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

时间: 新华0 分享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齐白石老人对家乡及所过的农民生活的浓厚感情。使学生懂得“齐白石老人正是以无比的真情去抚爱这世界,因此他的艺术才博得世界人士的共鸣”这个道理。

2、理解“白石老人应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学习他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生活的艺术情操。

3、搜集有关齐白石的资料,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加深对“乡土画家”的理解。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理解“齐白石老人应该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

2、理解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百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39;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文明意、初步探索

1、导入: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两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谁?他是做什么的?

3、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二、深入探索,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们对这篇文章你们能提出那些问题?

2、老师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两组较有深度的问题:

(1)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被称为乡土画家呢?

(2)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

3、学生按兴趣分组读课文,讨论以上问题,师巡视、点拔引导。

4、选派代表汇报交流。

三、挖掘内涵,课外探究

1、拓展延伸,感情升华。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这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2、拓宽时空,课外探究。

(1)让我们多方面寻找丰富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开展一次语文活动课好不好?(板书课题:白石老人绘画作品展)

(2)你们打算怎样分组呢?

(3)你们打算怎样收集资料呢?

四、成果汇报展示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本组的资料、图片展示给大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并预习课文。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景渲染

1、学生背诵的《长征》诗。

2、学生自由谈谈长征。

3、简介作者。

4、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注意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a、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的多读几遍。

c、课文的&39;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班级交流。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旁边简单的记下自己的感受。谈话:作者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呢,要想使故事精彩,必须抓住细节来描写,以及一个个动人的片断。

2、全班交流。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述。

3、小结:班长正是按着指导员的要求去做的,在精神上给予战士安慰和鼓励,就像“上级”,在生活上时时处处给予关心,就像“保姆”“勤务员”。

4、再次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表现。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的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曲的鱼钩。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

1、指名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导朗读。

五、音乐渲染,深化主题

作者要用鱼钩表明自己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想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贵品质。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们的优良传统,那么让我们用歌声许下我们的誓言。

六、复述课文

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注意讲解要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的方法。

2、注意把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关心同志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3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教师小结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相衬相映”等词语的意思。

3、深入研读课文,

4、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5、感受家乡的美丽,

6、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语感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读出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运用各种字体书写的题目,并询问学生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接触字体,为下面文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2)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一、看录相感受美国:先让学生看课件(江南水风光片并配上课文录音)说说自己的感受,美在哪里?看到这么美的地方你想说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想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3、围绕“长相忆,

4、最忆家乡的桥”进行教学。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说说从文中你能体会出家乡桥的哪些特点?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美、桥名美、桥趣多。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

A、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

B、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字体体会“相衬相映”。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学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二、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39;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6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凄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示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示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考虑: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示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示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示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凄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缺乏)表示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痛)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凄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凄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示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考虑: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示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局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局部,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考虑: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示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示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教案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境界陈旧鞭子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忍心洒脱飞驰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生动;_______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说明】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前两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第3项为情感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应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从而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目标三个维度的整合。

二、教学流程

本篇课文建议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7个生字,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作者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来介绍的?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之处,从而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环保意识,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㈠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出示多幅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谈话导题:同学们,这就是蕴育多彩生命的摇篮,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她是多么美丽啊!欣赏了照片,读了这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引导归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2、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进行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和质疑导读,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㈡自主探究,认识地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的?作者怎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介绍?

2、学生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议。

汇报中,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宇宙中的太阳系,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地球的渺小。并适时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经验,举例说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加深体验,获取新知。同时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以引导为主,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读、思、议、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

㈢自读自悟,深入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2、学生读后,同桌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并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以体会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问题是对前文学习的回应,使学生更易于自读自悟,培养阅读能力,获得思想启迪,感受成功的喜悦。

㈣课件展示,畅谈感受。

1、课件播放地球“美丽可爱”和“生态灾难”的录像。

2、看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你是否明白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设计说明】在入情入境中畅谈感受,这是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㈤再读全文,学后质疑。

