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

时间: 新华0 分享

编写教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写好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供大家参考。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1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钞(钞票)板(木板)淘(淘气)句(句子)

治(治疗)幕(幕布)抄(抄写)版(出版)陶(陶冶)

旬(上旬)冶(冶炼)愧(惭愧)昂(高昂)担(挑担)

渐(逐渐)沸(沸腾)洒(洒落)魂(灵魂)仰(敬仰)

坦(平坦)崭(崭新)佛(佛像)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2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破涕为笑、愀然不乐”等词的意思。

2、感受奶妈对作者那深沉的无私的爱,体会作者与奶妈之间那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深情。

3、学会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最疼你最爱你的人是谁?

2、追问理由:为什么这么说?你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3、导入:有一位作家叫冯亦代,在他刚足月时,母亲就去世了。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一点儿也没有印象。可他后来却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的母亲》(板题),这是怎么回事?文章真的是写他的母亲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拿起课文,大声朗读。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字词:

出示:破涕为笑孑然一身愀然不乐

笑容可掬杳无消息两鬓苍苍

(1)指名读,正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愀然不乐”是指奶妈的脸色变了,变得不高兴了。

(3)什么事儿会让愀然不乐?

(4)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的母亲吗?是写谁的?

三、细读课文

1、奶妈这样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尊称奶妈为我的母亲?

2、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奶妈对我的关爱?请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词句。

3、学生默读思考。

4、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

1、交流学生找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1)出示句子: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

(2)自由读,说说你的感受。

(3)你是特别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把你的感受有声有色地读出来。

(4)品读“无一不是”:

①“无一不是”是什么意思?

②我所有的事情都她料理的,联系你平时的生活,想象一下什么时候,她亲自为我干什么?

出示句式:时候,她亲自。学生进行

说话训练。

④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可以写多几句。指导学生从“四季寒暖,衣被饮食”发散出去,体会奶妈在各方面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指导读句子、

(5)品读“亲自”:

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奶妈非得亲自去料理呢?

②不放心哪!那是因为我是奶妈的最爱,在奶妈心中没有什么比我更重要了!

③指导读好句子、

④刚才每个同学说的都只是一两个细节,如果把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首爱的诗篇

⑤指名学生连读刚才写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师生齐读“四季寒暖,衣被饮食,无一不是她亲自料理的”作为总结句、

(6)总结提升

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奶妈对我的爱?

②交流、

③提升:你觉得奶妈对我的爱是怎样的爱?

④总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奶妈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如此无私,如此博大的爱不是母爱是什么呢?这样的人不是母亲还能是谁呢?作者由衷地在心里呼喊:奶妈,我的母亲!

⑥学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让我们饱

含神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把这首诗献给作者的母亲,献给我们的母亲,献给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五、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体会了奶妈对我的深情,那我对奶妈的感情又如何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

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

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课件7】

咆哮党员流淌呻吟揪出沙哑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

2、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几方面内容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学习课文的描写兵马俑的方法,仿写。

4、理解文中的词语,重点理解“虎视眈眈、一脸稚气、栩栩如生、膘肥体壮”等词。

二、教学过程:

(一)开题:

师:同学们,二十年前,在西安的沉沉地底下,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支部队,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同时,边讲边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的课件)。这支浩浩荡荡的地下军阵,沉睡了两千多年。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它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千百万参观者。当时的法国总理希拉克在看了“这支部队”之后,情不自禁地赞叹:“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地到过中国。”同学们,你们听到这番话,再读一读这段文字,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中会涌起怎样的一种感觉?(自豪、激动)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自豪、激动的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见过秦始皇兵马俑吗?这个“俑”字,是单人旁的,所以它肯定与人有关。“俑”就是古代陪葬的偶人,这种偶人与真人差不多大小,一般用陶土或是木头制成。秦始皇兵马俑就是指陪葬在秦始皇坟墓里的偶人和马的塑像。

(二)理清文章脉络:

师:那么,秦始皇兵马俑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从文中找找答案,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课件回到课题)

学生读书。

学生交流:

1、由兵马俑组成的军阵威武雄壮;(第3节)

