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5篇
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5篇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又逢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蔓延,这一场抗疫救援将深深地铭刻在国人心中。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一
有力推动“直过民族”直奔全面小康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发改局 向秋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1月19日下午他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走进村民家中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向大家送上新春祝福。
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历史上,佤族、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怒族曾是我国极为贫困的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之中,世代沿袭着居无定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被称之为直过民族。
漫长的历史上,直过民族仿佛生活在凝固的时光中,社会发育迟缓。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原因,相对其他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更深、基础设施更落后,生活方式粗放,市场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贫困发生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有力地推动了直过民族直奔全面小康。
党中央始终关心、高度重视直过民族的发展建设。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驻村帮扶、对口帮扶、东西协作……来自四面八方的帮扶资源向云南直过民族地区集聚,汇成一股强大的暖流。
当地党委、政府为直过民族脱贫奔小康做出了不懈的艰苦努力。201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实施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总投资343亿元,以确保直过民族聚居区66万多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几年来,一栋栋安居房在直过民族村寨拔地而起,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短短数年时间,直过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引导直过民族确定奋斗目标、树立胜利信心、增强奋发进取热情、坚定久久为功毅力,以“扶志”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因地制宜、开好脱贫“药方”,示范引路、点燃脱贫希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授之以渔”等方法和路径,以“扶智”提高贫困群众的能力和本领。
迈入新时代,直过民族正在实现从千年贫苦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已实现“整族脱贫”。剩下的直过民族正在奋发图强,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确保今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二
绘浓全面小康的奋斗“底色”
重庆市合川区委组织部 陶涛
时间是一粒公平的子弹,能够穿透所有人的记忆。在人类走出蒙昧洪荒之前,漫长的岁月一直无人定义,时光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奋斗,才有了自己的姓名。当昔日的生活汇入历史的洪流,每一个勇毅笃行的背影都终将化为新时代最细微而生动的追梦注脚。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回望历史,摆脱贫困,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移的百年拼搏。“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温暖而有力的话语,再度铿锵宣誓了一个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总攻,不断凝聚起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全国将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数字略显枯燥,但群众的感觉却倍加真实。饱经风雨、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离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如此之亲近。山高人为峰。而在这样的亲近背后,是数以百万的驻村党员干部、第一书记日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摸底数、挖穷根、探出路,他们与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中有太多的人晒黑了脸、磨破了鞋、累坏了身体,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总书记朴实无华而又掷地有声的语言,反映了深刻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方向。反贫困是在和平年代,没有枪林弹雨,但同样有冲锋陷阵、流血牺牲;没有硝烟,但同样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一场重大战役。中国的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绝无仅有。治标和治本统一、局部与全局统一,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在脱贫攻坚答卷中所诠释的中国奇迹,为人类反贫困积累下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前进道路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荆棘载途的复兴之路,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与艰辛。“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实现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脱贫,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面对重车爬坡、逆水行舟的“关键点”,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已然成为了检验各级党员干部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在这样一场“大考”中,我们自是少不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精准科学、务实笃行的精神”和“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担当”。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体验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要坚持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而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言,只争朝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职责使命。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0,当历史的地平线上喷薄新的曙光,“总攻令”已经下达,“军令状”已经立定,“冲锋号”已经吹响,如果将复兴圆梦比作一幅恢弘壮美的画卷,那么,全面小康无疑是其中温暖而厚重的奋斗底色。
伟大梦想,奋斗以成!和时间赛跑、与任务角力,一切都值得期待,一切都可以期待!
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三
为担当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立Flag”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河口乡人民政府 周俏丽
“立Flag”这个网络热词曾风靡一时,很多人都会在年初给自己立下一个小目标。学生会立学业有成的“Flag”,白领会立升职加薪的“Flag”,科研人员会立攻克技术难关的“Flag”。Flag是旗帜、是导向,立下怎样的Flag,就会受到怎样的指引,就会沿着怎样的目标前进。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2020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提到:“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啃下脱贫硬骨头,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夺取新胜利,以“能负重、敢担当、会作为”立下我们党员干部的新年“Flag”。
放大担当作为格局,立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Flag。2019年,全国有340个左右的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这一数据的背后,凝结着无数扶贫干部的心血,他们中有像黄文秀一样主动请缨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年轻生命却被永远定格了的人民干部;也有像张富清一样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战斗在贫困一线的人民战士……是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平凡而壮烈的扶贫史诗,点燃了贫困群众战胜困难的希望曙光。在人民面前,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并不孤单。他们的所作所为将是过往、当下以及今后许多人共同的荣光与感动。然而与之相反,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不自觉地进入一个瞻前顾后、畏首不前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动机不纯,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想问题干事情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公心而是捞取个人“资本”,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意冲锋陷阵,塌了本应担道义的肩膀。境界低了、格局小了、得失心重了,动力也就打了折扣。越过层层峰峦,只要再进一步,就能够迎来全面小康梦想成真的高光时刻,值此之时,党员干部更该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襟怀,用“宽肩膀”“铁肩膀”勇挑重担,为已经眺望到“桅杆尖头”的胜利航船蓄力加油。
