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时间: 新华0 分享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本文为你提供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写作技巧和示例!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3、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课文的条理,初步感受爱因斯坦的伟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出示

说说是什么意思?

2、 谁能向大家介绍爱因斯坦?(学生介绍)

教师介绍:爱因斯坦,德国人,世界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证实,人们还利用这个理论建立了核电站,为人类造福。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整个人类历的科学巨人。

3、 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齐读、读完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可以看看生字表,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课文,你将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作评委。

3、逐段指导

第二段

(1)你觉得读的怎么样?

(2)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

(3)理解:蓄、蓬乱、裹、趿拉、冷不丁

A、重点指导:“蓬乱、裹、趿拉”的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归纳?(衣衫不整)

B、指导“冷不丁”的读音,比较“衣衫不整”的读音。

第三段:主要指导“纳闷”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意思)

第四段

(1)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2)指导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读好语气词:噢、嘛。(一个是平淡的语气,一个是得意的语气)

(3)说说“踱步”与“散步”的区别。(散步比较随意,踱步是走方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第六段

(1)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2)“一塌糊涂”是什么意思?房间里还有什么一塌糊涂?爱因斯坦还有什么一塌糊涂的?

4、读完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1)三次交往。

(2)小姑娘教爱因斯坦如何穿衣、布置房间。

(3)爱因斯坦生活随意,研究科学入迷,关心小朋友。

三、默读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课文讲的是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相遇,在书上找出有这些时间的语言。

2、出示

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3、读了这些语言,你有什么发现?

(1)是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写文章就要按照一定的循序来写)

(2)第一次小女孩撞上了爱因斯坦,第二次是小女孩遇上了,第三次爱因斯坦等小女孩,第四次讲小女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成了好朋友)。

(板书:撞、遇、等、每天坐坐)

(3)看了最后一句话,联系前面几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最后成为好朋友)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情感。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书,通过读书,理解词句,通过读书,了解文章的层次,下面,我们要通过读书感受文章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读老人和小女孩“相撞”的一个片段,读出感情来。(之后再谈体会)

2、交流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有了很多的体会,下节课,我们来研究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再收集一些爱因斯坦的资料。

板书设计:

18、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撞→遇→等→每天 坐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读课文,知道“生命垂危、预感”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感受文中小男孩对母亲和妹妹的真挚情感和作者对这个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从而加深对亲人,亲情的珍爱,对生命的珍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师:前不久,我们从《风中的菊花》一课中,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忍饥挨饿,用乞讨来的钱为去世的妈妈买了一束万寿菊庆祝生日,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无尽的思念和深切的爱。今天,让我们再读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再一次共同感受人世间至深至爱的亲情。

二、事件导入,启发质疑,整体感知:

1、师:故事发生在有一年的圣诞前夕,作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

出示: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当场死亡,那母亲生命垂危。

理解“生命垂危”

师:那位母亲是生?是死?两天以后,作者在报纸上看到后续报道。一起读。

出示:那位母亲死了。

2、师:这原本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现在——(出示本课插图)小女儿先去了天堂,母亲也静静地躺在殡仪馆里。留下的是伤心的父亲和年幼的男孩。

出示: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告别仪式的殡仪馆。

我含着热泪离开了……

师:读了这段话后,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预计:①作者为什么无法静静地坐下去,来到殡仪馆?

②为什么要买一捧“白玫瑰”?

③为什么含着热泪离开了?

……)

3、轻声读读这个故事,想想:在母亲生命垂危到不幸离开人世的两天时间里,作者和图片上的男孩之间曾经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借助这道填空来说一说。

出示:

我在百货商店玩具柜台为孙儿买礼物时,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男孩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他执意要买洋娃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我把自己的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填空。

5、引读第一节。

6、小结,板书:相遇:相知:相助

7、师生配合读填空。

三、学习第二、三节,了解小男孩的不幸遭遇:

1.师:原来,在那个圣诞节前的夜晚,作者和小男孩之间曾经经历了相遇、相知到相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相关的内容,划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

2.交流,出示:

①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

②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3.原先只不过是有点好奇,可到了后来,作者竟然震惊到心几乎停止跳动。小男孩究竟对他说了些

什么?令他的心情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请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作者与男孩间的这番对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4.分角色交流,师生配合读。

5.小结:那个虽然只有五岁,可却那么纯真、懂事、重情重义的小男孩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看得心疼。也难怪作者愿意出钱,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四.学习四、五、六节,感受作者的同情之心:

1.导入出示: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

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和这事有关。

这两句话之间有矛盾吗?

