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
2020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
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小偏整理了2020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一
一: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 实施精准扶贫有何重要意义
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体现了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
二:精准扶贫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重大意义
对大家齐力建设我们的社会有重要意义,团结互助,齐力打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跨时代意义,响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精准让大家力往一处使,共同打造全国人民或社会主义的明天
三:关于“什么是精准扶贫,这对于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有何重大意义”的论文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四:精准扶贫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1)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应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五:精准扶贫有什么好处
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自6月18日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讲话发表一个月多来,已有16个省份的省委书记陆续对扶贫工作表态,强调要深刻认识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落实“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谋划好“十三五”扶贫攻坚工作。“精准扶贫”成为各省份书记的表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述之一,据统计,“精准”一词在16名书记的讲话中共出现107次。
刘永富认为,“精准扶贫”的含义在逐步深化、扩展。总书记2012年底到河北阜平老区考察时,关于扶贫工作,他讲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到了2013年10月,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在贵州又讲了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越往后(扶贫工作)内涵越丰富,操作性越强。理解“精准扶贫”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六:运用公平的相关知识分析精准扶贫有何重要意义
扶贫开发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是一个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大规模实施的。今天,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繁重。2008年国家提高扶贫标准以后,农村扶贫对象规模为4007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数。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地区、岩溶地区、秦巴山区和陆路边境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欠缺,地方病严重困扰,贫困人口比例高,扶贫工作难度大。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事业意义重大。曾经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一直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把消除贫困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只有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彻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七:我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有什么重要意义
扶贫最简单的就是为了稳定社会
八:精准扶贫对实现十三五计划有何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近日发布,《纲要》中提出,要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纲要》中提出,要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约5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行社保政策兜底,实现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土地托管、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
要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全面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加强定期核查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建立扶贫工作绩效社会监督机制,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
《纲要》中提出,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要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解决贫困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15.2万公里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加大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力度。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切实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
《纲要》中提出,要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要强化政策保障。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优先保证扶贫开发用地需要,专项安排贫困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大贫困地区土地整治支持力度,允许贫困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使贫困地区更多分享开发收益。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和本土人才培养计划。
要健全广泛参与机制。健全东西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创新参与模式,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公益信托基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
九:扶贫于当今中国的意义
中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扶贫脱贫是关键,而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根本。扶贫重大意义:
(1)搞好扶贫开发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扶贫开发,就是扶持和帮助经济上贫困的地区和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改变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搞好扶贫开发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扶贫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大政策。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首先依赖社会稳定的条件,同时又为当前与长远的社会稳定创造新的条件。
(3)扶贫开发能有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尽快走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已成为广大贫困地区的主旋律。
2020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二
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守和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是在消除痛点上亮真招。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两个问题成为扶贫的“痛点”。一个是以当时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减不动了;另一个是戴贫困县帽子的越扶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着力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上下功夫。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二是在攻克难点上用准招。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党中央坚持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导各地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用准招数。主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坚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如今,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三是在打通堵点上使实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越往后挑战越艰巨,越到后越是硬骨头。造成地区贫困的因素很多,但根子在教育。不打通这一“堵点”,就切不断贫困代际的传递,穷根子就不能彻底拔除,而且容易返贫。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党和国家坚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措施,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制度体系;深入实施教育扶贫重大工程项目;着力推动精准到人的学生资助体系?;推动落实教育扶贫倾斜政策?;积极探索定点扶贫路径等。
四是在熔化焦点上出硬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绝不容许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但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已成为高度关注的“焦点”。脱贫攻坚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打一整套组合拳:合理确定脱贫目标;改进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检察监督;开展专项巡视;实施挂牌督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推动减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等等。
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诠释和宣介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最有力的诠释和最有效的宣介。
一是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决拔除的“钉子”和攻克的“堡垒”。习近平总书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分牵挂,2015年以来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步步深入,扎实推进,成绩斐然。目前,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二是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当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新挑战,鏖战300天,啃下硬骨头,确保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一个也不少,同样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三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要求党的领导干部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快步前进。
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对中国减贫模式的守正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亿万人民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让3亿多农民获得土地,显示了根除长期以来致贫的制度优势。但由于生产低效,广大农村群众生活仍然艰难。改革开放后,中国脱贫攻坚逐年换挡提速,成功走出一条“以守正制度优势为标志、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创新扶贫模式为手段、以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一是壮大的经济实力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发展是硬道理,做大蛋糕是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1980年,中国政府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财政扶贫开发正式起步,至1984年累计支出29.8亿元。1985~1993年,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开发式扶贫迈上制度化轨道,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资金201.27亿元,年均增长16.91%。1994~2000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31.81亿元,年均增长9.81%。2001~2010年,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440.43亿元,年均增长9.4%。2011~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98亿元,年均增长14.5%。2015~2018年,进入脱贫攻坚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44亿元。自1980年至2018年,中国政府共为扶贫投入财政资金7145.31亿元。
二是独特的体制优势为脱贫攻坚打开了广阔前景。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成为脱贫攻坚的独特优势。基本做法是:在完善省际结对关系基础上,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和县以下结对帮扶探索,动员东部地区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既注重增加就业、拓宽合作领域,又加强对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的培训,通过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深刻转变。实践证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三是完备的组织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可靠保证。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政治优势。完备的党组织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可靠保证。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制。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区市的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落实政治责任。突出县级指挥部建设,强化县委在脱贫攻坚中摆布好、协调好方方面面工作的领导能力,练就造福一方的本领和才干。着力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真正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选派到贫困村工作,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加强一线扶贫工作力量,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对革命老区人民的崇敬和回馈
没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没有“站起来”的扬眉吐气,就没有“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荣与自豪。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保护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牺牲的老区人民。
一是老区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贫困地区调研考察,从河北阜平到湖南花垣,从甘肃东乡到贵州遵义,从江西井冈山到安徽金寨,从宁夏固原到山西吕梁……几乎走遍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脚步从未停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要解决老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帮助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是全面小康不能落下老区人民。革命老区由于交通闭塞、资源禀赋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地质灾害突出频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农户家庭经济基础差、受教育程度低等等诸多原因,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情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革命老区的贫困问题,始终牵动着每一代党的领袖的心,成为党中央谋划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压在各级党和政府肩头的千钧重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脱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既定的目标。时间不等人,必须与时间赛跑。今天,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要确保贫困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是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贫困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拦路虎”,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直面贫困问题,勇于对贫困宣战,迎难而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是要在重塑和弘扬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老区精神中,助力老区人民实现幸福梦。只要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把责任扛在肩上,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担当和贡献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身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在奋力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没有忘记其他贫困的国家和人民,主动承担国际减贫责任,履行国际减贫承诺,参与和推动全球减贫合作,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约2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人类减贫事业的重要成员。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扶贫减贫工作,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减贫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获得世界高度赞许。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8年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所言:中国的发展已经让数亿人口远离贫困,而且中国正致力于在2020年彻底消除国内的极端贫困。所以这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最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中国面向非洲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中国对减贫事业的另一大贡献。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这已被历史的实践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的现实所证明。贫困是动荡的根源。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共同发展,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在奋力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主动担当作为。通过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推动建立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减贫合作与共同发展。其中,中国不仅在消除饥饿与贫困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极大帮助。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中国主动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只要各国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2020扶贫的重要性和意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