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大全最新5篇
2020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大全最新5篇
对于抗疫英雄先进事迹,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大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一)
无畏逆行的白衣天使、挺身而出的志愿者、奋战一线的保洁员和记者……在湖北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妇女同胞正以战斗姿态全力投入工作。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6位巾帼奋斗者,用真挚的讲述,分享了她们质朴感人又饱含力量的战疫故事。
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钟小锋在ICU工作了16年。疫情发生后,她和她的团队日夜坚守,在一线奋战了60多天。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一名护士衣服湿透了,蹲在地上哭。不是因为累而哭,而是因为护理1个多月的病人有意识了。她流着泪说,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钟小锋说,ICU收治的患者进来时基本都无意识,没法交流。“经过我们的努力,患者能跟我们有互动,有时一个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让我们更有信心去继续战斗。”
她坦言,自己家中也有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女,也很疲惫。但ICU是护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她深知自己是在与死神赛跑,不能浪费一分一秒,不能有丝毫懈怠。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袁雅冬是河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长。1月26日,作为呼吸科医生,她主动请战,奔赴挽救生命的战场。
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他们负责4个病区的医疗护理工作。袁雅冬管理的病区有190余名病人,急危重症患者比例经常在一半以上。袁雅冬说,经过40多天奋战,有250余名患者经她治疗病愈出院。“一起战,一起赢,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早日回家。”她坚定地说。
廖君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以来,她一直战斗在抗击疫情报道一线。她和其他女同胞一样,身上有多重身份:在家,是两名七旬老人的独生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一名军医的妻子。在岗位上,是工作20多年的记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些天里,让她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是武昌医院的一名主治医生汪晓婷。汪晓婷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她下班后就住在宾馆,跟家人隔离。担心感染丈夫,她不愿上车,执意走路,丈夫就开车默默跟在后面,为她护航。
“这些记录写在文章中,也永远记在我心里。”廖君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抗击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必须坚守住舆论的“主阵地”,向世界讲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所经历的一切。
武汉经济开发区环卫工人张春香是第一批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区隔离病房进行突击保洁的保洁员之一。
“我的孩子们都成家了,没什么负担,如果清洁没人做,那情况不是更糟糕吗?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张春香说,刚开始报名时,老伴不同意,担心她抵抗力差、容易被感染。为说服老伴,她反复强调医院防护很好,只要平时注意卫生,做好防护没有问题。女儿知道此事后,也主动打电话和父亲商量。在女儿的帮助劝导下,张春香老伴才同意。
在结束这份工作后,张春香和其他同事一起到宾馆隔离了14天,大家都很好,目前已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希望大家都能多为别人想一点,多为别人做一点。相信我们武汉很快会好起来。”张春香说。
提起站到抗疫一线的勇气从何而来,青年志愿者杨雪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勇敢。”那天,在医院工作的表妹给她打电话,问可不可以送她去上班,她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很害怕,毕竟医院还是很危险。可想到表妹是去一线救人都没有害怕,觉得自己应该帮她。
杨雪鼓足勇气出门,在路上表妹一直教她怎么防护、怎么消毒。她的坚强、勇敢和乐观消除了杨雪心底的顾虑。“这是我第一次心态的转变。”杨雪说。
第二次则是在一次执行物资运输任务的时候,杨雪在路口等红绿灯,和她并排停着一辆军车,车里的军人看到志愿车的贴标,摇下车窗对她敬了一个军礼。
“那一刻我感到很震撼!那一刻,我觉得作为一名武汉人,我必须勇敢站出来,为了武汉慢慢变好作出自己的贡献。”杨雪说,“只有我们进,疫情才能退。”