2.重点感受“安慰”和“预感”的内涵。

3.解答之前所提的问题。

4.小结:一捧白玫瑰,包含着作者对这个不幸家庭的深切同情。一枝白玫瑰,则寄托了小男孩对母亲的深深热爱和无尽思念。作者被男孩的心意所打动,故事就以这枝白玫瑰为名。

出示课题:一枝白玫瑰(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5.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含着热泪离开殡仪馆呢?(板书:相见)

作者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悲伤的画面——

出示填空:

我看到了那位母亲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的照片,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又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含着热泪离开了……

6.想象说话。

7.引读全文。

五、总结: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也湿润了。这枝白玫瑰伴随我们一起,静静地聆听着,悄悄地绽放着。此刻,它要向我们倾诉的是:亲人永远是你最亲最近的人,亲情永远是人世间至深至爱的情。生命永远是可贵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珍爱亲人、珍视亲情、珍惜生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录像了解时代背景,以读为本,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边读边画边想,再把自己的感受,对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当时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小具有爱好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歌词中事件的时代背景。以诵读歌词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1931年,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

2.师生共同观看记录片了解九一八事件始末

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东三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强的战斗,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

3.放歌曲《松花江上》

4.听完这首歌曲,你心情怎样?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歌词,看看读后你又有什么感受?

1、读了这首诗,你愤怒不愤怒?痛心不痛心?同情不同情?牵挂不牵挂?愤怒的是什么?痛心的是什么?同情的又是什么?牵挂的是什么?

2、好,同学们,就请你们带着你所感受到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歌词

三、深入体会:

1、出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里的“我”指谁?读了这一部分歌词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一读?

在这一部分里,有两处重复的内容(课件画线),它的作用就是强调了作者怀恋家乡的情感。

那么,作者歌词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2、出示: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

流浪!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为何要脱离家乡?为何要抛弃宝藏?上一部分中用到了反复,这一部分有吗?在哪里?“九一八”为什么反复出现两次呢?还有吗?(“流浪”反复三次)表现出了流浪的时间长、无休止,又说出了人民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

好,下面请同桌间接读,要把你心中的体会读出来。

3、出示: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

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部分中,“哪年哪月”的反复有什么作用?两次反复“爹娘啊” 充分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流离在外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他们的愿望怎样才能实现呢?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青年,你会怎样做?是啊,好多英雄志士都投入到了抗日的行列。通过八年的抗战,咱们中国最后终于胜利啦!

好,同学们,我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对这首歌词,你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就请你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吧。(有时间的话,先自由读,再齐读)

4、在引导学生放着配音读全诗。

5、在咱们这个和平年代里,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爱国呢?(机动)

四、结束,掀起。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要勿忘国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首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歌声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描绘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此处为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基础上说说课文写什么?]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蝉、韧、柔、梳是翘舌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指导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9月19日总14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秋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此处为重难点: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朗读全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浓厚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39;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反思

《秋天》是一篇自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39;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各项语文活动都要由阅读文体开始,对于诗歌则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所谓多样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渐进,由识记生字到读顺诗歌到读出韵律以至读出感情,步步走来,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是指多种方式朗读,可以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后看来,总觉读出韵律一节处理的不妥当。我本意是想通过四步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诗歌节奏的划分本无定法,它和语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给学生划分节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作一个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环节上的遗憾。

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将诗中画面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同时在设计课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来降低难度,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极简单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重在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确实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也迸发了许多灵动的火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断。但就总体而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易于接受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而对于诗歌凝炼的语言,似乎还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渔家、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

在品析美词这一环节中,我着重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应该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析的相对到位。但场面显得平静,过于有条不紊,没有适时激起学生之间的问题矛盾,没有形成激烈探讨的场面,这也限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每一堂课我都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学贵有疑”,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真正对课堂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遗憾,我在这一节课上却缺少了这一环节。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总觉得这课的教学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犕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三、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谦虚伟大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大教育家

四、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一)、第一段的学习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写:有教无类)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二)、第二、三段的学习

1、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谦虚,你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谁来说说孔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到谦虚?

