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2020抗击疫情感人事迹_抗疫中的感人故事

2020抗击疫情感人事迹_抗疫中的感人故事

时间: 华燕1189 分享

2020抗击疫情感人事迹_抗疫中的感人故事

  多么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凭着心中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绽放迎难而上、奋勇担当的夺目风采。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几个抗疫中的感人故事,一起来了解吧!

2020抗击疫情感人事迹_抗疫中的感人故事

  抗疫中的感人故事【一】

  抗疫如战,岗位所在就是战场;人民需要,就是人民公安的使命。在湖北,新冠疫情发生以来,11.9万名公安、辅警以决胜之地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投入战疫情、防风险、护安全、保稳定各项工作。

  今天(4月7日),武汉市公安局张家湾公安检查站的民警正在为明天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做最后的准备,再过几个小时,这里就将恢复正常通行。

  从1月23日起,湖北每天投入3.6万名警力,24小时值守在650多个城市的出入口和2900多个卡点,以最严管控措施服务保障全国疫情防控大局,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

  除了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战疫一线的这些关键地点也都是人民警察的战场,医疗机构建到哪里、医护人员战斗到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公安民警就守护在哪里。

  沈胜文是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分局的一名社区民警,疫情暴发后,52岁的老沈就和同事们坚守在社区,75天来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在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战负责转运社区确诊和疑似患者,所里车辆不够,他就把自家面包车改装成转运车,自己当司机,累计转运100多人次。

  湖北省打响“应收尽收”攻坚战后,全省公安机关组建了2200多支抗疫突击队,77.5%的机关民警下沉到社区防控一线,参与摸排“四类人员”1300多万人次。他们为居民买药买菜、调解矛盾纠纷、安抚群众情绪,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合力筑牢了抵御疫情的“防火墙”。

  抗疫中的感人故事【二】

  桑岭,一位“80”后重症医学专家,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的抗疫一线骨干专家,已经在武汉的重症监护室里坚守70多天,他说重症患者不清零,就绝不能松劲。

  1月23日,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支援队成员的桑岭奔赴武汉。最早抵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时,他赶上了“最难的时光”。因为疫情紧急,医院里医护人员连续作战都很疲惫,再加上早期重症救治成功率不高,大家压力非常大。

  疫情早期,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病情往往危重,很难逆转。桑岭没有气馁,他决定从每一个小目标开始,当他们终于把第一例插管时间最久的一位65岁的患者成功拔管、治愈出院的时候,桑岭明显感觉到了团队士气的变化。

  随着疫情好转,桑岭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在医院各个病区进行督导筛查,和专家们一起对最后的一些重症病例进行集中讨论,多学科合作、一人一策,全力提高救治率。

  疫情期间,前线医护人员火线入党宣誓时,有19年党龄的桑岭作为代表领誓。他说,这次抗疫再次让他感受到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抗疫中的感人故事【三】

  在危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用快速、敏锐、精细的护理与医生默契配合,合力从死神手中抢救生命。今天(4月4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让我们来认识国家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的一位护士——李宾宾。

  在李宾宾看护的危重症病房,一位刚刚拔管的患者精神状态不好,不愿配合医务人员工作。看到这一情况,李宾宾赶忙上前轻声安慰。患者紧紧拉住她的手,坚持要她陪着自己。

  李宾宾所在的病区是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东区7层的危重症监护病房,无论是患者人工气道管理、吸痰、俯卧位通气、呼吸机的使用、ECMO的管理,她都要熟练掌握、精准操作。除此之外,她还要随时关注病人病情变化,帮助他们恢复意识。与普通病房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患者很少能给出回应。

  在李宾宾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之前紧紧拉住她的手不放的患者在清醒之后的第二天已经转移到了普通病房,她还记得拉着李宾宾手时的情景。

  眼下,这位患者已经可以下床走动,肺部的情况也在好转。

  抗疫中的感人故事【四】

  救治新冠疫情患者离不开医用氧,疫情高峰阶段,武汉市各定点医院的需氧量剧增。疫情期间如何保证充足的医用氧供应?今天(4月20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就为您讲述制氧工人罗鉴的故事。

  罗鉴是武钢有限气体公司的员工,在疫情期间,公司承担着为武汉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等30多家定点医院提供医用氧的任务。

  罗鉴他们日常每天医用氧的生产量是70立方米,而在疫情期间,需要将这一产量提升1倍,每天为医院提供上万个医用氧钢瓶的氧气量。

  一套制氧系统有上千个参数,如何通过精密调整达到最大的医用氧生产状态,这是制氧团队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经过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地接力摸索,制氧团队终于琢磨出了一套最优方案。医用氧的产量是提高了,如何保障它的稳定供应?罗鉴团队每天将设备检查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10小时,确保每个细节都不出错。

  为了保生产、稳军心,罗鉴从2月初就住进了厂区,一直没有回过家。这两个多月来,他就蜷缩在这张不足1米宽的小沙发上。进厂复工那会儿,他的二胎宝宝才刚出生1个多月,罗鉴给孩子取名叫罗瑞康。

  而今,武汉市医用氧的供应量充足。4月11日星期六,时隔两个多月,罗鉴终于有时间可以回家看一看。截至目前,这个由400多名员工组成的制氧团队保障了武汉市医用氧一半以上的用量。

  抗疫中的感人故事【五】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袁婧怡至今仍每天紧盯疫情进展。“我曾是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如果有需要,我还愿意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说。

  今年1月底,新冠疫情发生后,共青团吉林省委发出增援吉林省12320卫生热线的号召。辅导员老师在班级群里转发通知后,袁婧怡立即报了名。“我是学中医的,即使不能上前线,我也要出一份力。”她说。

  从那时起,她便用“心”守护起防疫热线,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疫情突如其来,吉林省12320卫生热线来电数量暴增。一天上千个群众电话,有报告疑似患者的,有反映疫情防控问题的,也有询问防疫知识的。

  戴起耳机,袁婧怡的志愿服务开始了。每天从早上8点多忙碌到下午4点,倾听、解答、记录、情绪抚慰……每次通话时间长的要半个小时,短的也得三五分钟。最忙时,袁婧怡一天要接50多个电话。为避免上洗手间耽误时间,尽管说得口干舌燥,她却不敢多喝水。

  “我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的不是劳累,而是收获。”袁婧怡说,刚开始,很多人对疫情感到恐慌,一位年轻女性在电话里哭诉“感觉摸了一下外面的东西就要得病了,回家后想用酒精泡衣服”。她为其耐心科普防疫知识,详细介绍科学防护方法,终于让对方平静下来。“每一通电话都是一份信任,我不仅是记录者和解答者,更希望通过我的用心守护,在特殊时期给人们带去温暖和信心。”她说。

  还有一天,不少群众来电反映某处因销售口罩导致人员聚集,袁婧怡一边接听,一边立即通过电脑后台记录上报。“这个热线平台汇聚了大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架起了政府和民众有效沟通的新桥梁!”

  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热线电话里咨询病情的越来越少,咨询复工复产问题的越来越多,袁婧怡逐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看到中医在新冠疫情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袁婧怡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的决心。“当医生,治病救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她说。


相关文章:

1.2020防疫抗疫小故事最新大全5篇

2.2020年抗疫英雄事迹故事最新大全

3.2020抗疫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精选五篇

4.2020抗疫英雄事迹故事精选5篇(医生)

5.一线抗疫英雄事迹故事精选5篇

396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