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汇总5篇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人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表达方式,促进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
【设计思路】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文体特征展开,应该凸显具体文本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经典文言文本,往往可以把基本内核付诸在一字之上,发觉此字,溯其源流,文章意境全开。《诫子书》一文,诸葛亮围绕“静”字,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惜时读书,殷殷之辞,情理皆备,以此带读,意蕴全得。另外,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合理的方式。读的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朗读教学的质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运用“共生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朗读句读为共生原点,读出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前后互联,递进纵深。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六种不同的教学,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根据发语词、语气词以及对称的句式读好停顿;
2、通过添加标点读出文章的层次和语气,揣摩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3、通过品读“静”字,感受作者的才学渊博、智慧理性;
4、背诵全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4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解题:“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从“读”字共生依“静”字悟深意
(一)即时生成,读准字音
请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强调“夫、淫、遂”三字的读音。
(二)去掉标点,读出句读
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其实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么古代读书人看到这样的文章,是怎么断句和停顿的呢?我们小组间讨论研究一下:就这篇文章而言,有没有断句和停顿的诀窍?
依据学生的讨论整理如下:
1、找发语词“夫”,找语气词“也”;
2、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或警句来断句;
3、找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相同的词语,往往不会在一个短句里重复使用,所以往往会出现在两个不同但相对的句子里;
4、找相同的句式(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式);
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能断句正确后,就发注释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句子,然后再断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参考注解理解课文,根据文句意思来断句。(见“附表1”)
(三)强调虚词,读好节奏
指导朗读,读出停顿。将虚词读得轻、读短促,读得声断气连;将实词读得强,稍微读得绵长与拖曳。读“夫”字,要停顿。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巧借标点符号,读清层次,读好情感
句子的停顿划出来后,就得添加标点符号。添加哪些标点比较合适呢?我们先用常见的逗号、句号或叹号来试试。当然也不限制用其他的标点。
1、再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2、学生独立标注标点符号;请一名学生到教师电脑上注标点;
3、在学生有分歧的地方开展讨论;如果学生意见一致,就对比教材,在有分歧的地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和教材也一致,教师质疑开展讨论,具体情况见下面分析。
夫君子之行,
(学生可能会用冒号,起“解释说明”作用,也合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生可能会用分号,正反论证,从文意上讲,用分号更合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为什么不句号和感叹号,因为停顿时间太长,破坏前后句之间的意脉。)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为什么最后一处用叹号,其他地方都不用。前四句都是诸葛亮给儿子讲道理,建议多使用句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理性和才学渊博;最后一句是诸葛亮提醒儿子珍惜时间,并以自身体验劝勉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用感叹号表达情感,感受诸葛亮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
指导学生用陈述语气读好表达理性思考的句子;用感叹语气读好表达感叹的句子,充满感情,拖曳绵长。
(五)揣摩“静”字,感悟哲理
1、全文86字,诸葛亮跟儿子诸葛瞻重点强调的是哪个字?
介绍“静”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从《汉字源流字典》介绍来看,“ ”的构成,,青,“清”的略,纯净;
,争,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
(静心,静虑)(静谧,禅静)(静态,寂静)(静观,静坐)
2、全文出现了三次“静”字,它们的含义完全相同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指向一种品质,是静心、静虑之“静”,是本意。)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是静谧、禅静之“静”,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贴近引申义)
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
(这里的静指向静观、静坐的内心之“静”,也指环境的静态、寂静之“静”,是人内外的宁静。)
背诵这三句话。
3、回忆诸葛亮“静”的智慧。
教师讲述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学生辨析是哪种“静”?
(应该倾向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只有内心宁静,与世无争,才能达成更为远大的目标。)
三、联系生活,读出自己
(一)精选座佑铭,强化名句理解
我们经常会选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警醒或者劝勉自己。如果从下面两则名句中选择,你会选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为什么?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教师补充“俭”字的理解:
形声字。从人,从佥,佥亦声。"佥"意为"两边"、"两面"。"人"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在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的人"。本义:生活上自我约束,从不放纵的人。引申义:节省、节约。所谓"俭",一定是人前人后都能做到节约的人。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教师补充陶渊明诗《归园田居》,感受古人的“淡泊与宁静”。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教师补充自己对“静”的理解:
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
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
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
(二)背诵全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位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陈村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北方呢?那北方的冬天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
对,我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老舍(课件显示)
三、作者简介
作者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舍是北京人,去过很多地方,如英国的伦敦,山东的济南。他曾先后在济南住过七年,虽然仅仅是七年,但时短情长,他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济南称作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在写济南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吧。
四、朗读感知:播放示范录音,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
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五、生字词的掌握
(一)读一读,写一写
(二)解释重点词语
六、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天气、山和水)
七、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无风声、响晴、温晴)
八、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那么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的。(通过对比的手法,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块宝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九、思考:作者分别写了什么环境下的山?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阳光下的小山、小雪下的小山和城外远山,特点分别是可爱、秀气和淡雅)
十、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暖、绿、清亮)
十一、美的欣赏: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十二、美的发现:划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提示:我认为__最美,美在__。
十三、美的创造:导游冬天的济南
请同学做小导游,追随老舍的足迹,向游客介绍冬天的济南。
十四、课堂小结
十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2、写作练习:写家乡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3】
知识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段落,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
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雪霁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
四、朗读、感悟:
1、展开朗读比赛
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
3、学生点评
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
五、布置任务:
积累优美文句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小节: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毒晒;北中国,温晴。对比)
2、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二、研读第二小节: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1)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阳光下的小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三、研读第三小节: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3、“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4、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点拨:
1、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2、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全段的朗读要求: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都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5、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6、总结:薄雪覆盖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
四、研读第5自然段:
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写水?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1、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即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五、总结: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当然,这种幸福包含着他们每天享受的母爱。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无私博大的爱。通过《秋天的怀念》一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悟出母爱的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这种爱,回报这种爱。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针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交流,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品质。
2、自学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及母爱的内涵。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中感受到母爱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幻灯片、音乐磁带、课文放大的插图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史铁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生答: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
2、交流信息: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搜集资料,你认识史铁生了吗?(生交流)
3、(出示课文放大的插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史铁生和他母亲的一幅画。从这幅图上,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看出作者痛苦、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他的脸上黯淡无光。
生:画中的母亲面带笑容,一手抚摸儿子的手,一手拍着儿子的肩膀,在亲切地抚慰儿子。
过渡:对于史铁生来说,他年仅21岁就失去了双腿,这是是一份多么沉重的打击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作者的心情很不好。师:对,他的脾气暴怒无常。并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妈妈让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师:是呀,作者活着还有什么劲儿,他的生活就要与轮椅相伴了,他的心情异常苦闷。你们还读明白什么?
