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大全5篇
语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修辞美感,通过欣赏和分析精彩的修辞表达,学生能够欣赏语言的艺术魅力,提升自己的修辞意识和表达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课文的内容较多。先写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然后写他救了龙王的女儿,龙王赠给他一颗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最后写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在写法上,本课寓理、寓情于故事之中。围绕海力布“舍己救乡亲”这个中心,层层铺垫,引向高潮,故事性强,给人强烈的感染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感受猎人海力布舍已救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课堂中,我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他们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原因,不少学生都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谈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而且对海力布的人物形象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我总是觉得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后发现了问题。
1、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海力布的行为不甚理解,没有将自己融入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课文中有太多的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心中,虽然这些疑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出来,我想那是因为有许多听课教师在,他们才没有提出来,但没有提出来并不意味着没有疑问。例如,在故事的开始,海力布还没有得到宝石,怎么能听到白蛇的呼救。白蛇被救,老鹰被杀,海力布的做法对吗?后来得到灾难来临的消息以后,海力布就不能有别的办法来就相亲们吗? ……有许多疑问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从“民间故事”这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去解释。
3、在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中,我编了复述口诀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方法,这也是我的一种尝试,看来效果还不错。虽然在复述展示中,因为时间的原因,只有一名学生进行了展示,但是,可以将复述联系放在第二课时或者课后进行交流。
4、在这节可的教学中,我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咬文嚼字上,而是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故事简单,语言接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所以,我引导学生要透过文字进行想像,这也是对课文的在加工。
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自主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朗诵)
2、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
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3、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三、再读课文,感悟慈母情深
1、仔细默读,研读专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能表现“慈母情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体会“慈母情深”
(1)慈母瘦小苍老的形象
(2)慈母肩负的生活压力
(3)慈母艰辛忙碌的工作
(4)慈母伟大无私的付出
2、补充梁晓声原著《母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组织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母亲艰辛工作的三个场景
(1)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烤着我的脸。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看我,我的母亲……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总结拓展,加深体验
由梁晓声的母亲,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母亲,他们是那么平凡,然而是那么伟大。此时,我又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亲》。想听听吗?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母亲的手紧紧抓住那根纤细的绳,因为那上面能承载所有的爱,传达所有的关怀。其实,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我们时刻享受着母爱。
五、语言实践,倾诉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孟郊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2、爱需要表达!同学们,回家后把你们的话深情地说给你的母亲听。
六、教师总结
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母亲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同学们,母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的表达方式,随着你们生命的成长,我相信你们会对母爱有更深的体验。
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3
1.古诗导入:出示孟郊赞美母爱的古诗《游子吟》。
全班交流感受。
2.师小结:无论严寒酷暑,无论贫穷与苦难,总有一个人支撑着我们,这个人就是母亲;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感动,这种爱就是母爱。今天,让我们再次去体会母亲浓浓的深情,一起来欣赏作家梁晓声的一篇文章《慈母情深》!
板书,齐读课题。
3.初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8课,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交流)
4.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钱买书,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1、交流读《游子吟》的感受。
2、自由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2、通过课文内容填空,完成教学目标1。
3.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统领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同桌交流
2.指名填空。
3.教学重点字词
⑴括号里有一个字很难读:龟jun裂,理解词语,读词,想像一下龟裂情形。
谁看到过龟裂的什么?请具体描述一下。
⑵括号里有一个生字特别难写,哪一个?“攥”,我数过了整整23划,伸出左手,再伸出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写一遍。写完的请举手,牢牢记住的请把左手紧紧攥起来。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作者真的很喜欢《青年近卫军》,他每天想这本书都失魂落魄的。什么样叫失魂落魄?见过别人失魂落魄过吗?那是什么样子的?(心不在焉。心里老想着其他的事,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走路的时候没有劲。)
练习说话。
4、齐读
1、理解词语并运用。
2、全班同学读句子。1.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本课的教学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说,为他们搭建的是一个锻炼语言、表情达意的平台。
请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一句话。
交流出示:“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理解词语“震耳欲聋”。“欲”呢?
多么可怕的嗓声!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个句子!
(1)耳朵都要震聋了!这样的声音,迎面扑来,你身在此环境中,会有什么感觉?
但是我的母亲呢?她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呀,读——
(2)同学们,这样的声音停止过吗?浏览全文,去找找哪些地方说明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止过呢?
