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对联>

最新对联赏析大全

时间: 鑫城0 分享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赏析

岳阳楼长联

清·窦垿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简析】 我国三大名楼之一的湖南岳阳楼,有一副102字的长联,清道光进士窦南泉所撰,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一般名山名楼的长联,多是上联写风光,下联写掌故,观光怀古,就实论虚。这副长联偏偏倒过来写,上联写岳阳楼的人物故事,下联写这一带的山川形势。上下联都用问答式,由叙事到写景,由写景到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下联写风光,“潴”(音猪,水停聚的地方)者!流者!峙者!镇者!”与这四方的描写相应,构成“湖光涌聚,江水奔流,大山雄峙,古城威镇”的壮丽形象。上联写掌故,诗人,儒生,官吏,神仙,四位名家,不同身份。诗人杜甫写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五言律诗,所以说他“五言绝唱”。滕子京在巴陵郡当官,重修岳阳楼,所以说他“百废俱兴”。吕纯阳就是传说中的神仙吕洞宾,写过“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诗句,所以说他“三过必醉”。范希文即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里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这“忧”、“乐”二字发人深思,所以说他“两字关”。

《岳阳楼记》脍炙人口,这副长联不仅取用了它“百废俱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三句话,还很自然地承受了它的“忧”、“乐”二字的主题思想。上联的末句,出自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下联的末句,又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巧借而来,使人不能不细览胜景,浮想联翩。 全联抑扬顿挫,寓深沉于豪放,别具一格。

自勉联

清·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注释】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百二秦关:“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用“秦孝公据崤(xiáo)函(hán)之固”来说明秦国凭借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的天险立国。自此以后,“百二雄关”或“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元曲家马致远在《蟾宫曲·叹世》里有“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的词句,指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有天险可凭借的“百二山河”(秦国领地),兴起许多劳民伤财的战争祸事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越国本已亡国,但凭著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著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此处“三千越甲”为虚数,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国士兵)反灭了吴国。并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越国臣民的坚忍得到最终的成果。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抑郁侘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 意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简析】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蒲松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有了决心和毅力,还会不成功的吗?天不负这位有志者,蒲松龄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穷毕生精力著书,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仅在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斋志异》更是为古典文学树起一座丰碑.幸好腐朽的科举制度没让蒲松龄跨进官场仕途,否则,文学史上将殒灭一颗巨星.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下,如行云流水.

自撰联

清·林则徐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释义】 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林则徐的下联则以脚踏绝顶峰,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

【简析】 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佳话。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学童们对下联。没多久,有位学童首先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他就是林则徐。 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林则徐的下联则以脚踏绝顶峰,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上下联平仄、对仗都很工整、和谐,意境更佳。此联后来刻在马尾罗星公园内。

自勉联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释义】 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此联为清末政治家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为: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上下联最后一字——“大”与“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简析】 上联表示要有海一样的宽宏胸怀。“海纳”,比喻容受量大。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百川”,江淮湖泽的总称。“有容乃大”,语出《 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上联的意思说,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要广大,也要有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 宽则得众,“惟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宋·晁说之《晁氏容语》)。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 无所不容”。这种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宽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和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这种人己统一的情操,不仅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也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合理融洽的境地。

上联对于阐述何为大,大是无数小的组合成整体,能够容天下难容之事,乃心胸宽大;能不断积累和学习,乃知识的渊博;存在于宇宙万物的事物,一定在人的意识和活动中发生,能够包容 世间万象和试着了解不同领域,对于个人思想的成长有巨大的意义,人的伟大和渺小也在于此!

