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精选5篇2020
思政“全”课堂开始了,联盟内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挖掘思政元素,推出11门思政“全”课堂课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与灵魂,是贯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条主线。坚持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公平正义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认真行使好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力,是人民法院做好工作的根本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和服务人民的内在统一,彰显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司法是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律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人民法院作为行使审判权的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牢记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并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必须自觉增强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结合法院具体的审判执行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履行好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推动平安中国建设,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刑事犯罪,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和人民安居乐业。要在审判工作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法妥善审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民商事案件,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动国家各项发展战略实施。要通过加强行政案件审判,支持、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纠正不当行政行为,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审理案件过程中要克服机械办案、就案办案,确保化解矛盾、案结事了,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必须依法公正办理好每一个案件。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基本需求,就是法院在办理每一个具体案件时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在审理和执行案件时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公正作出裁判,让守法者得到法律的保护,让违法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每一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都能让人民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加强审判权运行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完善审判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健全案件质量评查制度,规范审判权力行使,统一裁判标准,及时发现和纠正案件在程序和实体处理上的错误。加强对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审判工作环节的动态流程管理,杜绝案件久拖不决、久拖不执的现象。进一步完善法官绩效考评机制,严格落实错案追究制度,促使每一个法官重视案件质量,依法公正地办理好每一个案件,切实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从而获取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必须主动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人民法院每天都处理大量的诉讼案件,要充分发挥化解矛盾、定分止争的裁判职能,以法律手段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必须注重以案说法,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发挥审判的教育引导功能,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为推进社会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审理,及时矫治修复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监督其依法履职,促进社会治理工作法治化。在审判判案件过程中发现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在公共决策、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帮助其堵塞管理漏洞,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要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加大案件调解力度,强化诉调对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与地方党委、政府、司法部门、人民调解组织、行业组织、企业等形成合力,整合社会资源,做好诉前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必须切实转变和改进司法作风。审判工作要取信于民、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须从转变和改进司法作风入手。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工作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法院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要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为民司法的意识,增强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克服“庸、懒、散”的作风和司法不公、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司法行为不规范、不文明的行为,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在每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创新和落实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各项措施,完善立案窗口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工作制度,改进服务态度,创新工作措施,切实解决“门难进、事难办、人难办、案难立”的问题。要建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简化诉讼程序,缩短案件周期,减轻群众诉累。要大力加强司法公开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科技手段,推动立、审、执过程全方位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消除“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空间。要高度重视审理好涉民生案件,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弱势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改进司法作风,不断加强司法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法官的群众感情和为民服务理念,用真心、真情、真意获取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必须全面提高法官综合能力素质。法官是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力的主体,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官队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法官的形象,就代表了司法的形象,人民群众对法官的认可,就是是对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的认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法官队伍的素质能力建设。要强化提升法官的政治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定党和人民的利益至上的政治立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意识。要加大法官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司法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官为民司法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加强司法职业能力培训,着力提高法官公正裁判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围绕正确行使权力这个核心问题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筑牢思想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确保法官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法官的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司法水平的重要标尺,只有建设起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自觉、有理想、有信仰,并具有精湛专业能力的法官队伍,才能确保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工作目标。
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2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立于我国由大向强新的历史方位,高瞻远瞩面向未来,体现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贯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点亮了强国复兴的“思想灯塔”,成为新时代具有开创意义的开篇巨作,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最具创新特色、最具时代价值、最具指导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学习体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展开,体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了新的时代。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两个最核心的概念。而习近平对这两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强调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此外习近平还有自己的原创性贡献,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又提了两个有关“中国”的概念,一个是“中国话语”,一个是“中国方案”,我觉得这样更有整体性,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大智慧、大思考、大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多方面为党的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等作出了深刻回答;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丰富、博大精深,成为这一思想的重要支柱。一是新时代观。新时代观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二是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追求中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中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共同人类发展难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三是新党建论。主要体现在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致力于长期执政,进而开创根本区别于西方的政党政治的发展道路。都是新党建论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四是新全球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重大问题的回答。
