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晓芬0 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5篇

语文学习培养了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使我们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和文本中的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和见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杜小康的话,品味孤独,体会杜小康的成长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抓住 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

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

(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

提 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1、 杜 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

3、 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1、这样 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

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4、这句话 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

(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

2、听老师 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若 把“。”改为“?”或“!”行不行?请同学读一读。

(四)第四句“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小康。”

1、若把原句改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好不好?为什么先喊出的是“蛋”?

2、谁来读一读,评价。

四、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感悟“感动”

六、作业布置

1、教师补充稍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

2、 推荐曹文轩的其他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

内容包 括:

①教学目标;

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③教学对象分析;

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

⑦备查网址。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 )( )一芥( )铺毡( )更有此人( )喃喃( )长堤( )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3)更定( )

4)余挐一小船( )

5)雾凇沆砀( )

6)上下一白( )

7)焉得更有此人( )( )

8)强饮三大白( )( )

9)客此( )

10)莫说相公痴( )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

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

师明确:

(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三粒”人应该是两三“个”,这些量词都是把事物给缩小了。从而与上面浑然一体的浩大气势形成对比,突出这些事物在天地面前都变成了沧海一粟,可有可无,天人合一了,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天地,而其它一切都是渺小的。

(分析完2.3小题,第1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然和自己,所以他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意思是“尽力”还是“勉强”?

师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判断依据: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别”一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三大杯就匆匆而别说明张岱跟他们没大有话说。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问的'是姓,回答的是哪里人,答非所问。

(3)“拉余同饮。”他不是主动去喝,而是被迫入局的。

(4)“我”一开始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这两个人是来饮酒作乐,带着童子带着酒来的,他们来的初衷不一样,所以不是一路人。

综合以上四点依据推断“强”的意思应是“勉强”。

(此教学环节穿插本课重点“白描”写法的讲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湖心亭看雪之白描》)

四、文人痴心读中悟

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明确:“痴”。

(1)行为“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情感“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讲情感之“痴”补充相关资料:

1.张岱,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而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自为墓志铭》

3.“痴人”们孤独的身影:

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甫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与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

(此教学环节通过对作者“痴”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我想在大雪三日后的寒夜,张岱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份孤独,他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他在跟自己沟通,在跟天地万物沟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庄子的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这种痴正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全文,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3.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学习本文可能产生的疑问。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可以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本文主要是神态),语言等的浯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教师应课件下载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加之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设计

1.由于本文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让学生充分阅读,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教师可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目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本课在本单元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人物分析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教学目标及要求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3、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二、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共性——善变的性格

3、自主讨论法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三、学法指导

本文在分析人物,环境时抓住一个“变”,在构思铺排时抓住一个“巧”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在初二学过一篇《变色龙》还记得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变色龙”是指谁?为何称之为“变色龙?有何特点?”

明确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特点——善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 希望(正直,有良心)→福星唯一希望→不是他,

后: ↑ ↑ ↑

恐怖 流氓,坏蛋 不安

是他→流氓

↑ ↑

哆嗦打听 煞白暴怒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

对 民,爱慕虚荣。

比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201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