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

时间: 新华0 分享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撰写优秀的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这里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2

教育目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分清是非,学习优秀榜样,预防犯罪,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活动过程:人人心中有榜样、榜样在身边、避免学习榜样的盲目性

ⅰ.引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问:这段话是谁说的?

答:保尔

主持人甲: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年人重读保尔,唤起他们对人生的回忆,因为保尔曾是一代人的英雄。

ⅱ.主持人乙: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人们仍记得保尔,保尔的这段话仍让人们时时想起,成为激励许多人奋进的动力。现代美国有一个英雄,因为有了他的贡献,才使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问:这个人是谁?

答:比尔·盖茨

主持人甲:盖茨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先机,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与科技进步的趋势,通过自身努力,造就了一个微软帝国。他不仅凭智慧和能力证明了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并在为个人谋求巨大财富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

主持人乙:人人心中都有榜样,保尔和盖茨谁是英雄?谁是你们的榜样?

讨论5分钟后请部分同学发表看法。

成坤:两者都是。一个创造精神文明,一个创造物质文明,他们都对社会作

出了贡献。凌锋:我认为盖茨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保尔是革命时期的英雄,现在已经不入流了。

ⅲ.主持人甲(过渡):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先争到这。其实争论的意义已超出了争论本质,它意味着我们在思考,这是叩问人生的过程。保尔和盖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主持人乙:在我们的周围也不乏榜样,他们可能是你的亲人、朋友或者同学。

1、请几个同学说说他们身边的榜样。

丽清:相信自己

南南:崇拜妈

常银:崇拜自己

2、推选班级之星。

德育之星:黄华棣            音乐之星:章仙平

文学之星:金 欣            学习之星:金 琼

全能之星:林恩华            智慧之星:陶乃贵

美术之星:林瀚森            勤学之星:徐义珠

ⅳ.主持人甲:每个人都有长处,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主持人乙:古语云:“近朱者示,近墨者黑”。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身边既人优秀人才,也有丑恶分子,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盲目学习榜样。下面请看一则小品。

(两个初中时的同学在上学路上相遇)

甲(垂头丧气):唉,这次半期考没考,回家挨了一顿骂,以后不知该怎么办。

乙(颇为得意):我这次考得挺好的,不仅老师表扬我进步了,爸妈还给我奖励呢。

甲:你怎么进步这么快?能教我一招吗?

乙:教你一条捷径:搬答案

甲(迷茫):怎么个搬法?

乙:就是把别人的答案搬过来

甲:这不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吗?

乙:孔乙已说过“窃书不算偷”,我这叫“搬”怎能叫“偷”?

甲:看来我也要试试,读书太苦了。

就此展开讨论。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3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响起的前后内心的变化。

2、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四、教具准备

1、歌曲《掌声响起》、《爱的奉献》。

2、小红花一朵。

3、学生准备卡片。

4、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周我校召开了运动会,我班的同学……都为班上争得了荣誉,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吧!

2)孩子们,还有一些人却常常被我们的掌声所遗忘,如果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在他们身上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掌声》。

板书:掌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课文写了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通过一件事使她在孩子们的掌声中发生了改变。)

3、精读课文,品读领悟(学习1,2自然段)

(1)细读课文,想一想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找出有关句子划出来并读一读)。

①学生将找出的句子读出来。

②多媒体显示,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把勾出的句子读一读,生边读师边指导(男女生比读)。

③思考: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这时的英子内心怎样?

(自卑、痛苦……)板书:自卑

④带着这种自卑、痛苦的心情齐读第1,2自然段。

(2)后来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习第4自然段)

①分4人小组学习

要求:

A、找出有关词语、句子认真读,认真体会。

B、想一想,在英子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C、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英子内心变得怎样?

D、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②抽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同时板书:快乐

③抽几个学生读这一段,比一比,评一评,谁读得好?

