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词语大全 > 词语意思 >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_价值特点_艺术评价_历史意义

时间: 莉莎1157 分享

  伤痕文学的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的价值特点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的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中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

  其次,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文学只能'歌颂现实'的情况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而到了“”结束,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小人物形象,如《啊!》中的知识分子吴仲义、《月兰》中的农村妇女月兰。 然而,做为刚刚摆脱的“”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

  伤痕文学的艺术评价

  首先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其次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第三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例如,在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1979,2)中,作者力图展现在“”"血统论"的错误导向下所造成的悲剧:因父母被打倒,主人公严凉与穆兰受尽了折磨,他们在小河边相识并相爱结合了,幸福似乎降临在他们头上,然而他们却发现两人竟然是姐弟关系--历史把他们分开,历史又这样无情地捉弄了他们!小说的悲剧色彩在这时达到了高潮,但在读者为这种"乱伦"惨剧叹息的同时却不能不感到其中过分的偶然性因素,这种刻意添加的悲惨无疑使作品显得虚假,同时也无法产生使人震撼的力度。

  最后

  需要指出的是"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式和思想环境尚未明朗,文艺界仍然存在着"写暴露"、"写悲剧"的禁忌;同时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猜你感兴趣:

1.关于周公庙的散文:拜谒周公庙

2.《芳华》影评:我们的青春,我们芳华的岁月

3.余华为什么曾经讨厌鲁迅

4.名家青春励志散文

5.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

6.1978年重大历史事件有哪

389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