“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母亲大声问”
“向母亲探身,喊”
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还有吗?
“接着又对我喊”
“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3)这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刻也没停止过,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齐读——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刻也没停过。读——
(4)小结:当你第一次发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有什么感受?
这些感受交杂在一起,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
还有哪些地方令你鼻子一酸?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气。
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4
目标:
1、生字词教学,课文朗读,理清文章脉络,感受父爱之情。
2、研读第九自然段,通过抓背影、小船描写等细节感受父爱之浓。
3、初步理解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师: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两幅油画。出示第一幅,咱们就画论画,你看到什么?是的,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黛瓦,好一幅江南水乡风景画。)再出示第二幅(又看到什么?)沿着这流水,展开想象,你还能看到什么?江南水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船
2、师:这两幅画的作者叫吴冠中,他画的是自己的家乡,江南水乡。我们一起了解一下。PPT出示作者简介。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3、今天学的课文也是他写的,这篇文章也跟小船有关系,不仅有关系,这小船已经烙印在作者心里,成了永恒的记忆,因为这一切记忆都跟父亲有关。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你怎么理解这个课题。很好,随着我们阅读不断深入,你对父爱之舟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想开始读课文了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父爱之情。
1、打开课文,利用我们第二单元学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这篇课文里有很多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可以和同桌讨论。
2、学习生字词。我来检查一下生字掌握情况。逐步出示,但要节约时间。
3、出示第一自然段与最后自然段,明确文章感情基调。
师:江南水乡孕育出来的作家情感都特别细腻,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一个词都能蕴含浓浓的情感。我请一个同学读读这两句话。
PPT出示: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醒来,枕边一片湿。
指导读出(忧伤、悲伤)
4、师:是呀,子欲孝而亲不在,每次和父亲的相见都只能在梦中,往事一幕幕都在梦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说说在“我”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PPT出示学习要求,明确要求开始读。边读边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计时三分钟再一起交流答案。
PPT出示正确答案再进行梳理,突出父亲。
师:梦中出现这么多难忘的场景,都是跟谁有关心。老师圈出“父亲”,板书父亲,所有的回忆都是父亲在为我做事。作者记录下这么多事件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说明从小到大都是父亲陪着我。不论从学习还是生活也都是父亲给我成长。)
再出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进行朗读。
三、研读第九自然段,感受父爱之浓。
师:这么多场景,有哪一些是在小船上发生的?把文中描写小船的句子都找出来。PPT出示所有句子。读并感受小船跟父亲一样,也是从小陪我长大。
PPT出示:1、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2、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3、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第一步:读句子。
第二步:小渔船在作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频率高不高?哪些词看出来。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关注又见。总是。依旧等词语。
第三步:父亲总是用小船送我读书、考学,作者的生活、成长都有小船,这只小船在文中也是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这小船代表着什么呢。
师: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梦去小船上看看。
PPT出示第九自然段。
1、读背影读父爱。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文中哪一个细节描写最能让你感受到父爱的浓重。(抓背影)
(背影)这背影里有什么?有朴实老父亲对我学习最大的支持,有父亲一人撑起一个家的伟大,有对我光明未来的美好祝愿。(板书:支持祝愿)
师:小船上父亲的背影在我心里永难磨灭,还写道了绍兴乌篷船。
2、读小船读父爱。把PPT上描写乌篷船的句子变红,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抓乌篷船描写)
PPT出示填空题:绍兴的乌篷船是——的,姑爹的小渔船是——的,文中的“我”对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感到亲切、难忘,是因为——。
请生发表观点。
师:此时的小船与父爱已经融为一体。所以这搜小船被作者称为“父爱之舟”
3、体会作者内心情感。PPT出示:我什么时候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师: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爱都没有停止过,其实我是感受到的。同学们读读最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怀念表面上作者说画不出,其实是在表达对父亲浓浓的感恩深沉的父爱很难表达作者内心充满遗憾和悲伤
师:你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吗?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师:这只小船仅仅只是小船吗?承载着满满的“父爱之舟”,更是和父亲一起帮助我成长的生命之舟。能画出来是因为父亲一直住在我心里,画不出来是因为浓重的父爱报答不完。现在父亲已经去世,我把这样的感恩都送进梦里。
4、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读一读作者梦中的最后一个画面。
四、理解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生发表意见和看法。师表示随着课文不断深入你们的感受会越深。
五、完成课堂作业本第四题。
