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时间: 晓芬0 分享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认知范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朗读,掌握重音和停顿的要求

2、学习课文抓信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信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朗读,掌握重音和停顿的要求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舍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一、老舍及其创作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二、检查预习

(一)、读准下列字音

济南jǐ:地名。jì周济奇迹(jì):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

暖和:nuǎn huo:着落:(zhuó)发髻(jì):两鬓(bìn)

看(kān)护妇镶(xiāng)边:狭窄:(xiá)

宽敞:(chǎng)水藻(zǎo)贮(zhù)蓄:澄清:(chéng)

(二)、解题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或信息(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三、整体感悟课文

(一)、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读法指导:字正、有感情、重音

2、学生个人读,学生评价老师示范学生再读

(二)、师生共同探导文本

1、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突出了什么样的特点?文中是如何来表现的?

(“温晴”作者是通过色调对比,烘托形象

北京:冷衬托济南“暖”色(以寒衬暖)

伦敦:阴郁衬托济南“明”色。(以暗衬明)

热带地区:热衬托济南“温”色。(以热衬温)

它是个“宝地”。)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3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秋)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为了让大家更能深刻的体会大自然的四个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幻灯片放映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这些照片漂亮吗?(漂亮)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

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音频播放:

(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注音释义:

【注音】

镶(xiāng)

响晴(xiǎng qíng)

温晴(wēn qíng)

安适(ān shì)

肌肤(jī fū)

秀气(xiù qi)

绿萍(lù píng)

水藻(shuǐ zǎo)

贮蓄(zhù xù)

澄清(chéng qīng)

空灵(kòng líng)

水墨画(shuǐ mò huà)

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

【释义】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响晴: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舒适.

肌肤:皮肤.

秀气:文雅;斯文.

绿萍:一种植物.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

贮蓄:积;存.

澄清:水清澈明净.

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

水墨画:用墨汁画的画.

蓝汪汪:形容很蓝.

3、学生朗读

让同学们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挑选几位同学给大家做个示范,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

五、疏通文意,赏析全文

1、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2、板书:

济南的冬天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温晴)

(2)景物: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绿、清、亮

3、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4、作业布置:

(1)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下一堂课准备听写。

(3)每人回去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

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

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

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 高洁—— 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

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

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

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

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四、课后练习

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

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母爱的无私、伟大。

教学准备

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2.检查预习,初步解题:

(1)课文是在怀念谁?

(2)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么样的人?

3.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本文作者史铁生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1.自读要求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存疑,在全班交流。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以下生字的书写:躁豌

3.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2.交流:“母亲”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

(1)“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二、品读课文

1.细读课文,要求: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2.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所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母亲的细致和体贴)

(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劝慰“我”、鼓励“我”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虽然她自己也身患重病。母亲多么伟大、坚强!)

(3)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4)“母亲”央求“我”去看花这一部分内容。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如“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时想象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与无奈的画面。

(5)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

4.透过这些小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殷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然后再交流。)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者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