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0 分享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考虑到所需教具的准备,例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好的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教材单元主题是“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望庐山瀑布》描写的是人间仙境庐山胜景.

《绝句》是黄鹂、白鹭、千秋雪和万里船构成的一副泼墨山水画。

《雷雨》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了一场雷雨从酝酿、洒落到停歇的自然丽景。《最大的“书”》是一次野外勘探考察。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以诗歌的语言向孩子们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天然指南针。

语文园地五》中有《节气歌》、《奇妙的动物世界》、“宽带网”中更有有趣的食虫植物等。

整个一组教材“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无奇不有。教师在整体把握这组教材的前提下,在具体教学时,请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要过度张扬。因为本组教材比较适合这种学习方式的演绎,但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教材施教的对象毕竟是二年级的孩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27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3、学习默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读生字书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授课时间:14课时

《望庐山瀑布》2课时

《绝句》2课时

《雷雨》2课时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课时

《语文园地五》3课时教案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着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着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_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_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_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3

《日记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日记的格式,并学会自己写日记。

4、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培养写日记的兴趣,能按格式写日记。

教学难点:培养写日记的兴趣,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女孩的日记,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块儿认真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解题:"则"就是"篇"的意思,"日记两则"也就是"日记两篇"。

二、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划出来。

1.联系课文理解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同桌交流。

2.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名读,并纠正错误的地方。

3.认完后小组内多读几遍。

4.读完后学生随教师练习笔画顺序。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读课文,然后思考。

2、这两则日记,小作者分别是什么时候写的?、

3、课文的“我”在六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

4、板书梦裙子高兴失裙子失望

5、小女孩失望了,心中还有太多太多的疑问,谁来帮帮她?板书见阿英理解

6、7月22日“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什么了?板书梦送书希望

7、学到这里,你喜欢日记中的谁?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四、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两篇日记,你们找下日记格式和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日记比以前学的课文开头多了日期,星期和天气,但没有题目)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将今天所学的生字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做到会读会写。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4

《从现在开始》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借插图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按时间顺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尊严别人的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光荣之家、车轮、轮船、星期、日期、第一名、班主任、公式、郑州。

3、读句子识字。

(1)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

(2)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

(3)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4)狮了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是万兽之王了!”

4、固识字:朗读课文,检查识字效果。

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之”,点不宜太大,捺要写平,“第”竹字头要写小些。“轮”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

三、初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之轮期第任惯式眯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别人。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与学习伙伴交流体会。

二、朗读感悟。

1、出示图片:狮子在开头结尾分别宣布了两个决定,读一读狮子说的话,看看两个决定有什么联系。

2、学生读后说出:前面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后面却说;“不用再往下轮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小猴子已经做得最好,并且已经得到了动物的拥护。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3、第二、三、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读一读,体会一下角色的特点,读出语气。

4、朗读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小猴子的话音刚落,大伙立刻欢呼起来。(小猴子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6、如让你当“万兽之王”,你准备怎样做?

四、板书设计。

21、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选万兽之王袋鼠:跳着走路尊重别人

小猴子:照自已习惯方式日子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5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

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新授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

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5、课堂练习:(幻灯打出)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当堂背诵

三、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第8课《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教学后记:

本课的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讲起来也感到困难重重,今后,我们该考略降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先弄清楚文章的文意,然后再去教,是否更合适一些。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6

《称赞》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会赞赏别人。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1)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2)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标出自然段。

一、导入课文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字,看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哪里学过?“称”《曹冲称象》“赞”《识字7》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大家果然有好记性,难怪大家学起东西来这么轻松!

2、教师把着两个字贴到黑板上,大家齐读课题。

同学们知道称赞是什么意思吗?哪位同学说一说,找一找同义词。(表扬、赞美、夸奖)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找的也很恰当。老师这里有几句称赞语,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课件出示:★你真棒!

★你真能干!

★你读得流利极了!

★你的声音太好听了!

★你的字写得非常漂亮!