【设计说明】读要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应参与阅读教学的全程,学后质疑,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改进教法,以便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在宇宙中样子的图片,以及地球资源被随意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还可以收集有关地球知识的其它方面的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①动笔写一条环保宣传语或画一幅环保宣传画。

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③围绕“保护地球”这一主题办手抄报。

④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设计说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富有选择性和个性特征,以期待在语文综合实践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均衡的发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条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四件事及人物动作、外貌等描写感受闰土的形象,分层诵读第一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一、揭题,导入

1、师:从小学三年级我们就开始学习写作文了,到了五年级都算是小学阶段的“高材生”了,老师想问问大家,假如让你写一篇写人的文章,你会怎样写?

生1:写人物的外貌。

生2:通过一件事来写人物的特点。

生3:也可以写两件事。

师:看来同学们的点子还不少,那大文豪鲁迅写人物又会写哪些内容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他儿时的一个小伙伴——少年闰土。

课前布置了大家朗读课文,你们读了吗?那老师要检查一下,你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出示句子,引导理解文中一些文言文的词语的意思)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生:读第一句。

师:真好!果然正确又流利。知道“其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在这片西瓜地中间。

师:“项带银圈”的“带”我们现在不这么写。

生:应该是写戴帽子的“戴”!

师:大家一起端端正正写一遍。(生练写)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

师: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师:没错。轮到打扫的那一天叫“值日”,那么轮到我们家做祭祀的那一年就叫——

生:(恍然)值年!

(生读第句,五行(xíng)读成五行(háng))

师:五行(xíng)不要念错!再念一遍。解释一下五行。

“仿佛”就是——

生:“差不多”。

师:现在我们说的“仿佛”往往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小结:请大家翻开书,再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代,所以读鲁迅那一代作家的文章,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刚才大家用联系上下文换一个词,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借助工具的方法来读懂这些词语。这就是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3、课文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下面根据你对课文的阅读,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出示练习题1:认真朗读课文,请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进行排列。)

相处离别回忆相识

二、读批并重,感知大师文章画面美

1、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说起这段回忆呀,对于作者的确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出示第一段)请你轻轻地读这段话。

(一)环境描写,读出色彩。

(1)谁来读读第一句话。(随生的朗读及时评价)

(2)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里就浮现自己所描绘的画面。请你来读出那些美丽的色彩。

(3)让我们美美地读第一句话。

(二)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1)谁来读第二三句话?

(2)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几个少年,你会用什么词?

(3)咱们把自己刚才阅读的感受写在这个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老师选一个词语,你可以用自己的,也可以选择同学的。(板书机智勇敢)

(4)谁能把这个少年的英雄不凡、机敏读出来。

(三)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师:下面,我们合作朗读这段话,你们读第一句,我读后面两句。大家看,如果第一句描写的是____景物____,那么第二三句话描写的就是人物___;如果说景物是静态的描写,那么人就是____;如果读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就需要用____;动静相生,我们就来比比谁读得更好。

三、读中品味,领悟大师文笔妙

(1)作者课文一开头就刻画了一个这样的场景,让我们对少年充满了兴趣。那么赶紧让我们去见见闰土的真实面貌吧。(请生找出来读)

(2)眼前的闰土,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你会用一个什么词?

(生:健康活泼、朴实可爱等)

(3)从作者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吗?

想想我们描写人物外貌一般怎么写?(写眼睛,鼻子、嘴巴、脸蛋。特别喜欢写眼睛,所有的女同学都是水汪汪的大眼睛,所有的男同学都是炯炯有神的双眼,都长一个样。老师突然想起以前自己看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家,文中写到,我的妈妈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我的爸爸也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当时老师就很纳闷,难道爸爸妈妈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

而作者这儿呢?老师读到这儿就想到一位画家丰子恺。老师带来了他的两幅作品,你们会发现这两位大师在描写人物上有共同点。(出示图画,生评价)

他们不仅特点鲜明,还很传神,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了解抓住人物最大特点来写)

(5)没错,抓住人物最大特点,哪怕是寥寥数笔,也能写的活灵活现,对于鲁迅这位城里的少爷来说,与他年龄相仿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是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闰土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稀不稀奇,那稀奇的是什么呢?

