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新华0 分享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写好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1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合作解决。

2.指导朗读,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要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给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

1.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与同学交流。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三、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和解决主要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先生”是谁

(3)“戒尺”是什么

(4)什么是“私塾”

(5)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设计意图:

自学,提出自己的困难,找出认为有新鲜感的字词和语句,共同商议解决。锻炼学生自学和质疑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鼻音“圈、段”,边音“例、厉”。

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èi”,组词为“背诵”,还有一个读音是“bēi”,组词为“背包”。多音字“圈”,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àn”,组词为“羊圈”。

2.教师补充资料,

私塾: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先生的,学生不许多问。

3.学生交流如下: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壮着胆子”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想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板书:背诵——很快心想——不懂(好习惯))

4.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板书:提问——壮胆)

(1)课文插图

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围绕以上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看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5.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6.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五、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3.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1)(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4)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部编版教材的教学重点,三年级应该训练这样的能力。

六、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之后,你有哪些体会

(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板书:不懂就要问)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七、拓展提高,积累运用。

1.迁移练习。用“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勤学好问的精神。

2.积累格言,明白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抄一些用来自勉呢

本课的学习方法: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2.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侯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教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习任务:

a、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b、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c、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d、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e、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a、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b、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思”是平舌音,“很”是前鼻音,“着(zhe)、要(yao)、背(bei)”是多音字。“着”是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心字底(心)、双人旁(ㄔ)、言字旁(讠)”。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四、朗读全文,巩固生字。

1、同桌练读;各组练读。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正确、流利。

2、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创设情境,做“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和词语)

五、指导书写,重点:“要、很”。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3、教师范写,提示要点:“要”字下部的“女”中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写得稍长。整个字形的特点是形态稍长、上窄下宽;“很”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七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孙中山提问的时候害怕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流利”、“鼓起勇气”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一愣、解答”。

接着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的不同。)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是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宣、处、诱”等12个生字,理解“争先恐后、七上八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体会他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美好精神品质。

突破重难点:

重点:准确感受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突破方法: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一共四次给蚂蚁们下达命令,从中感受他下命令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并抓住最能反映内心活动的词语“七上八下、生气、犹豫”等,深入体会其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难点:懂得具有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美好精神品质的重要意义。

突破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的不同态度与其他蚂蚁的反应进行比较,感受蚂蚁们因为蚂蚁队长首先做到遵守纪律、严于律己才激发更多的敬重之情;另一方面,还要借助其他关于遵守纪律的小故事进行补充感知,进一步树立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主观意识。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提纲挈领法,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抓住课文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这根主线组织学生进行品读感悟,实现对故事内容及主旨的准确感知;质疑导学法,借助教师精心提炼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交流学习的突破口,引导他们深入到故事中,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深刻主旨,从蚂蚁队长的身上受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法:自主探究与交流延伸相结合学习法,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感知故事内容,并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断深化对故事内涵的体会,再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感悟延伸到生活中,实现认知的内化;想象体验法,感悟蚂蚁们面对诱惑时的表现,学生需要将自己假想成故事角色,从而深入到蚂蚁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纪律性的可贵。

师生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纪律的名言警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搜集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小故事。

课时巧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一:

一、谜语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谜语:“忙碌小兵丁,工事勤又精。力气何其大,合作又热忱。(打—昆虫)“引导学生边读边根据谜面的提示,试着猜出谜底。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谜底(补充出示“蚂蚁”),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对谜语的理解,简单说说蚂蚁都具有怎样的精神。教师归纳(勤劳、团结),同时引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勤劳、团结的小蚂蚁。孩子们,你们想了解故事的内容吗?那就赶快打开课本,翻到第11课吧。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指导读准“奶酪”(“奶”的声母是鼻音,“酪”的声母是边音)。

【设计意图】利用谜语创设趣味导入情境,不仅遵循了孩子的认知心理,也能够让他们在初步感知蚂蚁特点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了要学习的童话故事。

导入二:

一、话题交流,引出课题

1、板书“奶酪”一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教师适时提醒他们读准字音(“奶”的声母是鼻音,“酪”的声母是边音),同时出示一组奶酪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图感受(特别想吃、感觉非常诱人……)。教师适时激趣:不光你们想吃,小蚂蚁们见到奶酪也会馋得流口水呢。孩子们,小蚂蚁们面对这样美味的奶酪,他们会有怎样有趣的反应呢?接下来让我们到童话故事中去一探究竟吧!