④用快乐的语气齐读这一段

孩子们,是什么使自卑、忧郁的英子变得这么坚强快乐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自然段。

4、汇报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创设擂台,精读课文

A:挑战要求:

①各小组寻找挑战对手,并互相交换所提出的问题。

②各小组合作探讨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没法解答对方的提问。

③各小组画出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比赛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4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本课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教师)

3.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诵读导入

1.导言:听,一群小朋友在诵读什么呢?

2.播放《金木水火土》音频文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3遍。

3.交流:你听清小朋友诵读的内容了吗?你能尝试着说一说吗?

4.播放《金木水火土》视频文件(带有字幕),学生看着文字,跟着声音诵读。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更是充满兴趣,上课伊始,就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交流,了解韵文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2)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4.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行中“一二三四五”是数字。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数字?(六七等)

(2)第二行中“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教师讲解: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

(3)第三行中“天地分上下”,“天地”指的是“天和地”,头上为天,脚下为地。我们就生活在天和地之间。

(4)第四行中“日月照今古”,“日月”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从古代照到今天,永久不变。

5.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韵文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韵文内容的大致理解,教师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必然实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7张字卡,怎样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大声朗读生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预设:

(1)“一、二、三”是三个长得很像的兄弟,一个横就是“一”,两个横就是“二”,三个横就是“三”。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2)“上、下”也是两个长得很像的兄弟,竖、短横在“一”的上面,就是“上”;竖、点跑到了“一”的下面,就成了“下”。教师相机出示“上、下”的字理演示动画。

(3)“四”和“田”长得很像,把“田”里面的“十”换成“”就是“四”。

(4)“五”字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一个“工”人腰里挂着一把折尺()。

3.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4.生字运用,在7个生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为它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语最多。如果这个字的词语较少,可以用其中一个词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演示、资料补充,使学生对7个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获得整体上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认识田字格:

(1)引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练习写字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写字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田字格。

(2)动画展示田字格,学生一边观察动画中变红色并闪烁的部分,一边倾听田字格的自我介绍。

我叫田字格,我中间的横线叫“横中线”,横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中间的竖线叫“竖中线”,竖中线把我均匀地分为左右两部分。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又把我分成了“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四部分。

(3)学生观察田字格,用手指一指田字格的每一部分,再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4)教师小结: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一、二、三、上”。

(1)动画展示“横”“竖”两个笔画的书写,学生先观察它们的笔画走向,书空模仿,再观察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最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2)动画展示“一”“二”“三”“上”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语文书第8页中的书写范例,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5)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横”“竖”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书写,因此教师的书写指导必须到位。教师在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所学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汉字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以动画视频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孩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拼音基础,有些孩子识字量少,又不会拼音,他们读起韵文来困难较多。小韵文音频和视频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另外,在写字过程中,我利用动画展示生字的笔顺,利用动画突出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这都起到了直观示范的作用。学生的感知是清晰的,学生的理解是轻松的,学习的效果是实在的。

2.注重书写姿势的指导和要求,为学生夯实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注重书写姿势,不注重握笔姿势,写着写着,姿势就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反复强调书写习惯,反复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5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品思路,领会作者观点

(二)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很多。松鼠的尾巴充当降落伞,把握平衡;小狗的尾巴能够表情达意;鱼的尾巴起到划桨的作用。我们人类没有尾巴,可是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的坎斯.彼勒《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默读课文,正音正字。(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脂. 穴 癌 翘 褪

三.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讨论得出:

1.根据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这一想象是大胆、奇特的,然而又是有依据的。

2.作者在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时,也是在前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人类尾巴的描述,是根据人体的体征和男女体征差异而进行。如写人类的不会长毛,是依据人类的进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毛”这一特征推想而成的;“男人的尾巴要比女人的尾巴粗壮些”,是依据“男人所有的肢体都比女人强健”这一特征想象推测的。

从上面分析得出:作者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依据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这惊人的结论。虽然奇特,但我们丝毫不觉荒.唐。

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七.课堂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半命题中任选其一,大胆想象,依据合理,说一段话。

题目一:“假如人类有__”

题目二:“如果动物会__”

八.作业:请把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老师是第一次来岸堤中心校,当时我们找不到学校门口在哪里,谁来猜猜最后我们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吗?”