生:头

师:我周围的朋友有没有戴小毡帽?

生:没有

师:他脖子上戴的是什么呢?

生:银项圈

师:这也是我周围人所见不到的,你看,原来在描画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人物什么——

生:特点

师:最大的特点

总结:从这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描写人物一定要抓住最大的特点来写。(师提示:如果眼睛有特点也可以写)

小练笔:试着描写出作者那时候的样子。

四、创意读文,聆听大师心中情

(一)概括趣事,感知丰富

1、年龄相仿的很快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有好几件事,请你快速回到课文中,找找到底有几件事。

然后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引导学生概括)

2、这四件事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让作者觉得是____新鲜事____、____稀奇事。

3、感受详略结合

师:同学们,大家扫读课文中写四件事的部分,从篇幅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长有短。

师:在写法上我们把它叫做——详略结合。

(板书)从这我们可以学到写很多事的时候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事都写得那么具体,可以——

生:详略结合。

(二)品读省略,感受能干

鲁迅先生用4件事来写一个人,可见,用事例来展现人物的特点也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就一起走近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把人物特点写出来的。

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件事:雪地捕鸟。

第二天“我”要他捕鸟的时候,他说——

(生读雪地捕鸟)若生读得不够好,引导:你想呀,闰土再讲这些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那哪位同学读出这种神气和自豪来。(生再读)

在这几句话里,有几个动词,有“扫、支、撒、拉”,这几个词语写出了闰土捕鸟时的机智,所以我认为作者在此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把特点展现出来的。

师:听了闰土的话后,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

师随机点拨:轻点,你这样会把猹给吓跑的。它不咬人么?(生继续读)

师:不愧是见多识广的闰土。更妙的是,我们沙地里——(生读)

师:哎呀,这些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讲话那真是把我们给镇住了,作者这一连串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见多识广,无所不知的,这个聪明能干的闰土是多厉害呀!所以,面对这个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闰土,我不由自主的感叹——

生:(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生:四个角的天空。

师:怎么理解?这是谁看到的?

生:作者。

师:是吗?把整句话好好读一读再给答案(生读)

生:是作者和他往常的朋友们,也就是那些富家的小少爷。

师: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生:自己家院里的那片天。

师:这说明了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家里,与外面的世界很少接触,可见他们的生活范围很狭窄。由此,你想到了那个成语呢?

生:井底之蛙(坐进观天)

师:厉害!看,通过我们的读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看来读书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

师:面对这个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的闰土,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

生:(齐说)井底之蛙!

师:因为闰土讲述的.无论哪一桩、哪一件,对于我,唤起的一再是这样的感觉(出示)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什么感觉?

生:一直一直的“不知道”。

师:是啊,(指大屏幕)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并不知道、我也没有知道、我素不知道、我所不知道!你们想想一下闰土在乡下可以捕鸟、看鱼儿捡贝壳,你们觉得作者作为一个城里人、一个大少爷平日里能干嘛?

师:是啊,多枯燥啊。

师:他不满的是什么

生:不能接触大自然

师:不能接触大自然的有趣的生活感到不满

师:你说他遗憾的又是什么

生:遗憾的没有像闰土一样在海边农村里多姿多彩的生活

师:遗憾的是没有过多姿多彩的生活

师:你说他向往的又是什么

生:向往像闰土一样在海边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向往像闰土一样见多识广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文字,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人。让我们就带着这种不满,这种深深的遗憾和满怀的向往一起来读!

生:(齐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五、缠绵离别,长忆闰土

1、可惜正月过去了,来!捧起课文一起读最后的离别!