下联

下联则表明立身办事的坚定心志。下联以历经风吹雨打,雷劈电击而屹立高耸的陡峭岩壁为喻,表明要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正义,做一个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的大丈夫。

下联阐述坚韧不拔的志向源自何方,无欲则刚。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对于一个东西过度的热爱会导致个人的迷失,误入歧途。 王勃曾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言壮语, 诸葛亮也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警句,儒学讲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也有克制“ 贪嗔痴”,个人境界才能提升。对于突破名声、色欲、物质欲、控制欲,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坚持正确的方向。一些人在浮躁的大环境里,搞政治终成独裁者、做企业变黑心资本家、搞学术研究成为追求名利,慢慢人性变得扭曲,生命也毫无意义。政治家只有为民为国才能得以大成;企业家只有诚信为本、利益共享,才会受人尊敬长久兴旺;文化人只有严谨治学、不断探索,才能成为大师。

上下联的最后一字——“大”与“刚”,来源于《 孟子·公孙丑》第2章。享寿84岁的孟子在谈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时候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联语引用此典,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的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讽刺联

明·解缙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简析】 传说, 这对子下联确是解缙对的,上联却不是他出的。 当年解缙是神童,年纪不大,名声可是不小。某次遇到一位高官,老先生十分不服气,想你小小年纪名声这么大,到底能有多大的能为,于是故意刁难他,出了这个上联,表面上是描述芦苇的生长状态,实际上借双关来教训解缙,小小年纪不要太轻狂,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想那解缙可不是省油的灯,立马就对了下联,意思说别看你胡子一把的年纪,也没什么真本事,把老先生噎得咯喽咯喽得。 但是这副对子流传后世,它形象的描述和寓意深刻的双关使人百读不厌、唇齿留香。 贬斥的是金玉其中败絮其外、华而不实的人。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其中在批评主观主义时说:“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题武昌黄鹤楼

宋·苏轼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

【简析】 这个说法起源与中国的五行学说.五行认为东方属木,代表春天,南方属火,代表夏天,西方属金,代表秋天,北方属水,代表冬天,中央属土,代表夏秋之交.春风是暖的,夏风是热的,冬风是冷的,只有秋风是爽的,所以有“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的说法,秋天属西,当然就是爽气西来了.

苏轼贬官黄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这副对联与苏词赋相比,并不逊色。它使日日奔波劳碌于尘海中,局促于一室一地的人,顿时眼界无比开阔。登上黄鹤楼,看那滚滚滔滔、向东奔流不息的长江,迎着西天吹过来的长风,只觉神清气爽。平时进退得失荣辱,家国盛衰兴亡,天地间多少遗憾和悲愁,都随江天雾散云开,一扫而空,都被江中浪涛涤荡干净。只觉得自己已融人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天地时空之中,真是目空今古。如果说苏轼在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还有一点消极感伤,在此联中,则是清旷豪放,精神振奋。全联气势恢宏,意境深远。联中运用了文学手法,富有动感。本是西风东来,吹开云雾,人的遗憾随雾散云开而消失净尽,可是作者不如此直说,而是用了曲笔,让“云雾扫开”,将云雾人格化,云雾有情,为迁客逐臣扫去心中大憾。同时又将波涛人格化,波涛也通天心人意,为忠臣志士洗尽古今兴亡的悲愁。下联从“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句蜕化而出,使人神远。

无锡东林书院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简析】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周围情况、环境变动,更要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大事,不能死守龟缩自己安乐窝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

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让人不得不感叹于它的大气与魄力。东林书院(又名龟山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的地方。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特别到明神宗统治后期,宦官弄权,边患频仍,名饷加派,人民负担沉重,政治日益腐败。以东林书院讲学为联系纽带并逐步发展形成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东林学派,他们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脏枉法,呼吁朝廷要惠商恤民等。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要求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忌嫉和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

顾宪成撰写的这幅名联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2002年全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道南祠等建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如今您如入其境感叹!对联仍对我们现代人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题成都武侯祠联

清·赵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释义】 用兵能攻心,反叛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善用兵者并不好战;不审时度势,政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

【简析】 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这个策略高出前人许多。反观曹操对地方少数民族惟事武力镇压,屡服屡叛,始终不得安宁,相去很远。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至于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偏面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认为“铬金百镒,盗跖不掇”,和儒家不同。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十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因为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像法家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

挽郑成功

清·康熙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释义】 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

【简析】 郑成功死后,原葬台湾,1699年他的孙子郑克爽(加土字旁)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康熙准奏,并赐以挽联。