生猜测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呀,跟在你们后面就找到这里来啦。你们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把我们给引来了。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一文。

二、检查旧知,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就有一个重大发现,通过预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他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读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

——从那里体会出来的?你能从词语里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来,让我们自豪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体验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

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一下。也可以找原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

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还可以()?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

——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富于幻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这时的我对“飞行”,产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接下去我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说?

(2)请教老师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时,我一连串提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般写作文,写人物对话时,特别喜欢加上提示语,例如:我问:“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这是提示语在前,还有哪几种类型?(提示语在后的,提示语在中间)(出示小黑板)

(1)、我()问:“我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2)“为什么只有在晚上睡觉时才长?”我()的问。

(3)“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我()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能结合文意给加个修饰词吗?

——本文中在能分清说话人身份情况下,作者舍弃了这些提示语,我们除了体会出他们的好奇外,还体会出他们怎样的的心情?(迫切,着急)

好,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评价

——通过这连珠炮般的追问,我不禁想到一个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读到这儿我们对费奥多罗夫又有了怎样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

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的精神。老师的解答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又是怎样做的?

(3)痴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条鱼的情形是怎样的?(朗读这句话)

你研究鱼时“翻来覆去”的会看些什么?你翻来覆去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

听到费奥多罗夫这么说,这么想,看到他这么痴迷的研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执着探索)

小结:发现离不开执着的探索。

(4)发现规律

那么我想出名堂来了吗?找出本段具体描述我的发现的句子。(齐读)读到费奥多罗夫的这个发现,我们不禁感叹:————————!为了这个发现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换词法来解释下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从哪里体会出作者绞尽脑汁?梅花香至苦寒来,所以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自豪)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小结:结合板书,你看: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发现规律,通过学习作者发现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为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具有这些品质,所以他才有这非凡的发现。

四、拓展延伸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比如: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小结: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的从树上落下来,人们司空见惯,但只有落在牛顿面前的苹果,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被热气顶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发明了蒸汽机。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富于幻想

怎样发现?请教老师勤学好问

痴迷研究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大胆想像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默写的词语,这位同学是个马大哈!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的。

1、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

师:你们这些小老师们谁来帮帮他?

2、指名到前面来修改。

(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了词语的写法。)

3、齐读。

二、复习第一段。

1、回忆第一段讲了什么?(板书:上来了)

2、齐读。

三、教学第二段。

过渡:火烧上来了,地面上的一切都变了,真神奇呀!那火烧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板书:变化)

1、默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

(板书:颜色形状)

2、教学第二自然段。

(1)听录音。(观察图片)

(2)听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多快)

(3)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指名圈出)

出示: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____________________

茄子紫____________________

(讲练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4)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一会儿一会儿)

(5)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烧呢?(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6)指导朗读(喜悦语气)

3、教学第35自然段。

过渡: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1)指名读

思考:这3年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呢?(板书:狗、马、狮子)

(2)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

a、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39;?

b、马是怎样变化,又是如何消失的?

(3)自学第4、5自然段。

(4)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处设计让学生自学,与老师共同交流,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听录音,小结。

谁能用《黄山奇松》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的状变化?(板书:千姿百态)

(回忆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指导背诵

师:火烧云真是太美了,读了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景观你们愿意背诵下来吗?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景色背诵下来吧!