小学课文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地点变化,梳理出课文描写的七个场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围绕课文描写父亲送作者考学、上学的场景,抓住父亲行动的细节,深刻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父爱。
3、通过拓展阅读,联系生活,尝试描写自己印象最深的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感受父爱。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导入,揭题。
同学们,《慈母情深》中的母亲辛勤工作、省吃俭用,在生活如此艰辛的情况下,却愿意花钱给作者买书,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那么,我们生命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父亲,他们又会怎样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写的一篇回忆散文《父爱之舟》。(板书:父爱之舟、散文)
2、出示难读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客栈、冤枉、高跷、缴费、纸屑、恍恍惚惚)
3、梳理课文内容,概括难忘场景。
(1)师抛出任务,生快速默读。
这篇课文作者写的是梦中的经历,在作者的梦中,出现了哪些与父亲有关的难忘场景,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尝试完成场景梳理单。
(2)师生交流,梳理场景,合作完成场景梳理单。
4、师小结。
同学们,作者在文中一共描写了梦中的七个场景,看来父亲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场景依次展开,我们可以根据地点的切换来找到场景,并通过关键语句来概括场景。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根据学生阅读心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概览,梳理出作者梦境中出现的场景,从而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采用填写“场景梳理单”的`形式进行主要内容梳理,将课文结构“图像化”,便于学生将课文结构纳入心理结构。)
二、以题为线,感受父爱
1、浏览课文,聚焦“父爱之舟”。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父爱之舟》。那么,在课文中,这只小船分别出现在哪几个场景中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课文中做上标记。
2、认真研读包含“父爱之舟”的片段,抓住细节感受父爱。
(1)默读课文第3、8、9自然段,画出体现出父爱的语句。
同学们发现在第3、8、9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这只小渔船。既然是“父爱之舟”,这只小渔船上一定承载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把体现父爱的语句画下来。
(2)讨论交流,结合细节感受父爱。
细节一: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①引导学生抓住“船上做饭”“睡在船上”“节省钱”等关键词体会船上生活的艰苦。
②结合下文,从挣钱艰难、省吃俭用的父亲愿意为“我”花钱换房间这一细节,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舍得为儿子付出。(板书:舍得付出)
细节二: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①引导学生关注“父亲夜晚摇橹开船”和“让我在小舱里睡觉”的对比,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用心呵护。(板书:用心呵护)
②引发学生思考:从“父亲不敢把船停到无锡师范附近”这个细节能体会到什么?深刻体会父亲懂得保护儿子自尊心的心理。(板书:保护自尊)
细节三: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弯腰低头”这一细节体会父亲的艰辛,不摇橹的时候也没有休息,第一时间想到为儿子缝补棉被。(板书:细致入微)
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突出“永难磨灭”表示感叹的语气。
3、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些关键语句,从的细节中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舍得付出、用心呵护、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能承担起母亲的工作、细致入微等。
(设计意图: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抓住父亲的行动细节来表现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在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父爱之舟”为线索,深入与小渔船有关的几个场景,鼓励学生用圈画批注的方式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展开深入探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鼓励学生先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再适时点拨,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将父爱这一笼统的概念具体化。)
三、深入研读,深化感受
1、引导学生发现主要场景的共同点。
作者都是在什么场景下提到这只小渔船的?(父亲送“我”考学、上学)除了这些场景,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与父亲送“我”考学、上学有关?(第5、6自然段)
2、抛出疑问,合作探究。
为什么梦中的七个场景,其中五个与“我”上学有关?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去写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这五个场景,先形成自己的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1)抛出小组观点。
预设观点一:作者家境贫寒,学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父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儿子上学的愿望,更能体现出父亲深沉的爱。
预设观点二: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父亲穷了一辈子,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父亲送儿子上学,寄托着深深的期望。
(2)抓住细节,深刻体会。
①引导学生关注“住最便宜的小客栈”“吃凉粽子,舍不得吃豆腐脑”“用母亲的丝绸汗巾当腰带”“凑学费”等细节,对家境贫寒形成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父亲背儿子上学”“父亲想法设法为儿子凑学费”等细节,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对儿子充满了深沉的父爱。