小结: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孔子的谦虚真让人敬佩啊!

⑶、朗读孔子的话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件出示四句话)⑷、指名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的对话。

2、刚才有同学谈到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你们又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第三自然段)

⑴、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引导学生弄懂“变通”、“和颜悦色”、“谦厚”等词语的意思。

⑵、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

⑶、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指导朗读,孔子和子夏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⑵、指名分角色朗读。

⑶、练习朗读二、三自然段。

4、(课件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段对话让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那么老师对子夏的教育是什么呢?

5、小结:看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先师。(板写:万世先师)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全班齐读。

3、推荐学生阅读漫画版的《论语》和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胜迹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二、比较记忆字形

裕资择谨慎

浴姿泽勤真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四、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五、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七、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语文天地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摘录笔记的写法。

2、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3、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4、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2、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2、通过分角色演童话剧,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1《快乐的.王子》

2、学生齐读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片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自学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纲。

3、先自学,后分组讨论交流。

4、反馈自学情况。

5、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谈体会。

6、假如你是王子,你会……

五、

1、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了这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感想?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31__快乐王子

宝石无助的母亲

小燕子眼睛可怜的乞丐王子的伟大

眼睛可怜的小女孩

金箔片子穷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选取自己喜欢的地点分享给大家,列出推荐理由。

2.强调分享的原因,引发听众共情,激发向往之情。

3.能用普通话交谈,能认真倾听。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体现其吸引人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有没有让你流连忘返?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使我们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二、明确目标(出示课件3)

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那么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课件4)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出示课件5)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出示课件6)

(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出示课件7)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

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板书:开头中间结尾)

拿我们要写的这篇习作来说,应该怎么来列提纲呢?

推荐一个好的地方(提纲)

(出示课件8)

开头: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中间:(分写)

第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第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第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第四种:展开合理想象。

结尾: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总写)

2.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六、动笔练习(出示课件9)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景物写具体。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1)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能保证自己一气呵成的文章不会有错别字,不会有不通顺的地方?

(2)写完作文要检查。检查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那么现在拿起你的大作大声给我们朗读一下吧。如果在朗读过程当中发现什么有问题的地方,那就改吧,直到你读起来觉得很顺畅,听起来很舒服为止。还可以请同伴提提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

七、分析小结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物地点的文章,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推荐一个好地方

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开头中间结尾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阶层学生的情况,通过设置“组织材料”“练笔”这些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物可写,有据可依,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3.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9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B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0

教材分析:

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都来源于自然界,科学家从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从而发明了一些东西。《人类的“老师”》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发明飞机的曲折过程。发明飞机才100年,但在这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科学家们从鸟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又从蜻蜓翅膀上的厚斑找到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因而造出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提高了飞机的飞行质量。课文还介绍了人们从鲸的形体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用手握鸡蛋,发现鸡蛋不易碎受到启发,建筑师设计出了“薄壳结构”的建筑。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在学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一些不明白的词语或专用术语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构想:

本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紧扣重点语句,挖掘课文内涵。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概括:自然界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四、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2、课文中还有属于简单列举的例子吗?(出示课文第一句)

3、把课文的三、四、五段浓缩成一句话(即简单列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4、学生描红。

作业设计:

书写生字;

读课文,至少2遍,争取读出感情(并试背、试默写)。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破碎教训惨祸均匀

机翼坚固轻而易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_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_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_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情

1、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想干什么?