2、我的哭泣和哀求并没有挽留下闰土。这次一别后,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当我收到闰土托他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闰土没有忘记我,而我的脑海里自然也浮现了那美丽的乡村画面。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遭遇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又辗转求学,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那样的景象。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

三十年后,我重新回到故乡,当母亲说闰土要来看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闪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画面。咱们能背的就背,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齐读第一自然)

六、总结延伸:

三十年,这幅美丽的画面就烙印在我的心中。三十年后,再见到的闰土是怎样的呢?和记忆中的闰土一样吗?有兴趣的同学去阅读鲁迅的作品《故乡》。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等11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会写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一、交流预学,初赏丁香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草原》。今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去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并齐读)

2.放声朗读课文,看看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是怎样的。(生自由读)

3.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4.指导书写:“幽、薄”两个字。

幽,半包围结构,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照耀文思

梦想迷蒙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

6.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再赏丁香

(一)理解内容,提问质疑。

1.说一说,在预习当中,你批注了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预设:课文题目是“丁香结”,为什么还写了丁香花呢?

2.为什么“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呢?

3.为什么说丁香“莹白”,但绿叶“参差”呢?

4.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

(二)梳理疑问,聚焦问题。

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体把握,理出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板书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预设:

课文第一部分写丁香花,是“赏花”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写丁香结,是“悟花”部分。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

三、品读语句,三赏丁香

(一)自由读文,批注丁香之美。

主问题:作者笔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描写。

(二)从和谐的色彩感受“美”。

从你们批画的语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写丁香色彩的语句:月光下的丁香,春来窗前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美。

1.创设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1)感受表达效果:想一想,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创设情境读: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中,洁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泽了,它们——(学生接)还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们——(学生接)

2.想象画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抓颜色想象:莹白、绿、红,各种色彩交相辉映,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抓对比想象: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可见花团锦簇,挤挤挨挨,绿叶只能从花的缝隙里钻出来啊!

抓顺序想象:作者从外面回来,她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后是叶,最后才是两扇红窗,这红窗恰似画框一般。赏花就成了赏画。

3.借助图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画,发现雨中丁香特点。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强调清晰、细腻。再读读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这样的一幅印象派画作。

(2)理解“渗”过来,感受色彩的交融。

这紫色因为线条模糊,没有了限制,仿佛流动起来,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于是两种颜色交融在了一起——(学生读句子)。

(3)配乐读,感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联系上下文,再读一读,为什么作者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三)从生动的描写感受“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里将花写成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读到的?

预设:“星星”——小巧、亮。

“窥”——活泼、灵动,像孩子一样。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预设:读到“檐前积雪”,你想到了哪首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预设:朗读句子说画面。

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

窗外的丁香,也许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读、回味丁香美。

读作者笔下的丁香,更能触摸到自然的可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质疑引入“丁香结”。

作者不止写了丁香花的美,在赏花美之后,还展开联想,感悟了“丁香结”,这“丁香结”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去感悟“丁香结”背后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

一、复习引入,初读“丁香结”

1.直接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丁香花的美,这节课我们聚焦丁香结,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回顾丁香结这部分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说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呢?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问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二、朗读理解,读懂“丁香结”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1.请你观察课文插图,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2.欣赏古代服饰,再结合古代服饰中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你又有什么发现?

原来,丁香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恰如盘花扣,正是丁香结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读文中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释义:蕉心紧裹未展,丁香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青鸟无法传递远方思念的人的音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让我想起凝结的愁怨。

2.拓读链接诗句,不仅这几句诗,我们还会读到——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可见,自古以来,丁香结都有愁怨难解的象征意义。

(三)领悟思考

从古至今,有关丁香结的诗句被传承着,丁香结的意象被继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如作者所写——“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对丁香结却有了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联系上下文,朗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学习压力很大考试中失利与朋友发生争吵

联系生活实际,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鸣?既然“结”是难免的,我们何不积极面对?如果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面对“结”,解开“结”,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练笔,延读“丁香结”