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比如《明史》列传一六三《张慎言传》中就有这样的话:“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均有实指,《辞海》郑成功条说的明白:“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永历十三年(1650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据此可知,两岛指金门和厦门。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无寸土”了。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上联主要说郑的事业,下联主要说郑的精神。换成白话便是: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抗志为一词,《辞源》有词条) 也就是说,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康熙也一直认为他是抗清复明的。至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康熙连提都没提。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是康熙,他平定了台澎,从郑成功孙子手里收复了台澎。若台澎一直在郑家手里,在康熙看来,那是不能叫统一的。

为什么康熙肯这样赞美郑成功呢,这也是有道理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天命,是道统。一个朝代亡了,另一个朝代起来,绝不说是“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总说这是上天的意志(天命),让我取而代之。从道统上说,没有中断。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还要称前朝为“胜朝”,并马上修前一朝的史书。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更是讲究这个。此其一。其二,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国,对那些忠勇孝悌之人,不管他是顺从自己的,还是反对自己的,总是尽量给以表彰。郑成功历尽艰辛,抗志不衰,正是忠勇的表现。较之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降将,康熙理当更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

岳武庙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简析】 清代松江人徐氏女的一副七字联刻在岳墓的墓阙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写岳飞坟前以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像。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500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配殿启忠祠,原祀岳飞父母,今改作岳飞抗金史迹陈列室。现在的岳飞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建筑风格设计的 ,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泰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白鐡无辜铸佞臣」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对联所用到“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青山”和“白铁”本是死物,根本就不会“有幸”,也不会“无辜”,但经联子这样一些,天地万物仿佛都有了人性!青山本忌坟头,因为这会坏“风水”,但联中却说“青山有幸埋忠骨”,这就好比连山神都为忠臣而感动,宁可坏自己风水,也要做忠臣邻居!下一句“白铁无辜铸佞臣”也是同出一理!可见世界也为忠臣而感慨!

题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释】 收二川:辅佐刘备收取东川(汉中)、西川(益州)。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排八阵:陆逊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诸葛亮为救刘备在入川路上布设八阵图。八阵这是战国时大

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智谋过人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八阵图》。 后人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之 。六出七擒:六出祈山,七擒猛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布七星灯阵向北斗续命,自三顾茅庐忠心扶汉(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是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是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 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即赤壁之战。

【简析】 以上这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从对联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才智与忠心。上下联浓缩了诸葛丞相一生的文治武功

题杜甫

近代·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贤;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简析】 郭沫若先生有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把杜甫其人其诗基本上概括了。因为他替人民说话、说真话,所以他的诗是一部史诗,它反映了世上疮痍,反映了民间疾苦,所以他成为诗中的圣哲,成为笔底波澜。但也有遗憾,这16个字的作者沫若先生到了以后,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他要迎合上意,于是就写了《李白与杜甫》,里面“尊李抑杜”,上有所好,下就捧焉。在那种情况下他忘记了曾经写过这16个字来赞美杜甫,《李白与杜甫》是他的败笔。因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几重茅”,于是他就去计算他屋上有几重茅,有好多草,该算一个地主了,甚至把杜甫诗中的“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用来计算,有万竿竹子应该是大中地主了,他给杜甫划阶级成分,忘记了他写的16个字。后来有人写过一副对联来反讽“世上疮痍,诗中粉饰,民间疾苦,笔底升平”,这个就完全不是杜甫精神。我们真正要学的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过去我们说鲁迅是民族的脊梁,巴金是民族的良心,那么杜甫是什么呢?他以他的忧患意识为民说话,为民而担忧,也应该算民族的良心。

题辛弃疾

近代·郭沫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注释】 美芹悲黍: “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于1165年写了10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辛稼轩自谦,说这《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成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

【简析】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红楼梦》中名联

清·曹雪芹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释义】 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说的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简析】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是至理名言。这句对联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她管理贾府上上下下的家政事务,里里外外的应酬,如没有精明的头脑,圆滑的手段,泼辣凌厉的个性,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以及对事情把握的尺度分寸的能力,是管理不了那一大家子事务的。