2、看来大家对……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的知识,老师送几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投影网站)

作业设计: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具体介绍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简单列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2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了解关联词“即使、也,”的作用,能用这个词说说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重点段落的合作交流学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出示蝙蝠和飞机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飞机上的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蝙蝠)

二、提出要求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同桌正音)

2、出示写有生字词的课件,指名读生字词,注意“蝙蝠、捕捉”等词语的读音。

(反思:先是点名读生字词,基本都读正确。再是请一名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所有的生字词,结果错音多,不会读的也有几个。如:捕捉、避开、障碍物、荧光屏等。看来让个别读,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才能真正掌握学生是否真的巩固。字词训练要扎实,不能让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反思:划出关联词,大部分学生不困难。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举手的就寥寥无几,是学生没有理解这个词怎么用,还是他们的思维惰性?出现的问题有:只用上了前半个词忘了后半个,或是语句不简洁,前后不通顺。但两名学生非常好,用上关联词说出了课文的内容:即使不蝙蝠的耳朵塞上,它也能在晚上飞行。飞机即使在晚上飞行,也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试验

方法

结果

证明的问题

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试验

方法

结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耳朵

4、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与进一步朗读,掌握课文的大意。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耳朵)。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填空题: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________,用它来________。

(2)我知道________的发明,用它来________,是从________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________得到启示,来发明________,用它来________。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39;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后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爬山虎的视频动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欣赏了爬山虎那美丽的叶子,谁能用最美的语言来告诉大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生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是嫩红的,过几天就变成深红的。

生2: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很鲜艳,看着非常舒服。

生3: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远远望去,像一道绿色的屏风。

生4:爬山虎的叶子很美,被风拂过,一墙的叶子犹如那碧绿的湖水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生:……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看来大家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了,这节课我们要探究关于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根据屏幕上的提示,选择各小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各小组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多媒体显示: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2)爬山虎的是怎样爬的?

(3)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生合作学习)

汇报交流:

生:我是绘画小组的,我们研究的是“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用这副画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吧!(指着画)瞧!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它长在茎上,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嫩红的嫩红的,很像蜗牛的触角吧?

师:画得好,讲得清楚,不错。给他一点掌声吧。还有其它小组研究了这个问题吗?

生:我是制作小组的,我家院子就有爬山虎,早上剪了一枝给大家带来了,这就是爬山虎,(指着爬山虎)这里是长叶柄的地方,在它的反面长着枝状的嫩红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谁来评价一下制作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

生:棒极了!我一下子就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是啦!

师:呵呵!确实很棒!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制作小组的同学一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寻找到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继续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生:我是朗读小组的,我们研究的是“爬山虎的是怎样爬的?”这个问题,让我以朗读的方式来展示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吧!(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师:老师好佩服你的朗读能力!还有别的小组研究了这个问题吗?

生(2个):我们是表演小组的,让我用来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吧!(一个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生长情况,另一个同学进行精彩的动作演示)。

师:怎么样?大家来评评他们展示的学习成果。

生:(热烈的掌声)

师:掌声是大家给予你们最美的奖品,在表演中他们抓住了“触”“巴”“拉”“贴”(板书)这4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演示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老师相信还有更棒的研究成果。

生:hello!大家好,我是特色小组的,我们小组研究了“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我呀(戴上爬山虎的头饰进行介绍),就是爬山虎的脚。我最喜欢墙了,一天到晚总是和它形影不离,如果离开了墙,我就无法生存啦!

师:好可爱的“爬山虎”!大家知道爬山虎为什么这样喜欢墙吗?

生:因为爬山虎的脚要是处着触着墙,就会牢牢的巴住墙生长得越来越旺盛,没触着墙的,可就惨啦,不几天就萎了,后来甚至连痕迹也没有啦!

师:(相机板书:没触墙:萎触墙:牢固)

三、美读重点句段,感悟写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合作学习,研究了爬山虎脚的秘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欣赏一下有关爬山虎脚的视频动画吧。(播放多媒体视频动画)

师:欣赏完动画,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有许多新的感受和认识,选择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最美的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谁愿意来试试?

(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很美,你们读得更美!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生1:观察仔细。

生2: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

生3:观察了很长时间。

……

师: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显示快乐尝试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你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生1: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生2: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生3: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生4: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

四、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快成小作家啦!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脚的秘密,真的好神奇!你们想知道植物更多的秘密吗?那么,请大家看屏幕吧:

屏幕显示课外探究题:

我们的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植物的奥秘,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可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成一篇短文,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216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