1.同学们,《丁香结》原文还有一个结尾,读读——“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2.默读课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的心中此时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批注在课文结尾处。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以第一课为起点,导入第二课,体现上挂下联。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优美语句,感受丁香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不足,难以全面、准确地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这个课后问题。我引导学生课前质疑,梳理主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把握。此环节,抓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色彩和生动的描写两个角度品味语言,欣赏丁香之美。通过再现经典语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过渡到“丁香结”。引导学生读懂“丁香结”意象的文化内涵,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内涵,解决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11

教学重点:

体会白发老者的鼓励和观众的支持对顶碗少年表演成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上节课的正面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转入本课的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

1、如果你是顶碗少年,在表演结束后,需要你向观众做一段谢幕致辞,你觉得要说些什么?(可以小组讨论)(5-10分钟)

(大意:感谢观众热心的支持、师傅的安慰和鼓励,伙伴们无怨无悔的协作)

二、精读第2到6段。(体会侧面描写的方法和作用。33分钟)

2、在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中,观众们、他的表演伙伴们都有哪些表现?描写他们表现的变化各有什么意义呢?(10分钟)

(观众们由喝彩、惊羡到惊呆再到陶醉,几个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再到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后一片喧哗,有人大声的喊,好多人附和着喊,再到静得没有一丝儿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最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伙伴们以一位姑娘为代表,不慌不忙扫掉碎瓷片。

观众的变化烘托出这场表演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因为连续失败,变得离成功远了,难度大了,也更加突出了顶碗少年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决心难能可贵。伙伴们的表现揭示了少年有勇气的来源。)

3、在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白发老者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来表现他的作用的?(为什么不把他说的话写出来?)(10分钟)

(老者的出现首先是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引出在老者的鼓励下,顶碗少年继续进行第三次表演;烘托顶碗少年勇敢面对失败的精神品质。描写了老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外貌抓住了体格、手里的道具,暗示了老人的身份和他上台的目的;神态和动作抓住了微笑,抚摩肩胛、轻轻摇撼,表现了老人的镇定和安详,稳定了少年不安的情绪,给予少年鼓励和安慰;板书划横线的内容。

因为这样留下了悬念。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顶碗少年的精神品质,老者不管说什么,最终还是要靠顶碗少年自己鼓起勇气再表演。所以不写是为了不喧宾夺主。)

4、除了观众、表演的伙伴、白发老者,文中还有一位无名英雄也一直默默甘当着配角,烘托了顶碗少年的精神品质,是谁呢?(5分钟)

(一叠12只的金边红花白瓷碗)

5、我们把文中对顶碗少年的直接描写又称为正面描写,把文中其他烘托顶碗少年精神品质的人和物的描写称为间接描写或者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担当的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为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服务的。写作中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能使故事的情节曲折动人,人物的形象生动感人。(5分钟)

三、反馈(2分钟)

学习了《顶碗少年》中的侧面描写,思考自己的作文“我的成长故事”中有无需要加入或修改的侧面描写,并进行修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12

本学期教育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休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采取的措施方法

1、“备”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把握好提问艺术,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这就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

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教法学法,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进行。

2、“讲”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在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3、“批”本着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的原则,在作业的内容上体现“保证基础,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培养特长”的学习宗旨。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选择作业

内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作业训练的效果。我在批作业时,采用激励的方法,对于学生完成很不错的作业,在本子上画一些小标志,贴一些小标志,并在题尾写上优、良、有进步和激励性话语。

4、“辅”使优生在知识接受方面“吃得饱”。为本科各级比赛培养“尖子”进步学科成绩的优秀率,培养学生学科的自学能力和爱好,从而可以直接主动参加各种学科活动。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对后进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课内、外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后进生,多留些浅显的问题给他们,让他们在心底产生一个信念——“我相信自己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注意教学方法,多给后生一些机会,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还可开展“一帮一”活动,一个优等生带动一个后进生,结成一对一组合。通过集体的力量,“后进生”进步较快,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互通情况,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5、“考、评”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教师不只是对作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而是要着眼于学生学好语文、健康发展,有的放

矢地进行评析,指出其努力的方向。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命题标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检测,增加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正确导向。

