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心得感悟最新精选【5篇】
2020《时代楷模》“7.1”特别节目。“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以燕子垒窝的恒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将扶贫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传下去,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和“敢拼会赢”的精神,与宁夏人民一道汇聚起众志成城战贫困的磅礴力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0《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
山与海相遇,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这一命题带来新的答案。
24年来,在宁夏西海固这个曾被视为“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贫困地区,11批183名福建挂职干部大力弘扬“接力攀登”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2000余名来自福建的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以“敢于牺牲”的精神,凝心聚力发光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搅热脱贫源头活水……虽然年龄不同、职业各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他们以如海般的豪迈、如山般的坚韧,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久久为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
尽我所能,如海般豪迈
1996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自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闽宁两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批批带着海风和温暖的福建援宁人,从闽江水畔来到六盘山下。
福建闽宁办原常务副主任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到宁夏,“移民吊庄”、招商引资、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多个项目里,都有她的心血。如今,她手机里存储的号码,宁夏的最多。
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民兄弟忘不了一位林教授。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1997年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与贫困群众同吃住,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如今,富了武夷山农民的菌菇也在六盘山旺盛生长,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闽宁草”“幸福草”。
有位名叫李丹的年轻姑娘,曾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划过西海固,印在了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不少学子的心里。2006年秋天,身为独生女的李丹瞒着父母,离开刚工作两年的福州市第十八中学,赴隆德县第二中学支教。翻山越岭走访贫困学生,自掏腰包为学生添置生活用品的她,在支教期满回到福建后,被确诊为白血病。在生命的尽头,仍惦记着自己资助的两个贫困学生的她告诉家人,如果没办法治了,就不要浪费钱了,用来帮助别人吧。
没有豪言壮语,不需惊天壮举,裹着海风而来的温暖,无私而豪迈。
接续奋斗,如山般坚韧
奋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
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把“家”搬到了西海固:2016年他来宁挂职,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夏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年仅11岁的儿子。如今,李仲福推动建设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市多地开花,将宁夏特色农产品销得更远;陈莹牵线在固原市第五中学设立的“船政班”,让更多贫困学生得到“海风”滋润。
牵头实施自来水提升工程,让4.5万群众喝上健康水;数十次奔波于北京、福建,促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与隆德县医院结对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从县域经济百强县福建闽侯县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宁夏隆德挂职的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樊学双,2018年工作期满后,毅然选择接着再干两年。
如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已从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
一支庞大的闽商队伍不仅在宁夏闯出一片天,还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路。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元北上银川的黄添进,如今已是宁夏著名企业家,他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一家现代化食品加工厂,带动不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曾仲明投资3800万元种植食用菌,让贫困户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潘文贤在隆德专门定制了工艺简单的人造花生产线,为上百名残疾人提供岗位……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万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
山海携手,见证新蝶变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4年来,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的奋力推动下,闽宁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101对乡镇、110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形成“携手奔小康”的强大动力;积极争取结对帮扶项目,建设160个闽宁示范村,新(扩)建学校236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帮助宁夏培训教师近万名……一个个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变,是一座座村庄的美丽蝶变。
初心不渝,奋斗依旧。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4年的接续奋斗下,“闽宁”二字,在宁夏大地镌刻下一个个印记,两省区同心战贫的成果已俯拾即是。
山与海的“化学反应”还在继续。悠悠闽江,必将见证新时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新篇章;巍巍六盘,必将见证西海固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时刻。