(此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背,变教师要求的被动为学生自己选择的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学生选择背诵。

(2)指名背。

五、作业

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作业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

上来了

颜色多快

火烧云变化

形状千姿百态快

下来了

评:

(板书设计简单易懂,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本课的教案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8

一、教材分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共有五页插图,分为两在部分。其中第

1、2、3页为第一部分,第4、5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四幅插图,第二部分共有五幅插图。第一部分教育学生要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第二部分教育学生要爱护图书,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讨论:如何写好作文?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分组讨论。交流。小结。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日记的书写及格式讨论交流。

四、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二)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钱江潮的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2)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

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3.想象练说。

(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

(2)摘录描写大潮的词句,品读。

(3)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①请学生说潮来时的情景。

②评价:从几方面来说潮来时的情景。(提倡多角度表述)

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准备,练说。

4.作业。

(1)有条理地说潮来时的情景,学生互评。

(2)摘录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的意思。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二段。

(1)钱江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钱江潮的壮丽奇特?

①自由读文,选词句品读。

②交流。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理清顺序,体会壮丽。

①师出示学生摘录的有关句子。(幻灯)

②请学生按不同方面排列句子。

③讨论:为什么不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④说一句赞美钱江潮的话。

(4)理解长句的意思。

①出示长句(课后练习题3),思考:句子把浪的样子和潮水的声音各比作什么?

②这个句子写出了浪的气势,声音。

③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5)拓展:说一说其他景观。

2.按一定顺序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确定介绍的景物(或景观)。

(2)想一想,从几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3)在四人小组内练说、互评。

3.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教材主要围绕“诚信、真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文章,其中《比金钱更重要》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了诚信的魅力,而《父爱深深》一文则用朴实的言语,抒写了人间真爱,字里行间流露出父爱的深沉和含蓄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此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真爱,既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又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和新课标准要求以及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验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创设情景,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与写中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感悟父爱的深沉,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爱。

3、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命题为父爱深深,因此引导学生体会做音箱的不容易和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是达到感受深深父爱的重点。而理解作者的心情由“窘”变为“自豪、幸福”则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的全过程,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用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真情的感悟;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把握父爱的真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让学生掌握到学习的技巧。

三、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所以,课前让学生预习文章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必要铺垫。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对于父亲的深情和关爱,教师只要把握生活本色,稍加点拔,学生便会感受深刻。

(以上均制作成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出示课件:教学程序: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即:“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出示课件):

(一)、情景导入,在视听情景和对比读题中——“入情”。

本色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开启学生真情实感的“闸门”。为了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强烈的欲望和关注心理,我是通过“创设视听情景”和“对比读题感悟” 导入新课的。(课件出示教学片断)首先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让学生初步感知父亲的爱心,然后通过课题的两次板书和学生的两次对比读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父爱的深沉。(课件出示教学片断)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出示课件):

(二)、感受文意,在初读课文和合作探究中——“动情”。

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相连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在导入新课后,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读后的信息反馈,全体学生都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文章讲述的是“我”和“爸爸”一起做音箱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过渡到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学习这两段主要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教学片断二),解决“爸爸为什么要和我一起做音箱”以及“我们是如何做的”两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质疑、合作探究以及找重点语段和关键词等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做的这只音箱来之不易,为文章里这位父亲的举动而动情,而且开启了学生学习的“窍门”,培养了他们的朗读、理解、质疑和合作学习等能力。

(出示课件):

(三)、创设情境,在精读课文和交流感悟中——“移情”。

移情,是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的体现。教师应牢牢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顺势推进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从细读进入精读,把学生的情感移入到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深刻体会到父亲的爱是“深深”的。

主要教学策略有:

1、提出目标,孕育铺垫。

在学生自读之前,首先用多媒体出示精读第三、四自然段的要求:划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并思考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学生自主探究引路。