6、“研”多看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多看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学刊,通过多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移植转换成本学科的新成果。多看本学科有关的专著,教材,因为这些教材和专著具有指导作用。多与优秀的中高级教师、学者交谈有利于自身的提高,他们的经验丰富,科研造诣较深,善于把握方向,能全面地看问题。通过听、看、谈,不断积累知识,储存信息,通过一事一议,运用联想,假想,反思,质疑,发现问题。并以此展开思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把我们看过、听过、谈过、想过的事情用脑子记下来,还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不论参加什么样的会议,都要认真记笔记,要把平时看到、听到,认为较好的一些想法分门别类地记到笔记本上,以便随时查阅,防止遗忘,对近期已确定的课题,要注意收集资料。

本学期提高业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1、用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认真学习有效教学要求,并做好学习笔记。使理论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老师之间互助合作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

3、尝试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加强三笔字的训练。

4、加强计算机学习。能制作课件,能在实践课、评优课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5、参加教科研活动。充分利用好集中学习的时间,认真学习理论和实践观摩。并及时做好学习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1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论证特色;学会通过圈点关键词来概括、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努力与奋斗,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性。

3、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学习,能用其中的三种以上反馈到写作练习中。

教学重点:

通过圈点文中关键词、朗读课文重点语段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方法的目的与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故事导入,激起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多媒体投影故事内容)

2008年,美国一家公司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运营状况不是很好,公司高层考虑再三决定用裁员这种办法来度过危机,最后这样三种人员进入了被裁的行列:公司的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一天,负责人事的领导把这三类人员集合起来,告诉他们有一半人员将被解雇,假设你是从事这三种工作的一种,想保住这份工作,你该如何陈述自己的理由呢?(学生只要答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及价值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结合回答进行总结:(多媒体投影)

保洁员: 我很重要,我们让每个员工有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送货司机: 我很重要,我们让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

仓库保管员: 我很重要,只有我们保管好材料、物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教师简要补充故事结局:公司高层听到员工这样的回答,感悟到每位员工都全身心地热爱、投入工作,于是决定不再裁员,改变策略,并在公司各个醒目的地方打上“我很重要”的标语,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看到标语都认为自己对公司来说是很重的,更加积极努力的投入工作,这家公司终于渡过难关。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来说理的方法。

1、简述学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我们同学们因为学习成绩的原因不能进入普高学习,在我们职业学校学习一项技能,将来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一开始有些同学对将来失去信心,但我们刚才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后,自信心肯定是提高了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看看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论述的?

2、通读课文,用圈点的方法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①投影课文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

扼(è)要 菽粟(shū sù) 濡(rú)养 粗糙(cāo)

瞳(tónɡ)孔 裸(luǒ)露 混淆(xiáo) 琴弦(xián)

翱(áo)翔 寰(huán)宇 微蹙(cù) 回溯(sù)

嵌(qiàn)合 怅(chànɡ)然

濡养:滋养。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微蹙:眉头收缩。

回溯:回顾,回忆。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时刻。

②设置提问: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笔圈点出有关“我很重要”的关键语句,并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面对 我很重要

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很重要

面对我们的父母我很重要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很重要

面对后代我很重要

面对友情我很重要

面对我的工作和事业我很重要

3赏读重点语段,品味作者运用多种修辞入情入理的写作特色。

①作者写了那么多我很重要的理由。哪个方面你认为写得?请朗读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如果大多数同学意见统一就集体朗读;如果不统一就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两个方面)

②这些段落为什么让我们读起来能产生共鸣?——因为作者的语言,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让语言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我们以“面对我们父母”为例来学习。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例说说都用了什么修辞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拟人: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皱缩俩字形象写出父母伤心地速度和成程度)

排比:假如…假如…假如…(增强语气,强调我们对于父母亲的重要性)

夸张: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写出父母伤心的程度)

反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们不重要吗?(增强语气)

比喻: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孤本强调独一无二,性)

三、简要分析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1、设疑:既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很重要”,那作者开头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我”该怎样解释?

