。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小葱拌豆腐是北京人春夏常吃的一道家常菜,葱茎色白,葱叶色青,豆腐色白,拌之即呈一青二白。“青”与“清”同音,于是指“清白”、“清楚”等意用之。

  北京的俗语合集3

  卖羊头肉的回家---没有细盐(戏言)。住南横街的马玉昆创下的“白火羊头”。马玉昆利用一把二尺多少的片刀切肉,将羊脸切成黑纸那末薄的片儿。肉片极有弹性,呈半透明状,喷鼻味扑鼻。然后将细盐里女、砂仁、丁喷鼻、豆蔻的混战佐料往肉片儿上一甩,您老就捧往吃吧,喷喷香……其时,马连良、张君春、尚小云、谭富英等便是常客”。在薄薄的肉片上洒细花椒盐调味,盐洒尽肉卖光就回家,谐音比喻说话算数,不开玩笑,不打诳语。

  卖羊头肉的回家---没有细盐(戏言)。住南横街的马玉昆创下的“白火羊头”。马玉昆利用一把二尺多少的片刀切肉,将羊脸切成黑纸那末薄的片儿。肉片极有弹性,呈半透明状,喷鼻味扑鼻。然后将细盐里女、砂仁、丁喷鼻、豆蔻的混战佐料往肉片儿上一甩,您老就捧往吃吧,喷喷香……其时,马连良、张君春、尚小云、谭富英等便是常客”。在薄薄的肉片上洒细花椒盐调味,盐洒尽肉卖光就回家,谐音比喻说话算数,不开玩笑,不打诳语。

  凉白开沏茶---没味儿。老北京人钟爱花茶,听老人讲,过去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沏一壶酽茶——浓浓的茉莉花茶,开始一天的生活。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春花秋月,回到家中只要沏上一壶地道浓酽的茉莉花茶,喝上一口,一身劳累不禁一扫而光。用凉白开沏茶,肯定沏不开茶。比喻没有吸引力的人、事情或作品。

  什么叫“就棍打腿”呢?

  这个词儿也写成“借棍打腿”,至少咸丰朝就出现了。清朝评书艺人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第四十回中就有:“听他之言,语内有因,他别与都堂有甚么拉拢罢,我何不就棍打腿探探呢?”

  这么看起来,这个词大概最早的意思就是“借着某人之棍打他自己的腿”——借着某人的做法从他身上实现自己的利益,后来发展就成了,只要借助某个势力做成另外一件事都可以叫“就棍打腿”。

  “花马吊嘴”其实应该写成“黄毛吊嘴”,“吊嘴”也写成“调嘴”,和“顶嘴”是一个意思,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用法。这句话通常只有长辈骂晚辈才用,是说:毛发还没长好的孩子就敢跟大人顶嘴。

  了解了这个词,就知道在上面的情景里贾珍和贾琏为什么会被震住了。尤三姐骂他们就如同在骂自己儿子,这股子泼辣劲儿估计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吧。这也跟下文“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的描写相得益彰。曹雪芹先生在细节上塑造人物的功力非凡。

  值得说一句的是,这段话里还出现了另外两句俗话:一句叫“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清水锅里下杂面,到底有几根一览无余,眼里揉不下半点儿沙子;另外一句叫“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戳破了,后台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出戏就再也演不下去了。


相关文章

1.经典北京俗语大全

2.民间的俗语谚语大全精选90条

3.关于吃的俗语谚语

4.关于孝亲敬老的经典俗语谚语

5.经典名著里的俗语谚语精选70条

6.邻里互助相关的谚语俗语集锦

2020年关于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俗语大部分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脑洞,它们有的风靡一时,有的却只在某地区或某一时间段流行(这给历史考据造成了极大困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北京的俗语合集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俗语合集1 锅炮鱼---干死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经典有趣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老北京人特别爱说歇后语。歇后语,大多来自民间生活,也就多属于百姓创造,充分体现普通百姓的思维敏捷与联想睿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北

  • 有趣的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有趣的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歇后语,就是说半截儿留半截儿;稍加歇息,容听者纳闷儿了,思索了,再补上后半截儿。以引起听者的耐人寻味,造成形象、风趣、贴切和深刻的说道效果

  • 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老北京俗语谚语合集

    打今儿起咱就说说这老北京的俗语,对不对的,准确不准确的,各位朋友您多提意见,千万甭客气。兹是对的,咱记住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北

  • 老北京俗语合集
    老北京俗语合集

    言称老北京俗语毕竟是几百年文化古都保留下来的语言,不具备点文化色彩、没有点文化内涵,哪能传承到今天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北京的俗语

29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