2020《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2
近日,一张张“24年,感谢有你”的海报深情讲述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故事,“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传遍宁夏山川。
24年,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是什么让深情绵延不断?循着一张张长图,倾听一个个故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在眼前慢慢展现,答案更加清晰。
他们是群体,带着同样的目标和使命,与宁夏人民同甘共苦,倾洒汗水、奉献心血的经历,相似得如同一个人。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共同的使命、凝聚的心血,集结成力,强大而深厚。
他们是个体,是一张张鲜活可见的面孔,是一个个在不同的岗位上留下的可敬可忆的事迹。林占熺,“菌草之父”,将福建的菌草种在了宁夏大地上;李丹,福建省第八批赴宁夏支教教师,罹患白血病去世,她帮扶过的女孩如今成了她的家人;赵志伟,福建省第四批援宁扶贫工作队领队,2年落实帮扶资金3587万元,通过劳务输入向福建输送3万人……一个个可触可及、可念可想的名字,传递出的感染力,可感而持久。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时代楷模,是抬头仰望又触手可及的标杆。24年翻天覆地,我们听过他们铿锵有力的声音,见过他们努力工作的样子,更感受着他们充满真情的心跳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也许一句“感谢有你”过于朴素,可又有什么词语比这更能贴切地表达深情厚意?如今,感人的故事一直在传诵,动人的奇迹仍然在延续。记住他们的样子,学习他们的精神,一鼓作气缚住贫困苍龙,翻越贫困路上六盘山,这才是致敬和感谢的最好方式。
2020《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__代表团审议时,认真听取了代表李希关于__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汇报,特别提到,“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这既是对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要求和指示,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某些地方存在的“早脱贫”、“数字脱贫”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的根本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政绩观存在偏差,群众观念淡化,仅为取悦上级领导,而忽视贫苦百姓的利益;另一方面作风漂浮,形式主义作怪,忙于完成指标、完成任务,急于求成,方法不科学,随意捏造数据,造成一层骗一层,识别不精准、脱贫不精准的情况发生。
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作,农民群众才是主体,忽视主体感受的“数字脱贫”、“纸上脱贫”显然已违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违背了国家政府脱贫攻坚的初衷。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摘帽,需要我们重视问题、直面问题、整改提高,改变工作作风,强化群众意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紧迫感,也要谨记“不脱离实际随意提前”的责任感,严格按照脱贫程序和规定的动作,不脱离实际蛮干、不走马观花、不空喊口号,而是要结合实际,切实抓好“精准”二字,做到“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认真贯彻“扎扎实实”的要求,确保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2020《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4
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有一年半了,这短时间里,参加扶贫攻坚工作,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农民真的很不容易,他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缺少资金,缺少技术。很多时候种植农作物,或者养殖家畜都只是凭借经验,当遇到连绵的雨季和一些病虫灾害的时候便束手无策,有的时候看着村民们,满怀希望的种下了烤烟,可是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的时候,又让这一切大打折扣,或者直接让这些打水漂了,心里真的很难受,有时候也挺讨厌,为啥自己懂得不在多一点,能力不再强一点,不能为村民们做得更多一点,在这的时间越长,越希望能够风调雨顺,让农民们生活的容易一些,让收成再好一些,让农民手里的钱再多一些。
虽然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但是我们都不会退缩和惧怕,我们会迎难而上,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真正让扶贫成为造血式扶贫,在脱贫的同同时,帮助农民脱愚。
2020《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5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让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是共产党人的职责,是我们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有责任的担当精神,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脱贫。要认真贯彻省、市、县相关政策,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政策,加大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推动作用。
要强化党建保障。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出台党建扶贫措施,应该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扶贫干部,特别要做到从严从实履职、从严从实监督、从严从实考评,加强第一书记工作,落实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要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我市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特困户扶持比较难、农村整体发展较慢等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加以解决问题。
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促进特困户脱贫。针对无劳动技能的特困户,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帮扶,应该整合农村闲置空房,保障让特困户住上廉租房,实施十大救助制度政策保障对特困户的救助救济。同时要以“两轮驱动”促进农村同步发展。针对我市偏远地区农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同村同院落与建卡贫困户差距不大的临界贫困户,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区域攻坚”两轮驱动战略,既能大力解决水、电、路以及增收产业等区域共性问题,又可以切实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农户个性问题,能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