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学读书笔记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会计准则专题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
财务会计学读书笔记
一、《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
葛家澍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对财务会计的定位的一些探讨,作者的观点是倾向于财务会计主要披露历史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是可靠性,会计信息要在完全遵守GAAP 原则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并且进过严格的审计。文章主要是想明确财务会计报表的定位,反对对于财务会计报表给予过高的期望--即既要披露历史信息又要带有预测将来财务信息的功能。当然,强调披露历史信息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但并不等于说在财务会计信息中, 不对未来作某些估计和判断, 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存货和有价证券, 就允许在期末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进行报告; 对于存在着信用风险的应收账款, 就允许计提必要的坏帐准备; 对于长期资产, 在使用中, 也应当计提折旧并分期摊销, 以及对收入的确认时点及其与费用的配比, 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经验, 进行合理的估计与判断等等。文章还提出了自己对于企业报告的一个框架,见下图:
最后文章提出两种研究方向即第一, 今后的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历史的报告和企业未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的一门创新学科? 或第二, 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 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 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
二、《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
在《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这篇论文中,郭道扬先生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状,讨论了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他对全球会计制度趋同的一种看法--会计制度的趋同还不宜过早。
文章一开头肯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前以“改进和协调”为工作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制订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一定的历史贡献。之后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协调改为趋同提出了自己的疑义。首先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路径和表现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的“会计侵害”,正在成为全球化中的普遍现象。其次他指出了与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1)利益相关者理论。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相关者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来的研究范围,并且扩展到全世界,具体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纠纷,会计制度全球化首先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2)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理论,会计学界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客观上促使政府与公司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益博弈与冲突的明朗化。如果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与颁行中,不能正确处理作为一种处于基础层面的法律制度所应具有的法定性、原则性、权威性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轻则会挫伤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则会发生侵害公司利益相关者中某一方面甚或多个方面的经济权益问题,最终将产生极其不良的经济甚或政治后果。(3)统一会计制度理论。统一会计制度对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治理作用,都是基础性的,作者分析了美国不是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危害,以及在此项工作中美国做的努力。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要坚持以全球性统一会计制度协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全球性会计制度改革置于各主权国家对全球化的适应性变革基础之上。通过以上这三点,作者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全球会计制度的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全球性会计制度的变革问题,首先是全球会计制度的变革缺乏根本性的前提,作者认为在全球性会计制度建立以前,会计制度上一层的法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趋同。其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主要批判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说基础上的,而这个假说尚不能被真正认可。最后则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本身的质疑,包括.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组织地位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制性“趋同”方针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革立场与规制倾向性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起点的质疑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滥用公允价值的质疑。
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的几点建议,主要内容是。(1)坚持以协调为主导,严格掌握改革的公平、公正性。这是实现变革的立足点。(2)辩证处理协调与趋同的关系,通过反复协调方可确定可趋同的基础,确认有步骤地达到渐近式趋同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并注意把握这类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继续协调问题。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3)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会计规范协调、趋同、一致三个改革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积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在这篇文章中,学者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其中以美国FASB 提供的概念更广泛地被人接受。二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法
律和实务的指导作用以及概念框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文章还说明了在中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大势所趋。对比中国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国外的财务会计概念的框架,我发现中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涉及了一部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并不全面,基本准则更多地还是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处理的原则。因此,我们也更加期待不远的将来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台,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
四、《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
读完葛家澍先生的这篇文章,一种对明星的崇拜和敬畏感油然而生。文章的开头指出了实证学派对于会计理论的界定,即“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观点的否定态度。实证会计学派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去验证社会科学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性也决定了这种结论是狭隘的。文章先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认识的观点来说明会计理论与一般理论研究的共性——从事物的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概念,再从概念去发现事物内在的作用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文章认为会计理是研究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第二部分回忆了西方的一些学者关于会计理论的一些定义,指出了这些定义的贡献以及不足,其中比较让人注意的是亨德里克森关于会计理论的定义(1)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实务;(2)提供评估当前会计事务的概念框架;(3)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发展。”综合几位会计大师的观点,葛先生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预测、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
葛家澍先生最后做了一个总结: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会计理论是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研究工作中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会计理论也是在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当然不少人或许会对这种假设的合理性作出一定的批判,这种批判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循环往复,是对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理论是有层次的。从抽象的会计原则到具体的会计程序、方法的研究,只要讲出道理,预测前景并指导怎样做将更好,会计中的大小道理都属于理论。所以,假设、目标的研究是理论,具体的会计程序,如权责发生制,具体的方法如存货中的先进先出法等等研究也是理论。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道理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和预测现象,并指导人们去运用它们更好地处理会计事务,产生相关、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地利用它们为经济决策服务。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一定层次范围内的理论是否能在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更好地适用于那时的经济环境。
