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嘉欣4575 分享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篇,欢迎参阅呀!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 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 )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战士们可能?可能?他们前行的道路变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3、你能用朗读读出军需处长衣服单薄吗?一路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正常人穿这么少,会觉得怎样?而军需处长呢?板书:镇定安详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3、老师也找到了描写将军的一部分语句,这些都是描写将军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他们的内心。同学们读读这些语句,这个过程中,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1、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哪儿看出来?

2、PPT出示: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10. 太 阳 (3课时) 】。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对太阳的有关知识的科学道理的了解

教具准备计算机、录像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提出问题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一.出示课件,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居住的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它与恒星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板书课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等均会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给问题分类。

你们提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

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二、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1、欣赏课文。2、自学课文。3、交流收获。(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三、汇报预习成果。

1、正音:2、生字:3、生词:“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课件)4、质疑。

(学生收集的课外资料很多,可以进行一次小小的.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一课。大家打开书,谁能说说本课的分段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介绍远大热

关系

二、交代目的: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两个问题,学习相关的知

识,并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太 阳 (3课时) 】》。

三、学习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呢?大家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从中找到答案。

⑴生读,找答案。⑵教师板书: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六千度(三千倍)

2、课文怎样介绍这三方面内容的呢?结合一个句子来学习。

3、出示1句:一人填空,大家判断,对了齐读。出示改句,对比谈不同,(研究为什么用数字就显得准确明了?)

板书说明方法。小结:列数字是一种说明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会使说明的问题准确,更有说服力。朗读第一句,能不能读出“太阳离我们可真远啊”这个意思。个人,指名读,齐读。

4、从作者介绍太阳的这一段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方法呢?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同学们一边读一边仔细地想,看谁的新发现最多。

5、交流思考成果。(见右侧)软件配合。出示后两句。

6、小结:作者以传说引起话题接下来又用了数字、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清楚明了,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第一段,大家把读书思考结合起来,一边读一边想,并善于总结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大家要发扬。

7、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下面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学习第二段。你们可以先研究太阳和人类哪些方面有关系,再想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你们可以画,可以批书。做得好的到黑板来写。

2、讨论,找快的到黑板板书。(1——2人)

3、研究板书是否合理。补充,归并、精练,理顺。

4、研究太阳究竟与人类关系怎样的密切呢?对照板书讲一讲。(生存需要、生活条件、直接关系)(准:质疑

5、看软件。软件中有一些人类与太阳关系的科学道理的介绍,想看哪一个?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解。

6、小结:这一段列举了这么多内容,是有顺序的介绍。通过交流知道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太阳的关系太紧密了。

7、朗读。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7、出示最后一节。⑴自读,有无疑问。⑵选择你最拿手的方法练习背诵

小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环境。作者这句话写的多么严谨啊!

五、总结:课文内容我们基本理解完了。关于这篇课文谁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准)质疑,解疑。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太阳的最基本的知识。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人类又发现了太阳的许多奥秘。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同学们如果有给大家介绍的可以举手。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借助发明的天文望远镜历来实现的。后来有了航天飞机和人造卫星。通过他们拍摄到了浩瀚宇宙的许多图片。

这是银河系。这是银河系内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正围绕着太阳运动。地球。太阳。太阳上的黑子。太阳能是一种可供利用的新型能源,可以用来一……总之,太阳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他正等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白鹭课件共四组。

第一组:白鹭与朱鹭、苍鹭、白鹤的对比图。

第二组:白鹭的外形图及文字描述。

第三组:白鹭生活场景图三幅及文字。(觅食、栖息、低飞)

第四组:白鹭全部生活场景图及文末一段文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师出示图片)

2.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诗句。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板书:精巧的诗

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

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比图。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范读课文6-11小节。(音乐稍低)

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

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第6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

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第7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第8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

▲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第四幅图——白鹭全部生活场景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可贵?

(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板书: 对比的手法  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出示课件13)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

种花生→(  )→(  )→(  )

(板书:收花生 品花生 评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⒈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21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