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述永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妇联第一时间向全国各级妇联组织发布动员令,湖北2600名专职干部、30多万妇联执委加入战疫大决战。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二)
“妈妈要去工作了,你在家里要听话哦。”安抚完怀中的孩子,张岭(上图。资料照片)收拾好行李,奔赴湖北,这天是大年初三。
张岭是山东济宁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一病区护师。前一天,护士长发布了支援湖北的通知,这是医院组建的首批、山东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没有丝毫犹豫,张岭第一个报了名。
虽是“90后”,张岭已是科室骨干。第二天一早,她便收到了“录取通知”,在12名医疗队员当中,她年龄最小。当天下午就要培训,时间不多了,她匆匆返回老家,看一眼家中的亲人。“守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才能更安稳!”张岭对家人说。
大年初四,张岭抵达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治疗中心,是黄冈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山东省100多名医务人员就在这里奋战,张岭也是其中之一。
病房由医疗队24小时轮班守护,分为4个班,每班6小时,张岭一到,就连轴转了20多天。喂药、送饭、翻身、心理疏导,病区的卫生、消毒、垃圾搬运……每天上班,张岭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新冠疫情病人没有家属陪伴,饮食起居都由医护人员负责。
“隔离服厚重封闭,每天下班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张岭说,因为防护用品有限,为了节约,医务人员上班期间基本是不吃不喝,穿着纸尿裤工作。“小时候都没用上纸尿裤,现在用上了。”她打趣道。
如今,张岭进驻黄冈已经一个月。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这里恢复、出院。“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了。”她说。
“谢谢山东医疗队,谢谢你们!”前几天,张岭做护理时,一名70多岁的大爷竖起大拇指,给她点赞。在病房里,感谢的话语常伴耳畔,也每天温暖着张岭她们的心。
“等妈妈打败了病毒就回家啦。”每次视频,张岭都这样告诉孩子。战斗的日子艰辛疲惫,但家人的笑脸,是消除疲惫的良方。前方有温暖,后方有支持,张岭说:“我们更要坚守岗位,早日战胜疫情。”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三)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武汉有3000多个社区、7000多个住宅小区,为帮助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做好社区疫情防控,武汉市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4.45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下沉到社区,共筑社区疫情防控的前哨站。
“志愿者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
“你好,结一下账。”“怎么又是你?”3月5日下午,当荣冀拎着大包小包再次出现在超市时,收银员很惊讶。从2月中旬下沉到武汉市武昌区滨湖社区以来,荣冀每天都要为小区居民“跑腿”十多次,代购各种生活物资和药品。
今年39岁的荣冀是武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一名干部。疫情袭来,他的岳父、岳母不幸感染新冠疫情,正月十二,岳父不幸离世,正当荣冀和妻子沉浸在悲痛中时,他们收到了各自单位关于“在职党员下社区”的号召。
“经历了疫情带来的创伤,我们更想为抗疫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荣冀和妻子双双请缨参战,下沉到滨湖社区锦绣江南小区,担任党员志愿者。
下沉之初,荣冀跑遍了武汉三镇,买到了一批医用口罩和防护服捐给社区。得知很多一线社区干部一个多月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荣冀和妻子决定为社区干部的孩子捐赠一批图书和文化产品。
如今,锦绣江南小区已经连续多天无新增确诊病人。“现在物资供应、配送服务越来越好了。志愿者的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纷纷给我们点赞。”荣冀说。
“居民更在乎的,是你的真心”
从2月7日接到下沉社区的通知起,武汉市江汉区天一街小学校长陈峰在江汉区天后社区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月。
接到通知后,陈峰带着同事们守好社区大门,给每一位进出小区的居民做登记、量体温。“起初一些居民不适应,我们只能挨个儿劝说。”陈峰说。“碰到不理解的居民,对我们态度不好也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必须更有耐心。”
有一次,一位70多岁老人的家里要换煤气,煤气工不能进小区,陈峰就扛着60斤的煤气罐爬了4层楼,为老人换了煤气。
渐渐地,居民们越来越配合,还有热心人给陈峰和同事们送药送水。“其实,居民更在乎的,是你的真心。”陈峰说。
“社区防疫,特别需要耐心和细致”
“叔叔阿姨住得怎么样?”这几天,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员李建欢经常给张家湾小区70号楼一对正在隔离的老人打电话。几天前,为了把老人劝进隔离点,她费了很大劲。
2月中旬,李建欢下沉到武昌区张家湾社区,成为社区“党员防疫群”中的一员。作为70号楼的“包保员”,除了挨家挨户上门量体温,她还要背着消毒水做消毒工作,没有电梯全靠爬楼,看到谁家门口有垃圾,她也顺手带出去扔了。“大家出门风险大,我多动一动还能减肥呢。”李建欢笑着说。
