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时间: 楚雯1870 分享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4、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思考、交流

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

(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思考、交流

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

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

思考、交流

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讨:《惠崇春江晚景》

(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

思考、交流

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

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4)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5)正确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希望。

3、归纳本文的论述思路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三、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聚焦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引用论证法:

2、举例论证法:

3、对比论证:

四、延伸拓展

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这种精神?

思考、讨论、交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其实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近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说劳动技术课和电脑上机课的开设等。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问题)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附注:本文一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同时还被选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13课(2011年版)等。 在语文出版社中,本文开头还有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这一段话,其他几处也有改动。据语文出版社中所写,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释下列词语。

(1)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2)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3)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于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8篇范文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试题及答案

关于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大全5篇

我读《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初三上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期末练习试题

九年级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语文教学计划范文(10篇)

幼儿园拼音拼读教学教案(2)

幼儿园大班毕业诗教学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教案

158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