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初中八年级语文《礼记二则》优质教案范本

时间: 李斯21287 分享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大道之行也》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语文《礼记二则》优质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八年级语文《礼记二则》优质教案范本一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

  初中八年级语文《礼记二则》优质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

  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

  《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

  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倒装句:“之谓”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虽有佳肴

  【讲析课文,疏通文句】

  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全文翻译参考: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

  1.“之谓”的用法?

  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如:“其此之谓乎”。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参考译文: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述,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虽有嘉肴》

  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大道之行也》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把握好了重难点。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首先,重视文言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同学们凭借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

  初中八年级语文《礼记二则》优质教案范本三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交流点拨】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交流点拨】所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交流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有了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4)《说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交流点拨】《说命》篇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4.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5.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交流点拨】观点: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6.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7.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

  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并熟记重点词句的意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交流】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②择师不可不慎也。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一、新课导入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

  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

  ③子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干出众的人。)

  4.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殊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圣哲先贤话大同

  (1)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十分推崇大同学说的人,他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在此基础上,他独创性地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2)谭峭提出的“太平”“大和”理想社会

  谭峭在《化书》中说:“食均则仁义生,仁义生则礼乐兴,礼乐兴则民不怨,民不怨则神不怒,太平之业也。”由太平社会而进至更高级的社会,就是“大和”社会,他说:“是以大人无亲无疏,无恶无爱,是谓大和。”

  (3)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解释

  康有为曾这样给《礼记》作注:“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康有为认为,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25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