2、兵马俑的神态栩栩如生;(第4节)

3、历史悠久;(第5节)

这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哪一小节?(板书)

师:是啊,这两部分内容就是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的,那么除了这两部分内容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1、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2、兵马俑博物馆的雄伟建筑;

3、兵马俑在考古史上的地位。

师:课文就是从这几方面入手,来介绍秦始皇兵俑的,我们把这些内容有机地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来说一说。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这一个填空题。(课件出示“填一填”)

学生准备,自由练说。

学生交流。相机评议。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完整,也很简洁。对这一类介绍性的文章,我们可以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作者介绍的几方面内容,就能快捷而正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以后读到类似文章,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学习第4小节: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秦始皇兵马俑做得栩栩如生是吸引世界各地参观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读一读描写兵马俑样子的这一部分。来研究一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他又是如何将这些兵马俑向我们介绍清楚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第四小节,思考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学。

交流: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老兵俑,一个新兵俑,一匹马的塑像。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老兵样子的相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

师:你理解“虎视眈眈”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联系上下文,说说看。

小结:是啊,从第三小节我们看出当时的军队正处于临战状态,所谓的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他的目光犹如老虎的眼光一样,凶狠地注视着敌人,作好了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与之相对应的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谁来读一读描写新兵俑的句子。

学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脸稚气”是什么意思?(一脸的孩子气)对啊,这些还带着孩子气的新兵对即将到来的战斗还缺乏经验,也许他们还对战斗充满了好奇心呢!我们一起把这一句描写兵俑的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他们的不同。

学生齐读。作者还写到了一匹战马,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膘肥体壮”这个词语以前我们没学到过,你认为怎样的战马才能称得上是

“膘肥体壮”的?(出示图片课件)

小结:同学们,作者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面对的是泥塑木雕的兵马俑,却让作者觉得他们很逼真,像活的一样,这种高超的雕塑艺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栩栩如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节读一读。

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介绍给我们的呢?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能不能发现它在表达上的特点呢?

板书:先概括后具体;

有代表性的兵马俑;

样子+想象,中间用连接词(也许、可能、似乎)

小结:是啊,作者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结构,选取有代表性的兵马俑,然后描写他们的样子,加上作者自己的想象,把兵马俑介绍清楚,给我们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作者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

师:同学们,兵马俑坑内,有近千个兵马俑,有文中写到的老战士和新兵,还有将军、指挥官、另外还有步兵、骑兵、射手等等。这些形象无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但本文限于篇幅,没有将他们一一写出来。我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否可以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描写一下你看到的兵马俑呢?老师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二到三个兵马俑,也来写一段话。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写作。

交流。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下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由兵马俑组成的军阵。请同学们作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

抄写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6

《瑞恩的井》一文很长,如果每个点都关注的话,估计35分钟的一节课室来不及上完的。于是,我在教学中抓住了三条线,一条是非洲儿童的痛苦生活,学校老师发出的募捐;一条是瑞恩自己的捐助,包括他在妈妈的要求之下每天通过做家务来挣得美元为非洲儿童捐款;还有一条就是瑞恩发动大家的募集活动;通过这三条线的教学,学生既能清楚地理清线索,也知道了课文的主题“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这句话的含义。

对于文中要求理解的三个词语的意思,“捐助”、“募捐”、“募集”我通过课文三句句子的指导学生也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就是“募集”这个词学生知道其意思,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在他们概括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募集”就是“广泛征集”的意思,他们才恍然大悟。看来,以后必要的也是需要的,不能老是参考“教材全解”,不然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如、词语、句子的理解,估计也快还给老师了,总之,五年级学生,既要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但对于一些基本能力也丝毫不能放松。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2、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2.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指名朗读(2—3人)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9

《习作3:___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审题,恰当选题,运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进行习作。

2.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习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能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增添色彩,吸引读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认真审题,恰当选题,运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把题目补充完整,进行习作。

