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枣阳市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时间: 邱妹20 分享

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人总要活在希望里,哀莫大于心死,要在困境中奋起,在失望中充满希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枣阳市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一视同仁: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墨守成规: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成就。劳而无功: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却没有收到功效。劳而无功偏重在没有功效和功劳;“徒劳无功”强调白费功夫而没有成效。第一空根据“让有产者有恒产,让无力者有尊严”说的是权利应该同等、不分厚薄,因此用“一视同仁”;第二空根据“一成不变”“国家没有未来,改革才能”说明要进步,不能安于现状,因此用“故步自封”;第三空根据“聪明的人”“修补冰河上的裂缝而是要造一艘驶向未来的航船”强调聪明人不白费功夫,因此用“徒劳无功”。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如本题就是根据语境来分析的,第一空根据“让有产者有恒产,让无力者有尊严”说的是权利应该同等、不分厚薄,因此用“一视同仁”;第二空根据“一成不变”“国家没有未来,改革才能”说明要进步,不能安于现状,因此用“故步自封”;第三空根据“聪明的人”“修补冰河上的裂缝而是要造一艘驶向未来的航船”强调聪明人不白费功夫,因此用“徒劳无功”。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递进关系倒置,“不仅”“也”后边的内容互换。B.句式杂糅,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关系”。D.搭配不当,“深刻、深厚”不能与“审美情趣”搭配。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搭配不当,“深刻、深厚”不能与“审美情趣”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B.句式杂糅,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关系”。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A.递进关系倒置,“不仅”“也”后边的内容互换。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3.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衔接和句式选择的综合的题目。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角度。文段是以“梁启超”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因而衔接句的叙述角度就必须也以“梁启超”为主语,据此就可以排除A.C两项。再根据“身子”是“事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项而选择D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定位选句:1.一看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语句衔接要求前后句子的主语或陈述对象保持协调一致,这样才能语气通达,文气流畅。2.二看句式结构是否一致。文段中包含有某种句式,要求衔接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解这类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间的对应关系,由已知推未知,选取选取符合文意的衔接句。3.三看行文前后是否照应。有些文段中上下句之间语意衔接或表意呼应。特别要注意的是衔接句的内容一定要与原文的整体含义,特别是局部关键词语的含义相互照应。4.四看情境是否和谐一致。语言带有情感,文字中所渗透的感情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激昂或沉郁,文字所描写的景象或繁盛,或热烈或肃杀。这样就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一致。5.五看事理是否相通。用语保持事理的逻辑性。说话要合乎逻辑才能保持连贯。事理不通,语言必然不通。一般来讲,影响事理相通的因素有:概念不清、判断不当、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当、多重否定不当、前后对应不当等。如本题考查的是叙述角度。文段是以“梁启超”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因而衔接句的叙述角度就必须也以“梁启超”为主语,据此就可以排除A.C两项。再根据“身子”是“事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项而选择D项。

4.B

5.C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一年景”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即将四时之景致定格于一瞬,不一定是“从头到脚的穿戴”,也就是说,京都人眼中的“一年景”只是一年景的一种形态。选项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那份美丽已是每天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是一种全民精神生活方式的呈现”的信息概括成“从头到脚的穿戴”。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C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花价便宜,唯‘数十券’而已”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可见是“数十券”是说价格高;“不过,干花易碎,亦不够鲜美,于是女子们仿制鲜花,称作‘像生花’。‘像生花’暗喻了一种努力对自然生命状态的模仿,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对自我与对自然外在的细腻体贴与平视。”宋人爱花,与花价无关。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数十券”理解为“价格便宜”,曲解原文。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C项,“它也告诫我们,玩物丧志,靖康之耻,就是明证。”有误,从全文看,宋人爱花是一种文化审美活动,并非“玩物”,推论前提站不住脚,所以“丧志”的结论不可信。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强加因果。

7.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8.①公元760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②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③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9.①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②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③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

10.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第二问:影响: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以至于无暇……”错误;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如本题A项根据文本信息“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可知,选项“以至于无暇……”错误。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域,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本题所涉及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前两段及相关链接部分,可从社会背景与诗人的经历以及建造的具体情况方面考虑作答。(①是社会背景和杜甫的经历,②③是建造的具体情况)。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杜甫的“草堂”是在什么情况下建起来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所涉及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前两段及相关链接部分,可从社会背景与诗人的经历以及建造的具体情况方面考虑作答。(①是社会背景和杜甫的经历,②③是建造的具体情况))。

9.

试题解析:可从刻画杜甫的“形”和“神”,即经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答。从“形”的方面来说,便于表现杜甫此时的生活状态和诗情;从“神”的方面来说,可从苦中作乐、心中不平两个方面考虑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的作用,筛选归纳。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结合材料分析。找到相关内容,“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可知,从刻画杜甫的“形”和“神”,即经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答。从“形”的方面来说,便于表现杜甫此时的生活状态和诗情;从“神”的方面来说,可从苦中作乐、心中不平两个方面考虑作答。

10.

试题分析:第一问,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内容。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可从开创新乐府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如本题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

11.A

12.C

13.A

14.