2、创设情景,交流感悟。

一是创设表演情景。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由“窘”变为“自豪”与“幸福”的这一引入深层关键处的心情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我从 “窘”字入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窘”从何而来。为了达到目的,我让多名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出示课件:朗读表演的场景。】这句话:“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在同学的表演和老师的点拔下,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的“难为情”。二是创设生活情境。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另一个学生的“羡慕”与“妒忌”,我引导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生活中与父母一起欢度美好时光的事例,交流感悟自己父母的真爱,【出示课件:联系生活实际的场景】。学生说的真,感的深。同时在说的过程中了解了作者由“窘”变为“自豪”和“幸福”的原因。

3、理解填空,体会情感。

为了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真爱之情,我用多媒体出示:我会地说:“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让学生填空,很多学生分别用到了“自豪、骄傲、大声、幸福”等词,并带着这种神情去读,【出示课件:学生理解填空的场景。】与先前的“窘”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到“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这种前后对比朗读感悟法,为理解课文、激发情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舒缓气氛,配乐朗读。

当学生学习兴趣进入高涨之后,需要舒缓下来,让学生慢慢回味,细细感受。在学习第五、六段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舒缓的氛围中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并解答:父亲为什么和“我”一起做音箱,然后我又一次让学生饱含深情的吟咏课题“父爱深深”,学生读起来感情真挚、意味深远,再次升华了他们的情感。

(出示课件):

(四)、回归生活,在描写父爱和拓展延伸中——“抒情”。

文中有情,人更有情。在这个环节里,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张“真情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畅想父爱:(课件出示:真情卡)首先我再一次为学生播放歌曲《父亲》,在音乐的感悟中让学生把自己爸爸关心“我”的话语,关心“我”的事儿,记在这张卡片上。之后,将学生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这样,学生在想一想、写一写、展一展、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来自爸爸最深最真的爱,并迸发出感恩于父爱的真情。之后,我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感恩父爱的卡片作为礼物献给自己的父亲,让学生在对父亲的感激中结束课文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1、板书

父爱深深

爸爸我

真情

2、板书设计脉络

该板书设计抓住了课文描写事件的脉络,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与学的思路,“真情”则是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是课文教学的缩影和教学目的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11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39;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12

《穷人》,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改编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成就的一篇短篇小说。

全文没有一个“穷”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感受着“穷人真穷”。尽管如此,他们又是富有的,幸福的。她们关爱邻居,在西蒙死后,本能的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渔夫宁可自己“熬”,也要抚养两个孤儿。她们爱家,家虽穷,却“温暖而舒适”。她们爱亲人,桑娜在家补破帆,心里担忧的却是丈夫的安危,西蒙的死活。渔夫回到家更是关心妻子在家干什么。西蒙临死,用旧衣服盖住孩子,旧头巾包住孩子的小脚,怜子之心,苍天可鉴。正是这样的艺术构思,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精神的力量。穷人,并不穷!这些可敬的穷人,虽然是最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所作所为,给了我们多么美好的感动,他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反观《穷人》,耐人寻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品质。

结合语文要素和《穷人》文本的特点,我的设计思路以情感为主线,以环境描写、情节中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为支架,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学会表达,也就是小说文体如何借助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了达成目标,主要设计两大议题:一是体会“穷人真穷”,此环节放手让学生在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中、情节描写的细节描写中找穷人很穷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做一交流。最后我总结,穷可能隐藏在一处环境描写中、一处细节中、一处标点中……;二是重点理解“穷人不穷”。穷人不穷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聚焦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来学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挖掘桑娜、渔夫身上的人性光辉。以达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合一。能力迁移部分设计第一道题是通过学习桑娜家里的环境描写迁移理解西蒙家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起到的作用。第二道题是利用文本留白,抓住桑娜两次沉默,来让学生写出桑娜此时矛盾、纠结心理中隐含的善良之心。抓住渔夫的语言描写“熬”,写出渔夫此时虽然日子过的艰苦,却显示出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的心理活动。通过体会、写话学生再一次认识了西蒙身上母性的光辉,桑娜、渔夫身上善良、仁爱的人性光辉。最后让学生说出穷人穷的是什么,不穷的是什么。升华主题,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悟出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体会其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做法之妙。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批注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西门豹治邺》(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①西门豹是谁?②西门豹是如何治邺的?③邺是什么地方?④为什么要治邺?