难点:能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搜集哪些事情让生活更美好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明天会更好》音频、微课《美好生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明天会更好》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美好的,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学生自由回答)是啊,生活中,听听音乐会让心情放松,愉快;种种花,把种子种下去,等待发芽、长大,会有成就感;旅旅游看看美景,会增长见识。如何用笔镌刻它,化为笔下灵动的文字,记录这美好生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半命题作文: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二、小组合作,审题指导。

1.回忆你生活中的美好画面,想一想,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组内自由交流:(展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美食、旅行、梦想、创意、集邮、阅读、种花、诚信……

2.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组内自由交流:

师引导点拨:本次习作,其实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感悟,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写下来,能表现生活的内涵,同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写法引领,明确思路。

师引导点拨:

1.立意选材,新颖、典型。

半命题作文立意选材范围广,要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新颖、典型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吸引读者。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如:从家庭考虑,可选择美食、亲情、母爱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友谊、师爱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谦让、诚信、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阅读、集邮、梦想、创意等。

2.开篇点题,结尾扣题。

开篇点出文章主题,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你要写什么。结尾要扣到主题上,首尾呼应,使中心更明确。

3.行文过程,切入点要小。

习作时切入点越小越好,这样能小中见大。从自我生活实际中选择拟题,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4.描写事例,生动具体。

习作时围绕中心,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为文章增添色彩,吸引读者。达到中心明确、行文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回顾课文,学以致用。

1.回顾课文《竹节人》第一部分“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点出主题“斗竹节人”让生活更美好。接着写出“我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斗竹节人”的乐趣,表现了“我们”对“斗竹节人”游戏的入迷。

2.仿照《竹节人》的写法,小组合作交流你选择的事例。

五、明确要求,例文导航。

1.欣赏微课《美好生活》开阔学生的习作思路,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

2习作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美食、旅行、梦想、创意、集邮、阅读、种花、诚信……写作视角要与众不同,突出一个“更”字。

(2)能结合具体事例,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用心想好后再写,要认真书写,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4)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3.例文赏析:

谦让让生活更美好

傍晚,一抹黑色出现,静静蚕食着天空,路灯逐渐亮了,像是家人对孩子的呼唤,柔和的亮着,指引回家的路。

我和妍骑车穿过一辆又一辆自行车,以极快的速度向家驶去。

到了回家的路口,我向妍道别,然后回过头无奈的看着连续不断的汽车,像窜流不息的小溪一样流过。我粗略地数了一下,竟有三十多辆。

终于看见一条大一点的车缝,我眼睛一亮,正要冲过去,一辆汽车在我鼻前呼啸而过。我目瞪口呆,轻抚着胸口,在那里,我的心脏正急促的跳着……我苦笑不得,继续等待。

突然,一辆车的速度慢了下来,无视后边拼命鸣笛的车龙停了下来。窗玻璃被旋开,一位阿姨扭过头对我说:“小妹妹,你等很久了,你先过吧!”从没想过这种事真的会发生在我身边,我原以为,这座城市,已经被冷漠吞噬了。我惊讶地问她:“为什么?”那位阿姨却笑着说:“曾经,我也像你一样,常常被前面的车堵得不行,直到有一天,一辆车很谦让地让我先过。”

我突然感觉,城市的空气里多了些温度。我向她道过谢,继续向家前行。很快,我坐在了沙发上。回想起那句话,心口暖暖地充满着一种叫感动的东西。

第二天,我骑车去上学。我和另一辆自行车被堵在一条小路上。小径很窄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于是,我偏过头,轻声地对我旁边的人说:“你先过吧。”他感激地看了我一眼就迅速地骑了过去。原来我也可以让人感动啊,想着想着不禁轻笑了出来。我开始觉得,这座城市很温暖,很可爱,很美好。

谦让,让生活更美好!