2、补充板书,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再次强调读准“奶酪”的读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直接由关键词语创设话题交流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也让他们瞬间产生了认同心理,进而渴望了解蚂蚁们面对奶酪时的反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边听边试着简单交流自己对故事都有哪些了解。教师及时肯定他们对故事的初步感知,同时引导他们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

2、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字词的朗读提醒,重点范读指导生字:“诱”读“yòu”,不要读成了“秀”的音节;“舔”读第三声,同时引导他们借助动作理解词义;“禁”的韵母是前鼻音,且在文中读第四声;“稍”是一个多音字,在“稍息”一词中读第四声,教师同时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明确词义。

3、指名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课文讲了由“一块奶酪”所引发的故事(重点讲清楚故事的经过、结果),并予以归纳(主要讲述了一只蚂蚁队长带领蚂蚁们在搬运一块奶酪时,面对美味的诱惑,他选择了遵守既定的禁令,从而赢得了其他蚂蚁的敬重的事),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故事的了解,说说故事中的“禁令”究竟是什么,又是谁定下的。

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找到“禁令”的具体内容,同时体会蚂蚁队长宣布“禁令”时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正因为如此,所有蚂蚁才能够争先恐后地参加到搬运粮食的活动中来(随文理解“争先恐后”:文中指蚂蚁们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自主读课,初步扫清了文章认读障碍,也整体感知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更感知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三、探究交流,感知人物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蚂蚁搬运奶酪的内容所在段落(4—13),同时认真朗读课文第4—13自然段,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奶酪?蚂蚁们面对奶酪时又是怎样反应的?

2、学生交流对奶酪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第5、11两个自然段感知奶酪“味道香”,同时引导他们从蚂蚁队长以及蚂蚁们对奶酪的反应“多诱人啊、淌口水、趁机舔一下、趁机吃掉它”以及“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子”等词句,体会奶酪对他们充满了诱惑,他们每只蚂蚁心里都想偷着吃奶酪。

3、质疑: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喜欢文中的这位蚂蚁队长吗?简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喜欢,因为他虽然想吃奶酪,但是因为遵守纪律放弃了,还让一只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了奶酪渣)。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入:那么,这位蚂蚁队长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够坚持做到遵守纪律呢?孩子们,再认真读一读故事,相信你们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4、引导学生再读故事第4—13自然段,看看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心情都有什么不同变化,找出最能反映其心理活动的词语,想一想自己从中都体会到了什么,简单写出自己的理解。

(1)学生读画、思考,同时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生:蚂蚁队长一开始特别想偷吃掉在地上的`奶酪渣子,但又害怕犯禁令,所以心里十分矛盾。

师:你从哪个地方体会到他的矛盾心理的?

生:我从课文第6自然段对蚂蚁队长想法的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我还从第6自然段中“七上八下”这个词语看出他已经拿不定主意了。

教师板书(七上八下),引导学生随文理解词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并进行同类词语的拓展(忐忑不安)。同时想象自己面对奶酪时的反应,更好地体会蚂蚁队长的感受。

师:再找一找,看看蚂蚁队长的心理接下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继续交流表现蚂蚁队长心理变化的词语,教师适时归纳板书(生气犹豫坚定),同时引导他们随文理解词语(犹豫:心里拿不定主意),引导他们想象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并朗读几次“下令”的话,读出语气所发生的微妙变化。

(3)引导学生说说,面对这样的蚂蚁队长,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敬佩)同时引导他们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蚂蚁们对于蚂蚁队长的敬佩之情,更加团结)。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蚂蚁队长对于奶酪的态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其他蚂蚁的态度,因而明了作为“领袖”人物对于团队战斗力的影响意义。

5、讨论交流:你觉得文中的蚂蚁队长是一只怎样的蚂蚁?(带头遵守纪律……)教师归纳补充板书:遵守纪律、严于律己。

6、深化巩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故事,然后再选择1—2组班内展示,师生评价,重点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抓主线”法,让学生重点抓住蚂蚁队长的心理及情感的前后变化进行品读感悟,不仅准确感知了人物,还深化了对文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1、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对于“遵守纪律、严于律己”重要意义的理解(也可以说说不遵守纪律、不严于律己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课件适时出示关于“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名言警句(A、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B、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恩格斯),学生齐读句子。

2、可爱的蚂蚁队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懂得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有魅力的领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

径()疯()霜()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39;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教材分析

