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晓芬0 分享

语文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它承载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关键。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推荐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

教具准备

写有词语、课文诗的小黑板各一块,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境

1.师: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生:喜欢)能说说你喜欢看哪些神话故事?

生答:《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2.师:今天让我们学习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教师板书课题,叫两位学生念课题)。

带着问题全班齐念课题:谁开天地?盘古干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盘古劈开天地的神奇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新词

小黑板出示:

轻而清、重而浊、上升、下降

隆隆的雷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

血液、滋润、肌肤、混沌

(1)自由读词语。

(2)小老师带读,读中交流

①第一组是反义词。根据实际理解“清、浊”并给“浊”字组词(混浊),“投降”读作xing

②__的__词,扩充此类词语3到5个。

③“血液”(流了一点血,血淋淋读作xiě)。

④“混沌”(理解“混沌”;找近义词“混浊”;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学习第一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1.默读课文,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能读成课文中的哪句话?把这句话画出来。

2.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请学生自由读此句并思考,这句话中哪个词是关键(创造)

(1)教师板书“创造”,并提问:“创造”的“创”这为什么是力刀旁?(看字形并联系课文理解盘古是用锋利的斧头劈开了天和地)。

(2)教师小结:是呀,创造,它需要工具,需要力量,神话故事总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那么,盘古创造了什么?又是怎么创造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进入神话天地好好研究吧。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生字书写指导。(“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重视间架结构。)

五、家庭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 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 :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 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评:《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传授科学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说明文一般写法和阅读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想、说、议、练,努力做到融发展语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于一体。

一、教给方法,注重规律

1.按照整体原则,沿着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能安全夜航。教会学生每接触一篇文章,通读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写”。在教学中简单介绍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写法,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叙述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段落中往往有一个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则围绕这个主句进行叙述。本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找一段话的主句(即抓基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进行分析、推理、概括的。这一主线是贯穿于始终。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学生在学中悟法,掌握一般说明文的规律。突出常识性课文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突破难点,循序渐进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声波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装上雷达靠无线电波探路,这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第一步,通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发现“段落围绕一个主句进行叙述”的规律,为下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初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从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上面学到的知识规律。先让学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然后再看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具体叙述蝙蝠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这部分的板书,便于口述,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学第七自然段,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

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并让学生说出填写的道理,并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这样的笔练加口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单一的口说答问的形式。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三、沟通联系,激发思维

1.在学生掌握了围绕段落的主句进行叙述的方法后,联系第5课《海底世界》,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从而懂得科学性的课文一个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这段的后面这一知识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类似的课文。

2.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3.在这堂课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处处联系课外阅读知识。如讲到科学家第一次试验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铃不响时,我设问:照这样说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课外书中的知识,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为它的视力已退化,是动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讲到雷达的荧光屏能显示无线电波所反射出来的物体时,让学生讲自己在课外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加深对课外知识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应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明白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积累运用语言,对照图,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早上,我们预习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大家都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课文为什么把它联系在一起了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课本解决问题。

2.首先,我们课前放松一下,走进字词林。猜一猜:(幻灯片1)

三人()三木()三口()十五天()......

看我们今天的生字林(幻灯片2),你也能说出几个趣味题来让大家猜猜你说的是其中的哪个字吗?

在识记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如蝙蝠的蝙是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三声)荧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下面让我们走进词语林:开小火车形式领读;说一说你已经理解的生字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词语认读得差不多了,那么同学们课文读通顺了吗?分小组读。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读得最认真,最整齐。并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并试着分段

2、课文读完了,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不错,希望再接再厉,在以后的预习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3、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3-7)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三、研读重点段落

1、既然课文题目是《蝙蝠和雷达》,那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是哪一部分?(第二部分)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拿出笔画出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并想想说明了什么问题?(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并用“即使......也......”造句

3、针对“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一情况,作者发出了怎样的疑问。齐读,点名读,读出疑问语气。

4、真的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吗?不是。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组合作,默读4、5、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响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铃铛象个不停

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互看图表,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师小结: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一说你从句子里体会到什么?(感悟“经过反复、终于)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呢?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作业布置:

1、写一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仿照写句子。(即使...也,终于)

3、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内容。

4、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默读7、8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嘴巴天线

超声波无线电波

障碍物障碍物

反射反射

耳朵荧光屏

3、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阅读文后”资料袋“,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究兴趣。

四、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本中练习。

课后反思:

本堂课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目的复述课文的真正用品。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平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1、观潮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同步试题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业设计《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13、白鹅(第一课时)万年牢教《寓言两则》有感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198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