六、实战演习,作业设计。

完成习作: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温馨提示: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5)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10

单元名称:乐趣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是围绕“乐趣”安排了一下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这五篇课文,其中《养花》《古诗二首》和《山中杂记》要求精读,《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要求略读,这五篇课文涵盖劳动之趣、田园之趣、动物之趣、游戏之趣,同时蕴含着辛苦之乐、农家之乐、和谐之乐、学习之乐、群居之乐。本单元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乐趣”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趣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享受生活之趣,热爱自然,就能体会自然之乐。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不同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对抒发自己情感的作用。并通过作家绘声绘色地描写理解“乐趣”的含义。

2.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以突出人物情感。

3.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不同的乐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

3.鼓励学生在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单元学习安排

课题:《养花》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写自读笔记,学习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学习本文语言自然朴素的方法。

3.独立自主学字词。认字3个,写字2个。

4.理解“计较、奇花异草、置之不理、秉烛夜游”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写自读笔记,学习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选材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自然朴素的方法。

三、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了解作品,了解文章内容,自学生字词。)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

柏合学校教学案设计

课题:《古诗二首》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

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准备:

教师:课文的相关写作背景,课堂练习题。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课题:《山中杂记》

一、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11

本单元的教材,由两篇讲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曼谷的小象》和一篇阅读课文《新年礼物》,以及一个基础训练组成。《做风车的故事》讲的是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喜欢做手工,后来做了一架小小的风车,由于讲不出风车为什么会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牛顿从中受到教育,从此发愤学习,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体现了牛顿勇于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曼谷的小象》讲的是作者在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泰国妇女阿玲驯养的`聪明、乖巧的小象帮助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经过,表现了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赞扬了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新年礼物》主要叙述了一个三年级学生,用改正自己学习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的缺点而“精心制作”的作业本,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的经过,展示了一个小学生纯真、美好的心灵。基础训练分三部分,有“字·词·句”“阅读”“作文”,其中“字·词·句”包括5项内容:读绕口令,多音字组词、叠词意思的理解、补充修改句子、认识“把”字句;“阅读”的内容是短文:“犀牛和犀牛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作文”的内容是“记一次活动”。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通过对本组教材的阅读和训练,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完整、通顺的语句把要说的话表达清楚,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阅读短文,进行作文训练。

《做风车的故事》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同时口述牛顿做风车的过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曼谷的小象》的教学,应突出理解和运用词语、比较句子的训练。《新年礼物》的教学,要把理解和朗读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础训练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练习,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运用。

整个单元的教学,在总体上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读和说、阅读方法的训练。二是要结合课文特点,让学生在读懂每一句话的基础上,注意了解作者是怎样用完整、通顺的语句,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叙述清楚的,并通过说话、写话的训练,使学生努力做到用学过的词语,把句子写通顺。三是通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和努力向上,勇于改正缺点的良好品质。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12

教学任务: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徘徊、旋转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揭题

⑴、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蒸融徘徊、旋转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自己读一遍。

3、指名读

4、有不同想法吗?

5、(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3、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13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写法,能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积累美好的语言。

3、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难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授课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MV《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就有一位医生,他与小镇上的人们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作品《冬夜的灯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偏僻提防穹隆引擎猝不及防

辽阔无垠启程领悟婉言谢绝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件)

2〉读了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

1、导学: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

本文以“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实指,只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的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的相互关爱,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温暖了夜行人的心,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2、自主探究:

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

2〉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3〉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有什么作用?

1〉加拿大西部的小镇虽然荒凉、偏僻,天气寒冷,却拥有淳朴而真挚的情意,这情意让荒凉的小镇和寒冷的冬夜洋溢着无限的温馨和暖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和温暖。

2〉文章写到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更好的表现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一个“冷”字和一个“暗”字,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3〉从内容上说,进一步升华、概括了文章的主题。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这与文章主题是一致的。从结构上说,这首诗与文章第一段首尾呼应。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从表达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引用的这几句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四、语言积累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积累了许多爱心方面的格言警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收录在集锦本中。

五、作业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你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么?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14

《灯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_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_,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_广场“”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板书设计: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舍生忘死

毫无遗憾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表格篇15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你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2、揭示课题: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醒学生需注意的字音,并理解这个词。啼(tí)啭(zhūàn)

2、引导谈话

3、启发学生思考: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组织交流答案(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组织学生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引导学生找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引导理解山雨的色彩美。

4、引导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5、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背诵,积累语言

1、听教师导入语

2、齐读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4、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5、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6、勾画并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7、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听教师小结

8、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9、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10、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11、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1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13、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220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