过渡语:那么邺地最初是怎样一幅景象呢?“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1——9)自然段,找出问题答案,完成表格。

2、学生汇报,填写表格

3、通过读来体会两个“闹”字的含义,体会老大爷的心情。

纵观表格,我们发现老大爷说了两句话都带有“闹”字(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年年闹旱灾),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两个闹字含义有何不同?此时老大爷的心情如何?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话吗?

师:由此可见,西门豹通过调查已经了解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一)是人为的——给河伯娶媳妇闹的;(二)是天灾——年年闹旱灾。

通过调查,情况已经了解。假如你是西门豹,你将怎样做?

(板书:调查了解)

【设计意图:此部分处理略详得当。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闹”字的含义,体会老大爷的心情是重点。猜测环节的设置是为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西门豹做法之妙”做铺垫,也是妙招。】

过渡语:————可是西门豹却说:“这样说来河伯可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四、学习第二部分:

过渡语:(接上)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到处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老巫婆身着盛装,身后还跟着十几个弟子,十分气派。这时,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1—12)自然段,看看西门豹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请在课文空白处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做出批注的能力。】

2、学生们汇报、交流批注所得:

谁先来汇报一下,西门豹首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课件①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生:西门豹这样说很妙,他找到了合适的借口、理由,既救出了姑娘,又惩治了巫婆,一举两得、将计就计。

生:西门豹说话语气坚定,没有回旋的余地。

问: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西门豹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出示课件②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催吧。”

生:他“等了一会儿”,实际是做出个样子给众人看,让众人相信,连西门豹也相信有河伯。其实是在“将计就计”“假戏真做”。西门豹说这句话的用意是借机把官绅头子扔到漳河里。

出示课件③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生: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目的是为后面教育官绅和百姓做准备。官绅们提心吊胆,跪下来求饶,说明官绅们确实受到了教育,惩治首恶确实收到了成效。

问:那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官绅,你受到了什么教育,以后准备怎么做?

问:看到此情此景,围观的老百姓有何反映?

假如你此时就是漳河岸边的一名老百姓,你最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巧妙,通过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的形式来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小结:西门豹在调查了解之后,治理邺地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惩治巫婆与官绅头子来教育其他官绅和老百姓,最终来达到破除迷信、统一思想的根本目的。“送送新娘”这一做法真是“妙”到了极点。

3、回归文本,朗读感悟

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11、12自然段,细细体会西门豹做法之妙。

五、学习第三部分:

师:(接上)迷信已经破除,天灾依然存在,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兴修水利)

六、评价人物:

学了,你肯定受益匪浅,对西门豹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评价评价他?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之后,让学生对西门豹进行整体评价,既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开拓,又是对课文的深刻把握。】

七、联系实际,体验情感。

两千多年以前,科学不发达,人们思想十分愚昧。在人们普遍相信鬼神存在的情况下,西门豹就敢于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真是胆识过人!今天,科技已经很发达了,但迷信活动仍然存在。谁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吗?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向生活拓展,才是语文教学的宗旨。】

八、布置作业:

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进行调查,并出一期板报。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设计巧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体会西门豹做法之妙,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整个教学重点突出,教材处理详略得当,既面的处理,又有点的侧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感。】

板书设计:

治调查了解将计就计

西门豹—————破除迷信妙假戏真做

邺兴修水利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案例篇14

教材简介: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赢,他观察了天上飞着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教学时,要抓住“成语故事”这一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抓关键词句中品词品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探寻作者讲故事的秘密,即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让学生既明白故事写了什么,又明白故事是怎样写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识“本事”,引出课题

1、板书“本事”,学生读。

2、出示“本事”的三种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在课文中,“本事”指的是什么?平时我们生活中说的“你真有本事”中的“本事”指的是什么?

