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

时间: 钦容0 分享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5篇】

教师可以根据教案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篇1】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惊骇()(2)垭口()(3)安谧()(4)攫来()

(5)罗布淖尔()(6)混沌()(7)瘴气()(8)物什()

(9)酝酿()(10)炫目()(11)成吉思汗()(12)贪婪()

2.解释下列词语。

(1)惊骇:

(2)诳语:

(3)垭口:

(4)安谧:

(5)望乡:

(6)关注:

(7)混沌:

(8)瘴气:

(9)物什:

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亚细亚的地貌,的风光,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而发的诳语。

A.特有 秀丽 每每 偶尔B.特有 奇伟 往往 偶然

C.独特 秀丽 往往 偶尔D.独特 奇伟 每每 偶然

4.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燥不安了半年。

B.一切都为雾蔼所取代,我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C.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灰??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D.在那眩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

5.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有毛病的地方。

(1)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钋,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

(2)我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①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

②我们从迪坎尔方向进入罗布泊,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称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车去的方向是东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们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尔回头关注一下身后的日落景象。

③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④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⑤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__上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恍如夜晚,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首中,却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⑥最辉煌的罗布泊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蓐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⑦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⑧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⑨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啧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叫道。

⑩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⑥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

6.第③~⑤段主要了什么内容?它与写“落日”有什么关系?

7.在第⑧段中,为什么“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

8.面对罗布泊日落的辉煌景象,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罗曼.罗兰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日出情景?这样写出有什么好处?

9.“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结尾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0.将下列5句话按照合理顺序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11.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黑洞是原质量比太阳大40倍以上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中结束生命后留下来的致密星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坍缩而成的一种暗天体。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篇2】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体味“足球”与“人生”的类似点。

2、学习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自己的感受。

3、学会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与现象,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想作者思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比较,从而在日常生活的事件中获取感悟的。

2、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学会观察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联想比较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世界杯”的轶事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发现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从而使“球迷”一词成为普天之下很多人共同身份的认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劳动人民。你是球迷吗?你对“世界杯”有哪些认识?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见机引导:

刚才大家谈到了球迷在世界杯上的疯狂表现。有些人对于这样的现象只当作一场笑谈,但有些人却善于思考,把世界杯带给人们的激情与疯狂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你们有没有想过两者之间的联系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作者萧燕的思索与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思考可以转化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动力。

二、赏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边听朗读边思考:

(1)用横线画出不会读、不会记、不理解的词句。

(2)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即作者概括“足球”与“人生”的关系的句子。

2、教师范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刚才两个问题,解决本文的生词教学,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

(1)余音袅袅、前途未卜、东山再起、欲速则不达(见课文注释)

(2)咀嚼:A、细嚼;B、喻体味。

徘徊:A、来回地走;B、喻犹豫不决

转瞬即逝:一眨眼就消失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或事物的速度非常快。

琢磨:A、雕刻玉石,使之成器物;B、喻精益求精。

奢侈:挥霍财物,过分享受

企盼:踮着脚看,希望。形容急切希望、盼望。

3、结合学习本文生词,完成课后练习[基础训练]一、二。

(此举在于学经练结合,归并同类项,把相同的知识放在一起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带着如下问题边朗读边思考:

(1)划分课文段落,思考足球与人生有哪些相似点。

(2)作者怎样描述场上球员的境遇?又描述了赛场上哪些情况?请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

读完了这些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人生现象?

参考答案:

(1)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2)借友人的话引出话题。“足球太像人生”一语统领全文,激发读者的联想,引导读者将足球与人生作比照。

第二部分(3——8)审视足球赛的特点,印证“足球如人生,人生如赛场”。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提出应该把人生当作一场足球赛那样拿出来审视,将会更好地体会到生存的意义,也更能感受到足球的魅力。

足球与人生的相似点:

人生有如一场足球赛:要努力,要奋斗,也许后面还有机会;不要计较,重在参与,重在体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句子去感受、思考、体味,不能脱离文本只讲答案,教师的讲授绝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过程。)

(2)作者的描述见书上划波浪线部分。

(联想到的人生现象,略。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大方地讲)

3、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第7、8、9段。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教师:作者通过描述赛场上球员的种种表现,与人生的'种种境遇联系起来,阐述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除了作者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外,还与作者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分不开。请大家重读课文,找出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朗读、讨论、交流,老师概括如下:

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设问与反问。(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

运用反问与设问,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情色彩鲜明。

运用正反论证的写法:如课文第四段的划线部分。

提示:教师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来讲,一边读一边体味。

二、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足球与人生》与《足球与人性》两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两篇文章在选材立意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以足球赛为由头,借助联想展开议论。

不同点:《足球与人生》旨在开掘足球赛的象征意义,阐明人生如足球赛:要努力,要奋斗;不要计较,重在参与,重在体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作者在选材上着重于赛场上的直观景象,通过具体描述,折射出人生种种境遇,引导读者去思考、比较。

《足球与人性》旨在开掘足球赛本身的意义,阐明看足球赛,不但要懂得欣赏它在美学、政治学上的意义,更要懂得欣赏它在体育人类学上的意义,使足球赛成为消弥人类的攻击性,增进团结、友爱、和善与公正的一种有益活动。因此,作者在选材上着重于人类学的有关研究,以及足球赛的组织形式与它的效应。

三、学了本文,你能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和睿语。

2、做《基础训练》第二题。

教学后记: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⑶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1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11、窈窕(yǎo 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14、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5、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16、怅( 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17、否(pǐ )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18、要(yāo):邀。(要功,要买)

19、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20、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 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⑴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⑵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⑶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⑴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⑴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⑴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赏析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四、欣赏起兴和尾声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六、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

1、音频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

1、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__、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

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感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2、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答:景: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

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情: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四、引导学生拓展创新(创)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苦”、“恨”是什么意思?“艰难”一词,你的理解?

明确:

(1)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了。

(2)苦、恨——极其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壮志难酬。

(3)艰难——羁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国之痛。

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答案:C

2、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答案:C

六、课后延伸、温故知新

1、理解性默写

(1)杜甫的《登高》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的千古名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登高》中写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愁恨无限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写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四个意象。第二步:描绘客观画面,联系主观情感——“片云”在空中飘荡,如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孤独,我也孤独。第三步:概括意境特点——“片云”“孤月”意境凄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第四步:分析点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最新【篇5】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2、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理顺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归纳王佐良回顾的几段去图书馆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由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和充实。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2、写作背景

有一段时间,社会流传着“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作为一个读书人,王佐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读书热情。

3、作者介绍

外语界泰斗级人物——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王先生对诗歌翻译的要求充分地反映出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即“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4、题目解说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5、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上图书馆的经历;

第三部分:(10)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6、全文分析

1、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

明确:

“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明确:

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

3、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7、上图书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获?请简要概述。

明确: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⑤认识到人类的高贵、伟大。

四、拓展资料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01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