世事洞明“有"学问,人情练达“出"文章,“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十年苦读诗书,比起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只是九牛一毛。学校只是让我们学到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教育。可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探求着,不断地感受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老成、干练。在这个“关系”社会里,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

题于谦庙

明·王阳明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

【简析】 这是王阳明题杭州于忠肃公(于谦)祠联。于谦祠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风景秀丽的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他和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雄”。

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近代·孙中山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简析】 上联歌颂七十二烈士满腔热血报效祖国英勇捐躯;下联描写四万万同胞对他们的深切悼念。对仗工整,词真意切。碧血:指为正义事业流的血。这里象征着烈士的鲜血化成的血。黄花:指菊花。这里象征着革命精神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一般。七十二烈士为正义事业流血而牺牲的革命事迹激励着后人;全国人民对他们犹如不畏寒霜的秋菊般革命精神所悼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

对联赏析

出句1:放眼田田摇菡萏【风清扬】

对句1:随波曳曳载鸳鸯【风之雪】

赏析(一):莲叶盛密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 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南朝 齐 谢朓 《江上曲》:“莲叶尚田田, 淇水 不可渡。” 朱自清 《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曳曳:1.飘动貌。2.迟缓貌。 3.象声词放眼望去,池塘里荷叶连成一片,粉嫩娇艳的花苞随风摇曳,漂亮极了;荷叶随着水的波纹轻轻摇动,上面浮卧着几对鸳鸯,此情此景令多少痴男情女迷!两个叠词“田田”和“曳曳”的使用,让句子更形象更灵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初夏的荷塘风景图。联语清新优美,画面感很强,用词贴切自然,化典自然,没有生硬痕迹。

赏析(二)绝句

娉婷池上舞,仙姿醉众眸。

惬意鸳鸯侣,悠划碧翠舟。

赏析(三)《蝶恋花》

仲夏消闲游碧水,细浪微粼,千里新荷醉。菡萏摇姿千种媚,鸳鸯交颈情无比。

昨日同游萦梦里。笑语倾心,迷恋池中美。独立塘前思佳丽,清芳依旧人何地?

出句2:噗通但见轻荷动【风清扬】

对句2:霹雳俄将炎暑消【风之雪】

赏析(一)只听噗通一声,只看见荷叶轻轻摇动,是什么发出的声响呢?多半是青蛙吧?引人想象;又听一声霹雳 ,要下大雨了,大雨过后,炎热的暑气也会消去一些,变得凉快点了。上下联描写夏季荷塘的一个片段。上下联抓住夏季的主要物象,青蛙,荷花,炎暑进行描写,利用象声词“噗通”“霹雳”令句子活泼灵动许多。

赏析(二)绝句荷叶田田舞,青蛙惬意歌。浓云笼碧水,暑气暂将过。

赏析(三)《十六字令》

炎,

菡萏摇风鼓乐添。

乌云笼,

雨后暑消前。

出句3:一朵清香南海座【风之雪】

对句3:千竿秀影普陀林【风清扬】

赏析:(一)

据传观世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普陀林,普陀山紫竹林,普陀山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因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称紫竹石,后人在此栽有紫竹而得名。关于紫竹林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上下联都是与观世音菩萨有关。

赏析(二)绝句

慈悲智慧菩提悟,宝座莲花南海居。

紫竹林中修自在,弘扬佛法解嗔痴。

赏析(三)《定风波》

南海清波渡苦舟,观音大士众人修。

有难急呼吾佛救,慈佑,闻声即至脱尘囚。

坎坷人间多困扰。心恼,鬓毛早白梦生愁。常拜庙前寻名就,传授,机缘可待莫强求。

最新对联赏析大全相关文章:

对联大全2020最新篇

最新对联集锦大全

对联大全最新对联合集

2020年春节对联100副春联欣赏(上下联)

2020最新新年对联

2020年春节对联100副欣赏

对联大全精选对联合集

对联大全经典对联集锦

对联大全创意对联汇总

八字对联大全最新合集篇

58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