3、你知道班上的同学谁有什么本事,夸夸他(她),好吗?

4、同学们有许许多多的本事,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去拜访一位古时候的射箭能手更赢,看看他是不是一位很有本事的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本事”一词及为“本事”选词义人手,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更赢是否真有本事?这样的设计,新奇有趣,于平常处凸显不平常,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了解“本事”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指名学生读以下词语,相机纠正读音。

魏国、更赢、射箭、打猎、大雁

拉弦、孤单失群、悲惨、愈合、裂开

2、比一比谁的本事大。请你用上面的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自主预习是中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指名读生字所组成的词语,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本环节二承接第一部分“咱们班的同学有什么本事”进行教学,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同时,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在“比本事”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

三、探讨“本事”,理解文意

1启发引导。同学们真有运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本事,那么,课文中,更赢的本事是什么呢?

2、自读课文。要求:画出能体现更赢本事的句子,在旁边批注更赢有什么本事,然后同桌交流。

3、交流互动。

(1)更赢有射箭的本事。这可以从“有名的射箭能手”中看出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然后在分别读词语、读词组中引导学生理解“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

(2)更赢有拉弦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本事。从“更赢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读更赢射大雁的句子,强调“直往上飞”“直掉下来”。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夸夸更赢。指导学生读魏王说的话。)

过渡:更赢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他的本事真的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但更赢认为这不是他的本事大,那他究竟有没有本事呢?

4、讨论交流。

(1)学生分组读7—9自然段,讨论:更赢有没有本事?为什么?

(2)小组汇报讨论情况,老师相机进行引导,并指导朗读。

①更赢有本事,他会观察,会分析。他根据大雁的叫声就能判断出大雁孤单失群,看大雁飞得慢,就知道大雁受过箭伤。(教师相机引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來,边飞边呜。更赢仔细看了看……”强调“仔细”,指导朗读。)

②更赢有本事,他会观察,会分析,能判断大雁听到弦响就会直往上飞,它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大雁就直掉下来。(引导学生找出哪些句子写的是更赢看到的,哪些句子写的是更赢听到的,哪些句子写的是更赢的判断。)

③更赢真正的本事是什么?(更赢真正的本事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能根据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

④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更赢看到的现象和根据现象所做的分析。(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有愈合,所以它飞得慢。因为大雁离开了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声音叫得悲惨。……)

设计意图:好的问题往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更赢的本事是什么”的问题,如穿项链的丝线,串起了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同时,也串起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揣摩。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明白更赢的真本事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能根据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

四、凸显“本事”。明确写法:

1、“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仅仅是鸟会这样吗?(引导学生理解“惊弓之鸟”的引申义,并举例说明)

2、课文《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作者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他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什么超人的本领呢?

(1)引导学生读2—5自然段,如果把故事分为结果和原因的话,你认为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结果)

(2)引导读第9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故事的什么?(原因)

(3)作者在讲这个故事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3、自主发现第9自然段的写法。通过阅读第9自然段,你又发现了什么?(作者也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

4、小结。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作者在讲故事时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在最后更赢的推理分析中也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因此,我们平时在写故事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叙述方式。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本事”到更赢的“本事”,再到作者讲故事的“本事”,在教学的层层递进中,让学生最后发现文本的“秘密”:运用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从而完成了阅读过程是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走个来回地“言语形式”的学习和理解。

五、拓展阅读,巩固“本事”

1、出示《惊弓之鸟》的文言文,让学生试着阅读,并对照课文说说意思。

2、在文言文中找出描写故事结果的句子,再找出描写故事原因的句子。

设计意图: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经历“认知—实践—迁移—运用”的认知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由“学过”到“学会”。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先果后因”的叙述方式,再次感受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并能迁移运用。另外,文言文和课文的对比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经典古文的热爱之情。

218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