五、《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
唐国平的《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一文中,介绍了FASB ,IASC ,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中的要素界定进行了一个比较。认为在主要的会计要素界定上,除了名称有一点区别之外实质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关于利润的计量,我国是借鉴FASB 强调了流转收入过程理论,强调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而IASC 则是强调了净流入利润。当然最后行全面收益的角度看,利润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科目表示的意义有一些不同。
在此基础上唐国平讨论了将会计要进行分类,分成基本会计要素、次要素和之要素。在此基础上对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 ,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 ;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 ,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六、《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
李桂荣在《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一文中,介绍了事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比较了事项法和现行的价值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事项法和价值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对于事项法未来
发展的一种期望。主要内容如下:事项法也叫“使用者需要法”,是指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事项法与价值法相比的突出特点是(1)它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提供会计信息(2)它考虑了多重计量属性,使得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3)事项法关注的是交易事项对投资者判断的影响,它主要披露的是事项而不是特别重视数据。事项法提出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没有那么快,因此不具有操作性,如今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各种管理软件的开发。我们已经具备一定条件来实施事项法。比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的
存货成本与市价熟低,公允价值的计量引入的就是事项法的概念。会计报表附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事项法的一种应用。是否今后采用事项法值得商榷,但是借鉴吸收事项法的优点并将其应用到价值法中已是大势所趋。
七、《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和选择》
刘海丹《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和选择》 中论述了经济收益观与会计收益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2)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会计收益的改进的方向就是将历史成本和现实价值能够合理的
区分,即在会计实现利润中要鉴别哪些是物价变动导致的利润,哪些才是企业获得资本保全后的经济补偿。
八、《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
结合田老师的课程和郭道扬《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我们对会计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一个直观理性的认识,会计不仅仅是重复的实务操作,它的理论发展更是众多学者,会计大师,和实务工作者实践和思考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会计从单纯的复式簿记发展到一门学科,会计学不断地在丰富和发展着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毫无疑问,14世纪数学家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在会计学的发展历史中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范围内从此产生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会计理论,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近现代,之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诞生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与会计相关或者说是从会计学发展演变而来的理论。20世纪头30年,会计实现了从簿记论向会计学的发展转变,企业也开始重视会计的作用,会计也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历史转变中法约尔和泰勒功不可没,前者认识到财务会计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是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会计从微观走向宏观,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极大提高了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造就了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的趋同。会计也在这个世纪有了有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会计准则的建设也具有关键性作用,把会计规范形成与会计理论建设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会计准则不仅具有技术规范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及法定性。这也被认为是20世纪会计最重大的变革。
中国的会计在封建社会曾今一度领先世界,明朝中后期开始衰弱,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原因,在会计辉煌发展的20世纪似乎没有中国的声音。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的会计研究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相信在21世纪,中国的会计理论也会影响整个世界。
九、《如何评价美国FASB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先生的这篇论文向我们简略地介绍了FASB 财务会计框架的优点创新之处以及一些瑕疵。给我映像最深的是FASB 关于全面收益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的层次框架。至于葛家澍先生提出的财务会计框架的缺点有一些是表述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出于严谨学术的需要,我们相信未来FASB 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十、《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葛家澍先生在2002年发表的这篇文章是结合信息技术革命和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的对于会计假设在我国的完善和进一步思考。提出的基本假设为七点主要是:( 1)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2) 会计主体( 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 (3)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企业持续经营与分部终止经营同时存在)( 4) 会计分期( 5) 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量制( 6) 公允价值与成本( 7)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于第一点国家宏观调控我认为主要是在讨论会计制度的阶级属性,即不同社会形态下会计制度为什么阶级服务,这个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对于第二点会计主体中的虚拟主体,这个可以是将来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去把握虚拟实体的经济活动,并加以准确地计量与报告是将来的一个挑战。在会计分期上,作者强调了一点,财务报告始终是一个暂时的概念,我们要清楚财务报告反应的是企业某一时点或者时间段的财务信息,不能代表企业的全貌。
篇一:企业会计准则读书笔记
一、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
1.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整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2.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四、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2.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上述文件。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其反映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1年内完成。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七、1.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a.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b.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
c.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d.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
a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b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1.上述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2.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确认和计量?
企业引入新股东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以改制时确定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核算并入控股股东的合并财务报表。改制企业的控股股东在确认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为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费用之和。
篇二:会计准则读书笔记
现代会计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
(1)利润必须实现;
(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
(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
(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
(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SeriesReleases,ASR),并在ASR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or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
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财务会计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