参考回答:千百年来,人们所受的价值观、传统理念的影响非常巨大,认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文中用一系列排比写出了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和下文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里的“我”指代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投影欲扬先抑的解释: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2、设疑:开头我们一起学习的故事中,为什么公司高层经过考虑将保洁员、送货司机、仓库保管员纳入裁员的行列?

参考回答:一般学生都可能会回答出这三种人员技术含量低,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语:幸亏这些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令领导改变了策略,否则真的是要丢了工作。

3、设疑:那么一开始公司高层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我是不是重要”?作者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从成就事业的角度;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教师语: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那样响亮大声地说:“我很重要”。并要求同学集体朗读“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到课文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相信自己

播放歌曲《相信自己》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生方毅、闵琪等成功的事例及照片

例子一:我校05届电子专业学生方毅,07年获得浙江省电子比赛三等奖,毕业后自己经营电子厂,并在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

例子二:闵琪,05届数控专业学生,08年在全国六部委举办的数控加工比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学校破格聘任他为数控实习指导老师。

在同学们深受感染之时,让学生以《相信自己》为题,发现自己的优点,写一段话,选取2—3位同学发言。

教师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每位同学对自己充满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认真刻苦学习自己的专业,必定会学有所得。

五、课堂小结

也许将来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功,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努力奋斗着”,因为“我很重要”。

六、作业巩固

1、思考题:能不能把题目改成《我最重要》,请说说你的观点?

2、继续完成《相信自己》的小作文300字左后,要求:必须运用三种以上修辞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14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已经随作者进行了一场奇异的游历,我们探访山中的好友;聆听了大自然美妙的音韵;参观了草虫独特的住宅。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曹敬庄,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去探寻那里的独特的美景。(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同学们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你第一次看见课题时,曾产生过什么问题?(归纳并板书:怎么野?)你们很会发现问题。那这样一来,我们要在课题上加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既然我们有问题,那我们就在文章中去找答案吧!

二、疏通字词,理清文章脉落。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再次把文章读通、读顺。

2、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我们一起检视一下,看大家有没有和文章中的字词交上朋友。(出示幻灯片,齐读字词,重点纠正亘、宨、璞。)

3、通过初读课文,索溪峪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清晰,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去写了索溪峪的“野”?

三、引学第2自然段。

俗话说“有山皆成画,无水不文章”,我们就以山开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出索溪峪的山野之趣的。我们学案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山之野的?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板书:惊险之美、磅礴之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之美)

师:惊险什么意思呢?惊险就是不安全,索溪峪的山哪点让你感到不安全呢?课前哪个小组对惊险之美感兴趣,主要学习了这一部分的,请你们汇报一下,你们找到了哪些重点词语,体现这种惊险之美的?

四、自学第3、4、5段。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看罢索溪峪的山,我们一起去赏索溪峪的水。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关于水野这部分,哪个同学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板书:野孩子)你们抓住了“蹦跳、绕着山奔跑”等动词来体现索溪的活泼,灵动之感。哪个同学来扮演一下这个野孩子,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关于物野这部分,哪个同学代表他们学习小组汇报一下。课文第四自然段,

作者通过写索溪峪的猴子,特别是通过描写小猴子这一恶作剧,使读者领略了山上野物的。你们找得真不错,从这一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出,索溪峪的猴子果然调皮。师: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帮助他们吗?生:想

师:下面小猴子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能运用你们的课本和资料。

学生辩护。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索溪峪的猴子无罪。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正因为这里的山水是野的,物是野的,就连来到索溪峪的人也野了起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什么叫返璞归真?文中都有谁返璞归真了?张家界作为一个景区,每天去游玩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作者着力去写老人,姑娘呢?

试想想还有些什么人会在索溪峪返璞归真呢?