有一次,有人反映小区里有一户人家有确诊患者,家属却未隔离,她立刻到这家了解情况,原来是家里有两位老人不愿离家。“当时很心疼老人家,但又要保证大家安全。”李建欢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情况,多次上门劝导,老人的态度终于从抗拒变成了理解。
“社区防控,特别需要耐心和细致。”李建欢说,“接下来,我还想做一些肉类团购,让大家吃得更好一些。”
“我是队长,就要冲在前头”
2月8日起,武汉地产集团统建公司副总经理朱超就一直奋战在社区防疫一线,如今已转战了两个社区。
汉阳区洲头街道向阳社区,是朱超下沉的第一个社区,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全方位排查病患,一家家上门走访。“每次敲门都会紧张,一是有的居民不愿开门,二是自己防护比较简单,怕感染。”他说,虽然怕,但还是坚持挨家挨户查下去。
2月12日,刚刚理顺向阳社区的工作,朱超又接到任务:紧急赶往江岸区塔子湖街道华汇社区支援。华汇社区是公租房小区,虽然只有6栋居民楼,但是住户密集,总共有4258人,独居老人也多。到了华汇社区,朱超在公司微信群里发出动员令,先后有12名年轻职工报名前来,组成了一支社区防疫突击队。
“我们做了详细安排,谁负责电话排查、谁负责大门值守,都责任到人。”朱超说,突击队加入后,防疫工作头绪逐渐理清,随着生活物资保障的到位,居民的情绪也逐渐平静。
“5栋有一位孤寡老人,没有吃的了,要上门送!”“有一家有10个人住在一个屋里,加强关注!”“有部分老人在楼下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应该劝一劝”……在工作微信群中,这样的工作任务从早到晚不停发出,朱超都及时关注,安排人员处理。对于入户上门等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任务,他带队前往。“我是队长,就要冲在前头。”朱超说。
“为了大家,再累也值”
走进武汉市汉正街石码社区,社区值守点前,张贴着“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岗”的展板,“90后”下沉干部李凌云是守岗人之一,在疫情发生前,她是武汉市硚口区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干部。每天早晨8点半,她都会准时来到石码社区,开启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经常工作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
服务岗展板上,“为您服务”“服务内容”“今日公示”“便民信息”,每一栏她都清晰地填写了具体事项。“每天的内容都要上榜,方便居民知悉和监督。”李凌云说。
李凌云和大家商量,为每个下沉干部明确职责,“服务内容”栏很快就被填满了:值守社区出入口,宣传发布防疫知识,帮助居民团购物品、买药,免费分发爱心蔬菜……“爬楼上门,加上每天两次巡逻,微信步数天天‘破万’。”她说。
2月15日从太原老家“逆行”回武汉,李凌云第二天就到下沉社区报到,很少有休息时间。“为了大家,再累也值。”李凌云说。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四)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核酸检测结果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保证检验结果能够在24小时内反馈给送检方,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武汉后,第一时间搭建核酸检测平台。今天(3月7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检测组长姜涛。
晚上9点,姜涛和团队成员正准备进入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完成核酸提取,由于当天检测样本送来时间较晚,为了能尽快把结果反馈给送检单位,他们要连夜完成样本的核酸检测。
样本提取属于高风险操作,进入实验室,他们要对几百只来自不同单位的样本试管进行清点并完成提取,这就需要检测团队在处理过程中十分的谨慎小心。
由于各单位送来的样本试管批次不同,有些咽拭子棉签的长度过长,在开盖的一瞬间,液体很容易溢洒,要迅速对溢洒部位及时进行专业处理。
专业的处理离不开姜涛曾经的经历,作为一名病毒学专家,他参与过多种疫苗的研制工作,研发出我军首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还赴塞拉利昂进行埃博拉疫情防控等任务。
在完成3个批次的核酸提取工作后,姜涛和他的团队还要转战到另一间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确定样本检测结果。
目前,核酸检测组一个小时内可以完成90多份的样本核酸提取,单日标本最高检测能力达500份以上。
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材料(五)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广大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夜以继日奋战在治病救人最前线。其中,更有不少经历非典战役的白衣战士,再次冲上抗疫战场。
近日,我们走近5位参与这两次战役的白袍勇士,聆听他们的火线故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郭亚兵
面对危险,他先来
今年57岁的郭亚兵,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是首批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也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但不论是进病区、值班,还是取咽拭子、会诊,他总有一句口头禅:我先来!
