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 钦容0 分享

语文教案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收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教学目标:

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学构想: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学生可能会非常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准备:

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其中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做《同步探究》的题目,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同位互批。

3、评价并改错。

二、做《同步探究》的题目。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中的这点指的是是什么?

3、金奎叔的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三、小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四、小练笔;

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你能不能结合周围发生的事情写一写。

(让学生通过漫画演示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为后面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五、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作业设计: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媒体资源

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3.指名逐段读课文,正音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5.“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原文是: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三、研读语句,体悟感情

1.再读课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别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就不一样了。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家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寻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四、交流感受小结课文

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家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

五、作业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桂花雨

摇桂花----桂花雨----桂花食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二、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六、教具准备:

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新疆的异域风情,一起去看看那里的胡杨。

(板书课题:西风胡杨)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齐读全文,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生共同朗读情况。

3.老师出示本课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学生读被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四、学习前4个自然段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画面。(老师出示沙漠视频)看到了什么?(生回答沙漠)通过大家在课下的了解,对沙漠你有什么认识或看法?

2.生谈看法。(干旱、荒无人烟、难以生存……)

3.师: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你知道的有哪些?(生列举:仙人掌、胡杨)

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周围见不到胡杨?

4.师: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一个“只”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胡杨的珍贵和与众不同。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引导学生了解

①胡杨最美、最古老;

②胡杨的生长地、数量。

师:你们对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熟悉吗?想了解他们怎么办?

指导学生要学会看书,可通过课后的“学习链接”,了解塔里木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6.师:在与沙漠这个天敌彼此对视,彼此僵持了一亿三千万年的胡杨,想见见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不过老师可没办法带大家到沙漠中去看,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7.师:看,这就是秋天里的胡杨。它的枝叶——(生接说茂盛、茂密等),它的颜色——(生接说灿烂夺目、金灿灿等),它的生命力——(生接说旺盛等),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吗?这样的金黄之美让我们陶醉。

8.过渡:这么美的树在黄沙中究竟经受了怎样的洗礼,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又变成了怎样的一种树?

9.学习胡杨的特点。

㈠请大家拿出笔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生拿笔在书上画。

②指名回答。

③师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㈡为什么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呢?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胡杨够有韧劲儿,够坚强,它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本色。(出示课件直观感知)

㈢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

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都见过吗?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生答)一个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另一个是白里透红、娇艳

欲滴,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还有许多这样的奇花异草。

②而胡杨呢?是否被人所熟知?是否有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它们只是在——(生答“长年累月地忍受着那摧肝裂胆的风沙”)。

③:出示课件,来看看这沙漠前的屏障,有了它们的冲锋在前,才会有那身后的繁华景象。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㈣它的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①指名回答。

②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死?有多少树能千年不倒?又有多少树能千年不朽?可是谁能?(胡杨)

③:出示课件,看那,它那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在坚定地挺立着,三个“千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凛然的英雄气节。

④让我们来读出他的悲壮好吗?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胡杨的美仅仅是外表美吗?更美的是它的什么?(内在)它有着极其高尚的品质,这样的树都为人类做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胡杨具有哪些特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明白胡杨为人类做了些什么?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胡杨的?(五六自然段)

师:胡杨的贡献真大!可人类是否善待了胡杨?他们又做了些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对胡杨有什么影响?

生一一回答。

㈡理解胡杨流泪的原因。

师:人类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完全不顾及在与沙漠进行顽强抗争的胡杨了。胡杨也哭了,它为什么流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

师:这小小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那些上游的人们依然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他们怎能()?怎能()?……难道()?难道()……

生接说。

㈢交流:如果你就是一颗胡杨,你会对“上游的人们”说些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交流。

3.作者的希望与信念

过渡:如果你站在这胡杨林中,看着那些正在拼搏着的和已经倒下的胡杨,会有什么感受?(伤心、悲痛、难过等)会想些什么?(指名回答)作者也无比悲痛,他在那里默默祈求。

㈠作者在祈求什么?

①指名回答。

②感受作者强烈呼吁人们去“保护环境”(板书)的心情。

③让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祈求吧!生齐读祈求的内容。

㈡作者的信念。

①作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醒那些无知的人们,他始终怀有一个坚定地信念,是什么?指名读。

②师指导朗读,要读得坚定些。

㈢回归课题。

①作者还坚信直到某日会出现一种什么景象?(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是啊,大片的胡杨依然挺立在烈烈西风中,这就是——西风胡杨。(生齐说)

②孩子们,让我们带着作者对胡杨的爱,对胡杨的同情,对胡杨的赞美,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全文

同学们,这一课让我们认识了胡杨,通过胡杨让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希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来保护环境,来保护胡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9西风胡杨

最美、最古老

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

保护环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一、复习本单元易读错的字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完成练习。

3、交流反馈。

4、订正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再次练习

5、补充相关练习。

二、巩固对四个字词语(及成语)的理解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3、学生帮学生这一类词语的规律。

4、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词语的特点。

5、补充相关练习,或换一种形式练习。

三、新的修改符号。

1.读懂题目要求

2.看原句及其修改方法

3.集体读说明部分,学习使用方法

四、学联学生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读句子查找病因,独立修改。

3.交流反馈

4.使用方法

5.补充相关练习。

五、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遍,要求:音准句通、明白大体内容。

2、独立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小组交流。

4、派代表归纳组内同学的发言汇报交流。(注意语言的组织)

5、画己喜欢的语句。再读一读。

口语交际

1、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自己要交流的内容、话题。

2、想一想自己熟悉的小工艺品或小吃,有什么特点,要如何介绍。

3、小组内交流。

4、选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5、听的时候要注意听清:,他说得怎么样,做出适当的,同时也为自己发言做好准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203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