一百多岁的老屋,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认为自己到了该倒下去的时候了。然而,因为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请求,它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倒下,只为了满足它们的需求。这篇课文中弥漫着的精神气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故事的人。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预测故事的发展,学生也许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每一个孩子应该都很渴望在未知的世界里探寻。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本课时,我将“预测”作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题、插图、文章内容、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中寻找故事发展的“蛛丝马迹”,学习预测方法,带领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感受预测的欣喜,明白预测是要有依据的。

课时目标

1.一边阅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初步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2.感受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明白给予他人的关爱和庇护能让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一边阅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旁批

1.师板书“老屋”,这是什么样的房子?指名说。

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老屋的老。

2.补全课题,质疑,猜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3.认识旁批。

读一读旁批①的内容,和我们一样,看到题目就自然想猜一猜了。【题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呢?让我们来边读边猜吧。

师读第一自然段并过渡: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站着的意义了,他要倒下来好好休息了。

二、初读故事,随文预测

(一)学习小猫需要躲雨部分(3-6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这时候,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出示第3自然段。猜“小小的声音”是谁?【示画】【贴图:小猫】

2.小猫说了什么?指名读第3自然段。【板贴:安心睡觉】【板书:一晚】

指导朗读小猫的话。

猜一猜:老屋会答应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指导看图,引出预测依据【插图】。

3.理解“凑”,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感受老屋的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老屋说——

(二)学习母鸡需要孵蛋部分(7-10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他会倒下去吗?有什么依据?【题目】

这时候,又有谁来了吗?【贴图:母鸡】

2.母鸡说了什么?指名读第7自然段。【板贴:安心孵蛋】【板书:二十一天】

指导朗读母鸡的话。

猜一猜:老屋这时候会怎么想?想一想。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出预测依据【生活经验】。

3.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理解“墙壁吱吱呀呀地响”,想象“再站二十一天”的艰难,感受老屋的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指名说)引出预测依据【前文内容】。

(三)学习蜘蛛需要织网抓虫部分(11、12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2.读到这里,你产生了什么想法?请大胆说出来。别的小动物请求什么样的帮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引出预测依据【阅读经验】。

3.这时候,谁来了?【贴图:小蜘蛛】

4.小蜘蛛说了什么?指名读第11自然段。【板贴:安心织网抓虫】【板书:一会儿】

指导朗读小蜘蛛的话。

猜一猜:老屋这时候会说什么?指名预测。【阅读经验】

5.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理解“眼睛眯成一条缝”,想象“再站一会儿”的情景,感受老屋越来越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接下来的发展会不会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什么变化?

指名预测【阅读经验】

(四)学习学习老屋没有倒下的部分(13-17自然段)

师: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1.打开教材,默读13-17自然段。【板书:一直】

2.指名读13-17自然段。

3.这个故事的结局和你预测的一样吗?

三、课堂总结,提炼方法

1.整体回顾课文,完善板书。

2.读一读文中出现几处旁批(预测),总结可以从哪里开始预测。

3.看板书总结预测的依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阅读经验、上下文内容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其实作者还写过这另一个的结尾,出示(略)

2.请同学们读一读本单元的另外两个故事,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猜一猜后面的故事情节或结局。

板书设计: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39;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三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

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提高: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情感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懂得奉献。

教学重点: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现在老师想带领大家看一幅美丽的画面。

一条蜿蜒的小河向前流淌着,瞧,他穿越高山、平原;它浇灌田野、森林。花开了,草绿了,庄稼丰收了,树木更加茂盛了。

师:小河哗哗的流淌,他在唱着自己的歌。他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小河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你们小声自由朗读诗歌,在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多读几遍,老师会走到你的身边,听一听你读得是否准确。另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师:谁相当校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指名读)

师:这个小老师当的怎样?(读的准确,声音响亮)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读生词,“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我这儿来”

师:“寂寞”是什么意思?“寂寞---孤单”

师评:用同义词解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干涩---干燥”“崇高---高尚”(指名答)

师评:你真聪明,会及时运用。

师:谁想来读诗歌?其余同学仔细倾听,认真听就等于自己读了一遍。(4人读)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板书:明亮、快乐、绿色、奔跑)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是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一句话就是每一小节的总起句。这是一种概括意思的好方法。

师:刚才,我们大体的了解诗的意思,让我们细细品读,你会发现更美的意境。

三、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师:请看大屏幕(指读题目要求)

要求:读读每一小节,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边读边想:你喜欢的原因。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会走到你们身边,成为你们的参与者。

师:现在我们全班进行交流。谁想来谈。

(一)生谈第一小节:

师:是呀,小河长年累月的奔腾不息,真是不知疲倦。

师:一条蜿蜒、明亮的小河永远又走不完的路,唱不完歌的歌,听,他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出示流水的轻音乐声,填空它唱着。唱着。身边伴着 它山谷里在,不管不管)

师:让我们再自由读一读,感受小河优美、动听的声音。(学生听着音乐朗读)

师:谁想来读?