2003年,郭亚兵北上小汤山抗击非典。今年除夕夜,郭亚兵再次领命,带着首批133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抵达之后,来不及休息,郭亚兵就马上与对口的汉口医院对接。他带头当起了保安、清洁工、运输员。“一个氧气瓶100来斤,只够用1小时,一个病人需要三五个氧气瓶,每天至少要运五六十瓶氧气。”不顾年事已高,郭亚兵推着氧气瓶就跑。
1月26日,医疗队接手病区第一个值班日,郭亚兵先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新入院病人数逐渐下降,病区情况日趋稳定。郭亚兵继续每天坚持督导值班,严格要求进出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一对一互相督促检查。“要像17年前一样,把队伍平安带回广东,这是我的承诺。”郭亚兵说。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宋立强
“众志成城才能打胜仗”
“我是党员,我要去一线!”17年前,33岁的宋立强主动请缨,奔赴小汤山。“危难当头,我不上谁上?”50岁的他再次请战,赶往武汉。
除夕夜,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科医生宋立强,作为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来到江城。
宋立强在重症肺炎及急性肺损伤领域研究攻关,曾专程前往国外学习重症监护医学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牵头成立了西北呼吸危重症联盟及西京医院呼吸机培训学院。一位已入院10多天,既往有高血压、陈旧性心梗及心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78岁重症患者,在宋立强和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彻底脱离呼吸机,转危为安。
除了与同事一道会诊、查房、值班,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他还耐心答复武汉当地一些医生发来的病例疑问。一些患者通过微信、热线联系,向他咨询治疗意见,请他分析胸部CT检查结果,他都毫无保留地答复。
“众志成城才能打胜仗!”这位有着30年党龄、33年军龄的革命军人字字铿锵。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彭志勇
“党龄30年,理应冲在前”
“与非典相比,新冠疫情病毒更狡猾、更容易传播,不能有丝毫懈怠。”3月4日,彭志勇告诉记者。
彭志勇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参与过2003年非典和2016年禽流感疫情救治任务。他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原则,在1月初就对中南医院ICU进行了改造,要求所有医护人员严格规范流程,连防护服穿几层、分多少个步骤都有具体规定。
“从1月6日开始,我们ICU的150余名医护人员全员上岗,24小时轮班。”彭志勇说。1月28日,中南医院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救治的第一例重症患者康复出院。迄今为止,医院已使用ECMO进行了15次抢救。
从1月6日起,彭志勇几乎24小时都在科室。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累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除了本单位ICU,他们还要负责雷神山医院两个ICU。“我是科主任,党龄30年,理应冲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华中科大同济医院李树生
“理性与信心至关重要”
“目前危重症病患在减少,已出现空床情况。”3月5日下午,结束一场会诊后,李树生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去年12月底,华中科大同济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树生承担起发热门诊接诊工作,至今已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两个多月。
2003年非典期间,作为教育部在全国抽调的7名医学专家之一,李树生被派遣到北京给各高校普及防治知识。这一次,面对大量涌入的发热患者,李树生和团队没有害怕犹疑。“在传染病面前,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认识到疾病如何传播、怎样才能做好防护。”李树生说,“理性与信心至关重要。”
17年来,李树生身份变了,不变的是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念。“17年前,我们能战胜非典;在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也一定能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
江苏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贾晓民
“快退休也要竭尽所能”
“我的经验可以帮助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补上呼吸科知识。”年近60岁的贾晓民是江苏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呼吸内科教授。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他就是徐州市非典防治专家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呼吸科传染病防护经验。
得知济和医院急需医护人员支援,贾晓民大年初一就赶到武汉。这家医院,是蔡甸区新冠疫情定点医院,收治了200多名确诊患者。
贾晓民的到来,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感染区医护人员大多是从其他科室抽调,缺乏传染病防控经验。刚到医院,贾晓民就提出分隔污染区和清洁区,防止交叉感染。他还迅速组织培训医护人员,现场示范如何正确穿戴防护装备,如何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缺氧状况等。
“快退休也要竭尽所能,为抗击疫情出力。”贾晓民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