4、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爱还表现在对孩子寄予厚望上。正是这只小渔船伴随作者经历了人生中一次次成长与蜕变。(板书:寄予厚望)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的阅读教学,教师不能条分缕析,这样会破坏文章“美的意境”。教师需要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揭示出文本深层的意蕴。该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父亲送自己考学、上学的场景”这一主要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父亲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体会父爱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四、拓展阅读,深情写话
1、拓展阅读朱自清的的《背影》节选。
(1)引出朱自清的《背影》。
作者在课文中写到“父亲弯腰缝补棉被”的背影让自己永难磨灭。作者在原文中提到,每当看到朱自清《背影》一文,心中就会想到自己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朱自清描写的父亲背影的片段。
(2)师出示《背影》片段,生在音乐声中阅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交流阅读感受。
这个片段写的是父亲在车站送别朱自清,临别时爬上月台为他买橘子的细节。在这个片段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写写父亲的背影。
(1)点燃情感,激发写话欲望。
父亲的背影中蕴含着深沉的父爱。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的父亲也一定深深地爱着你。在你印象中,父亲在什么场景中留下的背影让你感动。请你用两三句话写一写父亲的背影。
(2)生写话,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深刻感悟文本的人文意蕴,需要打通生活与文本的联系,打开学生情感的匣子,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父亲缝补棉被时的背影是作者最难忘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父亲留下的印象最深的背影,用两三句话写一写当时的情景。这一写话环节的设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对父爱有更深的感悟,又尝试了抓住细节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梦境中的七个场景,重点研究了父亲送作者考学、上学的场景。我们抓住描写父亲的细节,深刻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其他场景,进一步体会父爱,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作者描写的逛庙会的
场景,深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
2关注作者对比描写的手法,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3、初步了解和体会散文的特点,产生阅读散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聚焦场景,领悟写法
1、引导学生关注描写逛庙会的场景。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主要写了父亲送作者考学、上学的场景。在课文描写的场景中,有一个场景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却与上学读书没有关系。你们能找到吗?(预设、逛庙会)
2、学生默读逛庙会的场景,尝试感受表达方式的特点。
3、讨论交流,领悟“对比”写法。
对比一:“人山人海”“盛大”与“偏僻”的对比。
对比二:“各种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与“凉粽子”的对比。
对比三:“各种各样的玩意儿”与“手糊万花筒”的对比。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写法带来的感受。
5、师小结。
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来写逛庙会的场景,生动表现出了家境的贫寒,但是这并不影响父亲对孩子的爱。相反,这种对比,更能体现出父爱的深沉,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动与幸福。
二、紧扣对比,深度体会
1、课文中还有采用对比写法
的地方吗?找出关键句。
对比处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对比处二: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2、抛出疑问,启发思考。
问题一:这次哭与其他哭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新滋味?
问题二:为什么破旧的小渔船在作者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3、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
4、师生交流。
(1)理解泪水中的心酸。心疼父亲到处凑钱,有时甚至要放弃尊严。作者的泪水中有感动、有自尊。
(2)理解小渔船对于作者的意义。小渔船虽然破旧,但装满了父爱,见证着自己一路的成长,对作者来说这是唯一的。
5、师小结。
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采用对比手法的描写,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刻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吴冠中的文字如他的画作一样,处处匠心独具。在场景描写中,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凸显出父爱的深沉。第二课时的教学更应注重语言表达形式的发现与学习,要揭开语言表达的秘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对比之处,还要引导学生深入质疑,读懂对比写法背后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父爱的内涵。)
三、聚焦散文,了解文体
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散文具有哪些特点。
2、师生讨论交流。
(1)体会首尾呼应。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与“……醒来,枕边一片湿”形成呼应,具有诗意。
(2)体会形散神聚。课文以七个场景来表现父爱,看似“散”,其实中心明确。
(3)体会题目的诗意。
引发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而不是“父爱”或其他题目呢?
3、师小结,梳理散文的重要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凭借,不同文体的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具有文体意识,适当引导学生感知文体特征,形成初步的文体阅读经验。该教学环节,教师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散文首尾呼应、形散神聚、诗意命题等特点,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需要概念化地告知学生散文的文体特点,只需用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点拨即可。)
四、总结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是没有太多言语的。父爱藏在父亲最朴实的一举一动中。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学会去感受父爱。你会发现,也许你的生命之中也有这样一只父爱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