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词语大全 > 典故 >

常见六字词语典故

时间: 国远21269 分享

  六字词语是古代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么关于六字词语典故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六字词语典故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寸不烂之舌

  【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出处】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用法】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相近词】三寸之舌

  【成语例句】

  ◎ 最后也是凭籍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龙颜大悦,不但保护了自己,也开脱了公主、驸马和太医胡植的死罪。

  ◎ 对!你是血口喷人,凭着两行伶俐之齿,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招谣撞骗,一贯武断专横,而且六言不通,真是岂有此理,八面玲珑,狡猾多变,你是地道的酒囊饭袋,一个不折不扣神气十足的糊-涂-虫。

  ◎ 试想,如果徐福只凭一个红湖呆士的三寸不烂之舌,能骗得了这么个人物?秦始皇对他却深信不疑。

  杀鸡焉用牛刀

  【成语故事】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

  【典故】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用法】作谓语、分句;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

  【反义词】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成语造句】

  ◎ 因此这部书的"哲学篇",恩格斯在批判中作为依据所运用和引用的只是属于"一般唯物论"的观点,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观点,以此来揭穿杜林混淆唯物论唯心论界限的无知已经足够了,正像中国俗话所说,"杀鸡焉用牛刀",对杜林根本无须动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性观点,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故事】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出处】闻之不若见之。  《荀子·儒效》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汉书·赵充国传》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

  【相近词】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其它使用】

  ◎ 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 另外,我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 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有眼不识泰山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东京禁军拳棒教头王进的父亲王升曾经棒打小流氓高俅。10年后高俅官至殿帅府太尉,直接管辖王进。高俅为报一棒之仇把王进抓来打一顿。王进连夜携全家逃到史家庄,史进有眼不识泰山,还是史父识英雄,让史进拜王进为师。

  【典故】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

  【释义】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自谦的客套话

  【近义词】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成语例句】

  ◎ 他有眼不识泰山,真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

  ◎ 天老爷有眼不识泰山,故意跟蔡姆成他们作对,放岩泥后久不下雨,社员们就用抽水机抽岩洞的水出来救,可也没有见效,玉米苗一天天枯黄卷叶起来。

  三月不知肉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生活或比喻句等

  【其它使用】

  ◎ 孔丘听了一种音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是较早说明艺术感染力足以使人陶醉的例子。"

2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