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 晓芬0 分享

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公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可从①语速 ②感情 ③重音 ④节奏 等方面揣摩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从21岁负笈(jí)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余光中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板书: 明确: 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啊 ——坟墓——母子死别

        而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余光中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不同的事物赋予思乡之情有更丰富更深沉的内涵, 这就是故乡情结,是中国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

故乡情结,小而小之,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大而大之,就是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

故乡情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中,都有一棵永不老去、没有年轮的树!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根据预习,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习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熟读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14-1-55)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滁( )壑( )琊( )潺( )酿( )辄( )霏( )

暝( )洌( )蔌( )弈( )翳( )觥( )偻( )

3、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2、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ch州壑h琅琊lng y潺chn暝mng伛偻yǔ lǚ山肴yo野蔌s

弈y觥gōng阴翳y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3)太守自谓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翳:遮盖。 (10)太守谓谁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练习合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环滁(   )琅琊(   )辄(  )伛偻(  )(  )

山肴(   )野蔌(   )射者中( )觥筹( )

颓然(   )林壑(   )

二、一词多义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临溪而鱼(         )佳木秀而繁阴(       )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

环滁皆山也( )云归而岩穴瞑( )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 )

杂然而陈者( )弈者胜( )

日出而林霏开(   )( )

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9)文中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1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12)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3)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C.文中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1)山岳潜形潜:(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8分).

优秀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2)词语释义

(3)一词多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199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