小朋友,自己大声读读屏幕上的话儿,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有叹号;都是夸奖、表扬别人的话)对呀,夸奖、表扬也叫称赞,称赞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他能带给我们快乐与幸福。

下面我请5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些称赞别人的话儿。学生依次读句子,读得好你读得真好的,声音真响亮的,大家给他掌声鼓励一下好吗?

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中谁称赞谁?我们课文的两位小主人公又是谁呢?

2、板书:小刺猬小獾(“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都是反犬旁。猬”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是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前,你想给自己提个什么要求呢?

3、大家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全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我找五个同学来读,每个同学读两段,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五位同学连读,其他同学仔细听,或跟着默读,然后做出评价,夸一夸,提一提建议。

4、通过上面的读,我发现我们还要好好认识一下我们这一课的生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刺猬獾板凳糙但傍椅泄

5、小组内自主识字,游戏“你指我读”。看看你们小组成员是否都认识这些生字。

6、把生字组成词来读一读:

刺猬小獾板凳粗糙但是

泄气傍晚椅子瞧留下(瞧为什么是目字旁?)

7、小组分段再读课文,相互看一看是否有了进步。

(1)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用横线画出刺猬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獾的话

8、教师范读课文。

三、体会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想象一下小獾做的板凳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板凳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粗糙说明板凳做的?我觉得小刺猬不该称赞小獾?你同意吗?有什么原因要称赞小獾呢?“他做得很认真”

2、那小刺猬是如何称赞小獾的呢?同学们能带着感情读一读吗?看谁读得好。加上动作来称赞。

课件出示:一个比一个好

说其他的东西可以怎么说?

一颗比一颗一粒比一粒

3、这样一句暖人心的称赞的话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第四自然段——小獾高兴极了。看一下课本85页第一二幅图看看有什么不同?小板凳变成了小椅子。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面的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师生分角色读6、7自然段。

4、小獾怎么会做出椅子来得呢?

小刺猬的称赞让他有了勇气和自信。泄气是什么样子?都泄气了还想做板凳吗?

瞧我已经会做椅子是什么心情?读出这种心情。

5、小獾不仅学会了作小椅子,还学会了称赞别人,他是怎么称赞小刺猬的苹果的呢?

找同位分角色读一读8、9、10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总结:称赞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您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时别人一句鼓励的话、赞扬的话,能让您一天都有好心情。不过,大多数国人生性含蓄,很少表达自己的赞赏,有时人际关系没有那么和谐,所以大人们也能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一个道理──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接受别人的称赞是一种幸福和快乐,适时地称赞别人,也同样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收获称赞的快乐,称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7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_、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_→“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_,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_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_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_、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点】

(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课文导入】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用词句美、语言美。

(3)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②: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

第二课时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4).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板书: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7).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8).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5.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6.总结:

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

7.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效果;浓淡相宜

8.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

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9.作业:

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教师怎么写语文教案篇9

《蓝色的树叶》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了解按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初感知课文按发展顺序叙的方法。

教具准备:

图片,实物、生字卡片。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片、图片。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叶一都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过蓝色的树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班19课。(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

(1)小明削好铅笔,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

(2)他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我的笔弄坏了。”

2、重点指导:“术、惹、桌、注、皱”的读音。

(吐:tu削:多音字,在本课读xiao)

三、利用加偏旁或换偏旁,记忆下列汉字。

木—术土—吐住—注沿—铅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左右结构“吐、注、课、铅”:左窄右宽。

老师范写:上下结构的“笔”字。

五、自由读课文。

说说:蓝色树叶是怎么回事?

六、板书设计。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说一说:林园园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理由。(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

自由认读。

二、观察第一幅图,想象一下他们说了些什么。

1、读一读课文中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说了什么?

2、角色读对话:读出语气。

三、观察第二幅图。

1、自由读课文:课文哪部分写的是图的内容?

2、李丽和林园园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3、他们可能在想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4、分角色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出语气。

四、想象:

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些什么?(结合课文内容,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六、板书设计。

19蓝色的树叶

绿树叶——惹人喜爱

互相帮助

蓝树叶——不由得脸红

217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