生:文中的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关心自己的儿子。
过渡: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请同学们讨论。
三、从细小的事情中,品味词句,体会母爱的内涵
(出示幻灯片1)讨论: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1、找出相关的语句。
2、概括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3、从细小的事情中,体味到母爱的内涵。
4、小组汇报。
(1)、生:读“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看着我”、“我狠命地捶打……好好儿活……”
师:从这些内容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师:哪些词句给你感受深刻?
(生说出一些重点词语,其他学生补充,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师:母亲看到儿子在摔东西,为什么不去制止,反而躲出去呢?
生:因为他想让儿子把心中的怨气宣泄出来,如果制止可能会给儿子增加痛苦。
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怎样?这种母爱中包含着什么?
生:母亲关心儿子,理解儿子。
生:这种母爱包含着理解。(板书:母爱中有 理解)
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生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
(2)、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的这些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母亲身患重病,却不忍心告诉儿子,怕给儿子增加痛苦。
师:这也是母亲关心儿子的一件事,其中也包含着母亲的爱,这种母爱中有什么?母亲睡不了觉呀!这是因为(生齐读:他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哪个词可以概括?
生:翻来覆去。
师:母亲疼得无法入睡,她说了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不想给已经瘫痪的儿子增加痛苦,他默默地忍耐着。
师:这也是一种母爱,其中包含了什么?
生:忍耐。
(板书:忍耐)
师:这是一位何等伟大的母亲!谁能通过朗读来把母亲在身体上、心理上承受的痛苦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还可以从母亲关心我的小事中体味到母爱的内涵吗?
(3)、生读“听说北海的花开了,……他总是这么说。”“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师:这是母亲关心我的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
师:从哪看出是央求?为什么央求?
生:母亲想带儿子出去散心、好让儿子的心情好起来。
师: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呀!儿子同意了吗?母亲怎样?
(生答)
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儿子的不耐烦。
生分角色朗读。
师:母亲央求儿子看花,已经不止一次了,而且还和儿子商量,这种母爱里包含着什么?
生讨论答出是尊重。 (板书:尊重)
(4)、母亲关心“我”还体现在哪件小事上?
生:母亲临终前的嘱托。师:嘱托什么?生读句子。
师:母亲临终前,心中仍然放不下,她心中挂念着她的儿女。其实这种挂念也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板书:挂念)
过渡:文章中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你肯定还会体会到母爱的内涵。那么,从这些小事中,你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吗?
四、透过事例,体会感情
(一)(出示幻灯片2)一件件小事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怀念母亲。
(二)还能从哪体会到作者怀念母亲?
生读最后一段。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虽然写的是菊花,但实际在写怀念母亲,因为母亲是在菊花开得正艳时去世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从这一段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怀念母亲,所以课题是“秋天的怀念”。
(三)“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几次?(生答两次)
(出示幻灯片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齐读两句话。
2、分别谈理解。(在学生谈感受的同时,师板书:我 怀念 母亲)
3、让我们通过朗读最后一段,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者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伟大、坚强)作家史铁生的母亲对他的儿子的爱我们已经读懂。我们在坐的每位同学包括老师在内也在享受这份博大的爱,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我们都应该学会珍惜这份爱。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吗?思考一会与同学交流。
2、音乐《白发亲娘》响起,学生互相交流。
3、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不要对父母的爱毫无察觉,要学会感谢这份爱。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都能体会到母爱的内涵,肯定有一些话想对你的妈妈说,那么课下把它写下来。
六、作业
《妈妈,我想对您说》。
板书设计:
10、秋天的怀念
理解
母爱中有 忍耐
尊重
挂念
我 怀念 母亲
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情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知道母爱是伟大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母亲关心“我”的语言、动作、表情,并汇报感受。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重点内容: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试图在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体味母爱的内涵,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的目的。
教学完本课,感觉学生基本上能从朗读的语句中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关心,但学生没能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出来,即没把握好悟中读。另外,思想教育渗透得还是不够深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小事体现人物精神的方法,抓住人物举止、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预设教学思路: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1、揭题: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2、在阅读课文之前,根据课题给自己设计阅读思考题,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天怀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后生概括。
3、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根据文中的依据,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从课文中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说的时候要求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些。
2、一句句,一幕幕,多么感人!作者所写的这些都是怎样的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使母亲对儿子的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文章的主题。
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
文中母亲的舔犊之情令人感动,那么身为儿子的作者,又会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这一片深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3)介绍课外文章《我与地坛》节选。
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
1、述说心声。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
2、笔尖生情。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教学反思
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一)自由说。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赞扬父亲在危难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终于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父爱是伟大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儿子也是值得赞扬的,儿子在灾难中先让父亲救出同学,这种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师把他们说的话综合起来说,这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异样说。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选择说。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