师:(生互评)你觉得他哪里读的好?

让我们一起唱歌(齐读)

导:再谈谈你喜欢的内容

(二)生谈第二小节:

师评:你的词汇非常的丰富,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你的理解非常深刻,使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不要紧张,想好了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看看画面,听一听小河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我是一条小河,我会独自经过险峻的大山,荒芜的沙漠,时常感到寂寞难忍。有时我要忍受着炎热的天气,骄阳的炙烤,常常感到干渴。

但是,令我惊喜的是我会使黄土重新滋润,草儿因我的到来绿了,花儿因我的到来开了,因而我又感到无比的快乐。

师:看完画面,你想对小河说些什么?

师:一条小河,宁愿自己忍受着寂寞,忍耐着干渴,却给黄屠沙石送上清水,给他们带来绿色的生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现在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跨跨小河吧。

师:你觉得她朗读的怎样?(我从它的朗读中听出了这是一条快乐的小河)

师:让我们一起夸夸小河。

导:小河听了同学们的夸奖,高兴极了。他说呀,同学们赶快读读后面诗歌,我还想听听你们的夸奖呢。

(三)生谈第三小节:

师:小河流入大海,小河浇灌禾苗,小河分享丰收,这是的小河心情怎样?(快乐、愉快、)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师:同桌读。

“寂寞”“干涩”“崇高”师什么意思?师:想读的我们一起来读。

导:小河是明亮的,不知疲倦的;小河是快乐、幸福的,它给大自然披上五彩衣,个个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因此,小河要对同学们说,“我师一条奔跑的小河”

师:让我们齐诵最后一段。

四、课后拓展。

小河还会诉说哪些故事呢?

五、课堂检测。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进行背诵。(基础性)

仿照《小河的歌》自编一首。(选择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0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1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朗读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3.找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课堂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2、难点:通过朗读领悟诗歌的内容,学习小河忘我、快乐、奉献的精神,并转化为行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初步了解小了河的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聆听《小河的歌》,继续感悟小河的心声。

听,小河哗哗地向前流淌,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诉说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找找吧。

二、读中感悟

1、生自由读诗歌,弄清诗歌的结构。

指名回答问题。小河的歌里唱了它是怎样的一条小河?

师板书(明亮、快乐、绿色、奔跑)

生研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这四节诗歌,你最喜欢哪一节呢?下面找一节你最喜欢的诗歌认真地品读,认真地体会。

2、研读第1节

读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它“唱着星星,唱着月亮,身边好多小鸟,好多花朵?说明小河很欢快。应读出欢快的语气,齐读此句。

它除了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着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它做伴?

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等的感受)是呀,小河常年累月,一路欢歌,奔腾不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佩服!

师板书:一路欢歌 奔腾不息

这节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画出相应的句子,这句话能概括这节的主要意思,是总起句。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相互评价。男、女生接读。

老师在聆听时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很多小伙伴。同学们,只要你们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一定能把诗歌读好。

3、再谈谈你们喜欢的小节

现在让我们看一组画面,听一听小河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画外音:我是一条小河,独自经过险峻的大山,荒芜的沙漠,时常感到寂寞难忍。有时还要忍受着炎热的天气,骄阳的炙烤,常常感到干渴。

但是,令我惊喜的是我会使黄土充满生机,小草因我的到来绿了,花儿因我的到来开了,因而我又感到无比的快乐。

看完画面,你想对小河说点什么?

师:一条小河,宁愿自己忍受着寂寞,忍耐着干渴,却给黄土沙石送上清水,给他们带来绿色的生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忍受寂寞 无私奉献)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小河无比的崇敬读读这节诗歌吧。先听老师范读,再齐读。

小河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它之所以常年累月 ,奔腾不息,是因它有崇高的追求和庄严的重任,请小组内自学3、4小节。

先画出总起句,再小组内交流自己还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其余同学补充。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给人们带来快乐。

分组朗读比赛。

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它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它经过的田野,瓜果飘香。它好像永不知疲倦,无论严寒酷暑,永远向前流淌。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指名朗读

4、配乐朗读。

是啊!正是由于它奔跑,最后才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也正是由于它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齐读诗歌。学生可伴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三、拓展延伸

小河还会诉说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选择一节仿照自编一首诗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4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5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由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示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由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绩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216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