(1)当时孔范、施文庆等人交互结党营私,陷害梗直的人,商议将要把王猛调出而没有合适的机会。

(2)等到弄清楚了陈后主没有死,(王猛)就派他的部将辛昉驾乘驿马疾行到京城投诚。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比如“杨素”是“曰”的主语,“汉武”“王猛”人名,“玺书”专有名词,动词有“贺”“闻”“改”“告捷”“符”“降”“褒赏”。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杨素庆贺,于是说:“从前汉武帝在这里听到喜讯,因而改了县名,王猛现在告捷,和从前的事远远相合。”于是又下发诏书奖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句的“曰”“今者”以及人名、地名,比如“杨素”是“曰”的主语,“汉武”“王猛”人名,“玺书”专有名词,动词有“贺”“闻”“改”“告捷”“符”“降”“褒赏”。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C项“加、赠,都指在原官职之外又兼任其它官职”错误,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可根据前文“隋文帝大悦,谓昉曰:‘猛怀其旧主,送故情深,即是我之诚臣。保守一方,不劳兵甲,又是我之功臣。’”“猛寻卒于广州,隋文帝闻而痛之”推断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解说是否能根据语境推断出。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因父亲遭遇凄苦终陈之世不肯享乐”说法错误,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第一段 “以父遇酷,终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蔬食布衣,以丧礼自处。宣帝立,乃始求位”,表述是终陈文帝之世不肯享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表述是终陈文帝之世不肯享乐,而不是“因父亲遭遇凄苦终陈之世不肯享乐”。

1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比周”, 结党营私;“梗直”,形容词作名词,梗直的人;“出之”,“出”使动用法,“使之出”,“之”代词,指王猛。第二句中,“审”,清楚、明白;“驰驿”, 驾乘驿马;“归款”,投诚。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孔范”“施文庆”“陈后主”“辛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孔范”“施文庆”“陈后主”“辛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猛字世雄,是琅邪临沂人。五岁的时候父亲王清遇害,陈文帝的军队渡过浙江,访察他们,准备加以诛灭。他的母亲韦氏带着他逃到了会稽,于是得以免祸。长大以后,勤学不倦,博览经史,兼学孙子、吴起兵法。因为父亲的遭遇太苦,他在整个文帝时期始终不听音乐,吃蔬菜粗粮,穿粗布衣裳,以丧礼自处。宣帝即位,才开始求官。

太建初年,初入官场担任鄱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调任永阳王府录事参军。诏令他跟随大都督吴明彻去夺取土地,因为军功封为应阳县子。逐步升迁为太子右卫率,调任晋陵太守。威恩兼用,奸人盗贼匿迹,富商遍地,人们都说“应该归功于王府君”。郡中的人们歌唱他。

当时孔范、施文庆等人交互结党营私,陷害梗直的人,商议将要把王猛调出而没有合适的机会。正巧广州刺史马靖不服从征调,于是便任命王猛为都督东衡州刺史,兼始兴内史,与广州刺史陈方庆共同攻取马靖。王猛到后,马上就捉住了马靖送交建邺,晋升爵位为公,加官光胜将军、平越中郎将、大都督,调发广、桂等二十州兵讨伐岭外蛮荒地区,所到之处都予以平定。

祯明二年,下诏任命他为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不久改镇广州。还没到任,而隋朝的军队渡过长江,王猛总督所辖部队赶赴增援。当时广州刺史临汝侯陈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陈伯信都隶属于王猛都督府,各自观望不到。王猛派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孝远各带轻兵前去杀死了他们而调发了他们的军队。等听到台城失守,便举哀穿上孝服,坐在草垫子上待罪不食。于是率兵,沿长江拒守,以固守忠诚的节操。

等到弄清楚了陈后主没有死,(王猛)就派他的部将辛昉驾乘驿马疾行到京城投诚。隋文帝非常高兴,对辛昉说:“王猛怀念他的旧主,送别故人情义深厚,就是我的忠诚大臣。保守一方,不用耗费兵力,又是我的功臣。”当天任命辛昉府仪同三司,仍然诏令王猛与行军总管韦洸就留在岭南经管。

王猛的母亲妻子儿女先是留在建邺,然后随着后主入京,诏令赐给宅院和各种物品很多,另外赠予布帛一千段,并且派人带着诏书慰劳王猛。他讨平了山越,通过驿马上奏朝廷。当时文帝视察河东,正好王猛的使者到来,十分高兴。杨素庆贺,于是说:“从前汉武帝在这里听到喜讯,因而改了县名,王猛现在告捷,和从前的事远远相合。”于是又下发诏书奖赏,封他的长子王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王猛不久死在广州,文帝听到消息非常痛心,派遣使者前往吊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归仁县公。让他的儿子王缮承袭爵位,仍然授给他普州刺史。王猛埋葬在关中,谥号为成。

15.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省”“宁”“溘”“渺渺”“余”“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同时不要遗漏“焉”“而”“也”“以”“兮”等虚词。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6.①以“故人何处”设问, 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②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17.①对时局黑暗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人何处?”表达出对故人的挂怀与思念之情;③“消残暑”“燕将雏去”,暑去秋来,燕子长大,词人不禁生发时光易逝,光阴难留的悲叹;④“雁将雏去。又是流年度”,表达了词人因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悲凉之感;或不甘心闲居,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苦痛; ⑤虽赋闲却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

枣阳市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江苏省南通市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考题

44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