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3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也是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就要针对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工作理念,在推动自身协调均衡充分发展的同时,真正发挥高校在引领社会思潮、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积极重要作用。
一是要使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思考问题,着手从宣传思想理念、手段、基层等方面抓创新。在全局、长远、大趋势方面,一是要把握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大趋势。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封闭状态下做宣传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惯性思维,把各种思想文化碰撞视为一种新态势,做好在意识形态领域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是把握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全媒体、融媒体、大数据等工具,不断增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在工作理念、手段、基层创新方面,要宣传理念创新,摆脱空洞说教、话语体系落后、模式方法套路化等不足,改进形势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等形式,讲好广东校园故事,传递中国校园好声音,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广大师生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要宣传手段创新,要转变路径依赖,善于应用全媒体渠道,提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要快速适应新变化,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宣传工作基层创新,就是要防止用说教的方式做宣传,用高傲的姿态搞宣讲,用硬性的手段化传递思想,要接地气,发挥基层、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相信人民群众在传递校园声音中的正向力量,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二是要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协调发展,构建“大宣传格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作体系包括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管理、推广,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等领域,绝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宣传工作等于新闻宣传”这种狭义理解。在思想引领方面,要持续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实现全省教育系统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高校和干部师生“两个全覆盖”;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进学生社区“五进”,使师生们对新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发挥高校“科学研究”职能,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推广,推出理论成果;要注重发挥实践活动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师生在实践中寻找党的思想理论富有生机活力的明证;要加强热点难点问题舆论引导,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阐释好,把党和国家发展新的实践成果展示好,争取高校师生的认同,引发高校师生的共鸣;要全过程育人,除了坚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还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在高校教学的全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的“四个自信”。在阵地的管理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压实责任,不留死角。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还应承担起服务社会与文化培育的职能,高校的专家要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等开展理论宣讲,普及科学正确理论;师生要利用假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把高校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基层群众中去。
三是要采用绿色的发展手段,加快促进媒介融合,抢占校园舆论阵地制高点,打造高校宣传思想新格局。当下,传统媒体加速衰落,媒介融合的新传播体系正在加速形成,高校的舆论阵地格局也相应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舆论聚焦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热点也在网上,在人人低头阅读的手机上;网络媒体类型也发生了极大拓展,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APP等等新媒体不断出现并迅速兴起,校园舆论阵地进一步转移、分化。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快做大做强官方新媒体,进一步扩大官媒在高校新型舆论阵地的份额和影响力,抢占新型舆论阵地制高点。我省高校官方新媒体建设起步较早,覆盖率高,品类齐全,多所高校官微持续进入全国教育政务微信排行榜单;我省高校还在2016年5月率先发起成立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联盟定期发布高校新媒体排行榜,使广东成为唯一拥有省级高校新媒体榜单的省份。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高校官方新媒体健康发展,规范管理校园自媒体,整合全省高校新媒体资源,在引领校园文化、构建新型话语体系等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
四是要构建开放的工作格局,更加注重国际传播,讲好广东校园故事,传播有中国特色具岭南文化特征的大学文化。做大做强广东高等教育,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国际化是重要的驱动力和增长点。在广东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尤其是我们面向国际输出广东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急需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在国际宣传推广方面,要善于通过讲好广东高校故事,宣传我省高校校园文化,对外提升吸引力,对内提升凝聚力,打造广东高等教育品牌形象。讲好广东高校故事与讲好中国故事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国家层面,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和输送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在广东高校层面,就是要结合广东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这个战略目标,讲好广东校园故事,打造有中国特色具岭南文化特征的大学文化,输出优质广东高等教育资源和大学文化,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出广东大学文化的声音,凸显广东大学文化的价值。这是高校宣传思想领域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工作,也是提升广东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占领高校舆论制高点的最佳路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选好主题,把握节奏;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讲述高校故事,展示开放、平等、自信、包容的文化特质;要富于艺术性地讲述校园故事,不讲套话、官话、空话,不贴政治标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快速传播。
五是要使用共享的工作路径,推动“众智育人”平台和内容建设,着力解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我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等欠发达地区高校,以及一些薄弱学校、新办、民办高校,教学、宣传思想、文化等资源相应地比较薄弱,无法满足辐射引领所在地区思想文化的重任,甚至连自身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存在困难。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着力整合省内外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集中各方力量,集聚各方智慧,以“众智育人”推动我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所谓“众”指“群众”、“大众”;“智”为“智慧”,“众智育人”意即集聚群众、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开展工作。具体方式是结合高校师生社交习惯转移等现状,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实现资讯的快速、广泛传播。众智育人平台是一个省级高校的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校际之间,校内不同工作部门之间,师生以及校友、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之间,快速即时交流和资源整合,促进高校宣传思想资讯快速交互式传播,达到全省高校均衡协调发展的目标。
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贯穿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
一是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丢掉老祖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特别是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直气壮驳斥各种奇谈怪论。这一思想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这一思想,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借鉴别国治国理政经验,展现出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二是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风险和挑战,着力探索破解难题、推进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这一思想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这一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四是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一思想积极探索规律、自觉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要求谋划事业发展,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早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在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样的提法,是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的。随后,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生产总量不断提升,较好地解决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满足了人们吃饱穿暖的基本的经济物质生活需要。国家不断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也随之凸显,因此,社会主要矛盾也产生了变化,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高校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精选5篇202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