4、同学们,在我们的学案上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本文在布局谋篇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的野的特点后,再分山、水、物、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五、小结

看来同学们真是读懂文章了,我们课前的问题也解决了,刚才那个问号也该擦掉了。读课题。你们想不想去,再读,你们有没有想到那只淘气的小猴子,再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篇15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积累本课词语:奇异、玲珑多姿、凝结、细腻、呈现;理解词语“玲珑多姿”。

2、知道课文写了五彩池的几方面。

3、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正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4、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

重点难点:

1、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确理解语句,感受文章前后联系的紧密性。

2、通过圈词划句,感受五彩池的奇异。能借助板书,概括池水的奇异,积累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欣赏图片,感受五彩池景色的奇异。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媒体音乐,出示:欣赏图片)

(二)揭示课题。

有一位在游览之后,将这番美景化作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17五彩池)齐读课题

二、反馈预习,梳理文章的脉络。

(一)反馈预习,了解1、4节的总起、总结作用。

1、反馈预习,交流写出五彩池特点的词语。

(出示预习要求)读了文章后,五彩池留给你什么印象呢?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梳理文章结构,学习1、4节。

交流:(板书:奇异)对呀,这是五彩池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在开头总起介绍了五彩池的特点,最后又再次总结了它的特点。就让我们拿起书来读读1、4节。

(二)了解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1、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

中间两个小节,又为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两个方面?

2、交流并板书。(板书:池子、池水)

3、小结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文章就是抓住(点课题“池”)池子及其中(点课题“五彩”)五彩的池水这两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的。我们读这类写景物的文章一定要先了解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这个景物的。现在就让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是怎样把五彩池奇异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学习第2小节,了解五彩池大小、形状上的奇异,积累有关语段。

(一)了解本节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1、指名读第2节,正音。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对池子的描写。指名读第2节。(媒体:“玲珑、恰似、一亩、盛开”的拼音)正音。

2、默读第2节,思考本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那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直线划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辨析本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交流:(板书: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引读体会: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的——小的呢——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

(二)引导抓住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的情。

1、自读第2节,初步感受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

(出示:满山池子的图片)如果你是游客,此时你会做什么呀?如果不能用相机,要让你用文字来描写美景,该怎么写呢?让我们来看看是如何用文字来吸引我们的。(出示:“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莲花”)自己再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

2、出示句子,引导感受的描写中流露出的惊讶之情。

(1)媒体: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在文中说——(出示: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这大的池子在眼中是不是很大很大的呢?

(2)交流。

点评:

“一亩”相当于我们14个教室那么大!可能我们感觉很大。但同样是池子,.的天池有7亩多大。而五彩池,大的——并不大呀。一个“不足、不到”把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3)小的呢——男女生分读两句话,你们发现了什么?(池子大小差异很大)

3、小结:就是用了强烈的对比来让我们感受到池子的奇异的。(板书:对比)

(三)感受池子形状各异,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1、知道用比喻的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

又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池子的形状的呢?(板书:比喻)引读有关的语句。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玲珑多姿”。

读了句子,你理解什么是“玲珑多姿”了吗?(小巧精致,形状各异)

3、刚才我们读了句子,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让我们再把第2节读好。

四、学习第3节,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简要概括“池水颜色奇异”。

(一)了解第三节的结构特点,概括每层要点。

1、默读第3节,分层。

我们跟随去领略了池子的奇异,让我们再去看看那鲜艳多彩的池水吧!(板书:鲜艳多彩)默读第3节,想想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池水的?做好分层记号。

2、巡视,(媒体出示答案)

3、理解这样分层的原因。交流:(板书:现象、成因)

(二)了解五彩池池水的奇异之处,根据板书提示简要概括。

1、读懂并简要介绍池水奇异在哪里。

(1)这节课,我们先跟随来了解池水奇异的现象,并把关键的内容提炼出来简要地说给别人听。引读:站在山上,向下望去——自己往下读,把这段话读正确。(媒体出示原第二层)

(2)指名读。

(3)(媒体:隐去后半部分)这池水实在太使人惊奇了——(男生读)

(4)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池水的奇异。

220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