解锁担当作为能力,立下“草摇叶响知鹿过、磨难多经仍从容”的Flag。“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根据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也正因此,有人定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党员干部要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具备了足以胜任岗位的能力?是否掌握了涉深水、渡险滩、会斗争的看家本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整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更该深入思考:如何创新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既治小疾又治大病,既重“力度”又讲“温度”,不是以“过得去”为目标的简单给钱给物,而是要认真思考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可以自力更生完成?哪些需要依靠政策和技术扶持?“如果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及时给大脑“充值”,为知识“赋能”,才能以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有力的担当,推动我们的事业一往无前。
不负担当作为重托,立下“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的Flag。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到紧要关头、任务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开弓没有回头箭,军令如山战马催。当前,全国还剩下5%左右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0%左右的贫困县没有摘帽,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山高人为峰。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越要看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福建下党乡从30年前的“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到如今的天堑变通途,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湖南十八洞村,从贫穷落后的苗寨,到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发展特色旅游的新路子,无不是扶贫干部用苦乐自知的“奋斗指数”,换来的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所有工作到最后都是最艰难的时候,决不能因前阶段工作成效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剩余贫困人口不多而麻痹大意,更不能因连续作战而松劲歇气。越是桅杆在望,越要撸起袖子、精细作战,既打好脱贫的攻坚战,又打好防止返贫的持久战,干在前处干在难处,多维度优化要素配置,确保扶贫效果最大化,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如期同步入小康社会的梦想。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2020年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按下担当作为的快捷键,用汗水播种未来,用实干成就梦想,中国的“复兴号”巨轮定能劈波斩浪,无限风光,圆梦今朝。
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四
消除“相对贫困” 决胜全面小康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庄严承诺,距离这一承诺的兑现还剩一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脱贫攻坚战的重心将转向“相对贫困”。
2016年,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各地纷纷打响,自下而上可谓捷报频传,出现了喜人的局面。5年的战斗计划只剩下一年了,贫困县全部摘帽指日可待。但是,这并不等于脱贫攻坚就结束了,还要将重心将转向“相对贫困”。因此,脱贫攻坚虽然大获全胜,但扶贫工作还在路上,战斗中不协调的声音依然存在。因此,什么“现金脱贫”,“数字脱贫”等奇怪现象,确实应当彻底摒弃。因此,面对“相对贫困”,广大党员干部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之心。
在一些偏远的地方,由于受多方条件的制约,创业、就业难度相对较大,在扶贫工作中,有的部门、干部为了省事省心,就采用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似乎钱一发下去,百姓就脱贫了。殊不知,条件越差的地方,百姓的思想意识也就更落后,有了现金扶持,不是去思考如何创业致富,而是当起了“老太爷”,干脆直接花那点钱。结果,钱花完了,房没建起来,业没创起来。在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上,更当明确现金只是资本,脱贫还当自立。因此,怎样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自信,依然是艰巨而现实的话题。
局部的“相对贫困”,也可能和先前的“数字脱贫”有关。“数字脱贫”与当年的“浮夸风”如出一辙。说某户人家养殖业收入多少,种植业收入多少,副业又收入多少,完全不按实际操作,而是根据脱贫标准进行“神仙凑数”,甚至在数字上脱贫进小康。为了顺利迎检,还要“教会”群众怎样“答话”。这就是典型的“浮夸”,当年的亩产上万斤害苦的是群众,若在扶贫中如法炮制,那光鲜的“数字”背后,只能是贫困依旧。这样的作风必须转变,否则“相对贫困”就难以解决。
另外,由于思想上不到位,“不想脱贫”的现象不同程度还存在。那些没有在意识深处认识到党中央扶贫政策重要意义的群众,认为在“脱贫攻坚”中相当于捡到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自己没付出任何代价,就来了这么大笔“横财”。他们花惯了国家的钱,一旦脱了贫,就少了这笔“额外”的收入,没有了依赖的“靠山”,于是就出现了“不想脱贫”的畸形思维。这就更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信念,彻底消除依赖心理,首先实现思想上的“脱贫”。
脱贫攻坚,虽然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但成绩不可高估,攻坚还在路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有荆棘坎坷,有拦路老虎,切不可等闲视之。唯有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彻底摒弃诸如“现金脱贫”“数字脱贫”等不良作风,才能将脱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才能彻底消除“相对贫困”,共同迈向灿烂的未来。
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篇五
肩负使命 为实现全面小康助力
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教育局 罗梓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愚”先“扶智”,扶智促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人才从娃娃抓起,这是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教师重任在肩。先贤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此可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注重人才培养,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要担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即要以转变贫困家庭的教育为己任,更应注重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必须在担当和付出中,用自己良好的职业操守、积极投入、创新思想,用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脱贫的毅力和勇气,使之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富者、强者,走上人才兴业的发展之路。
教师身入心至。教育并非是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过程。教师要在参与脱贫攻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勇于担当,注重学生培养,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抓手,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大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造成贫困代际的原因,引导学生寻找造成贫困的源头,用教师的智慧融入学生,走进生活、亲近生活,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教师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转变学生失学、辍学、厌学、不学等为重点,用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求学、好学、乐学的动力,促使学生思想意识转变,树立远大理想。
注重人才培养。由水桶理论可知,教育是现如今脱贫攻坚的主要“短板”。针对当前脱贫攻坚“百日会战”现状,人们对人才的意识理解相对薄弱,教育耗时相对较长,加之学生家长大量外出务工,学生多随爷爷奶奶在家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对学生的纵容、千依百顺等问题,使得思想教育越发重要。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教育扶贫任务比任何一项脱贫工作更为艰巨,教师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奏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新时代贵州最强音,为脱贫攻坚克服教育“短板”作出教师应有的智慧和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