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心得总结5篇精选

时间: 庄宇21208 分享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心得总结5篇精选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全国上映!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力求打造有情怀又励志的年度燃片,故事横跨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先辈们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细致刻画了当年兴建红旗渠的场景,全民投入、全民兴修的场景十分“激燃”,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

  展现国人智慧结晶 红旗渠铸就世界奇迹

  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整个故事是围绕一条影响新中国几代人的水渠讲述的。这条水渠叫作“红旗渠”,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有着“人工天河”的美誉。“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1515万立方米”,“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条建国后修建的人工水渠在当初修建时就创造了一系列壮举,“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

  这条水渠是在云雾缭绕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当年的修渠民工在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红旗渠之险,可见一斑。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建设的红旗渠,不仅经受了50年历史工程质量的检验,也为林县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这条让全世界惊叹的水渠凝聚了太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取材于斯,不仅仅想向观众呈现红旗渠的壮观景象,也想要通过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情怀励志电影首映 为中国造“燃片”打call

  随着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以及观众口味的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展现国家国力强大的电影,此类电影在提高国民自信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电影逐渐展现出了在民族文化上的自信。《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是这样一部“燃”片,相信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不仅仅会被那些为红旗渠建设奉献生命和青春的先辈们感动,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中华民族真的太伟大、太顽强了!

  这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励志电影,对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极为难得的是,电影并没有进行一板一眼的说教,而是很多时候通过一些爷孙之间诙谐幽默的对话和情节展开,充满趣味性。“石头哥、铁锤、叶儿、水蛋儿、栓柱……”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相信观众看完电影一定会对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毫不夸张的说,影片不仅好看,还为进一步发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这部国产良心电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创造票房佳绩!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有感

  以追逐梦想为主题,以崇高行为为背景,以重返红旗渠为线索.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于6日在全国发行,让观众重温了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难忘时光。这部电影高度体现了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惊和鼓舞了观众。

  红旗运河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这是一个由建设者建造的项目,目的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把漳河引入太行山腰部的森林。它被称为“人工天河”。红旗运河工程始于1960年2月,完成于1969年。它持续了将近十年。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改编自王先庆的小说《大国工匠》,并于2016年开始筹备。经过四年的精心打磨和实景拍摄。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

  记者在湖北首映式上看到,这部电影以林州方言的一首歌和一声“叮当”的锤打声开始,这立刻把观众带到了激情燃烧的时期。同时,这部电影交织了时代戏剧和现代戏剧的两条主线。红旗运河的精神在“隧道坍塌”、“空中除险”、“铁娘子队”等大型运河修复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雨夜营救》等现代戏剧也让观众哭了好几次。通过新旧时空的平行编辑,这部电影实现了传统红旗渠精神与当代红旗渠精神的结合导演李说,作为林州人,拍一部关于红旗渠的电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希望红旗渠的精神能够通过这部电影传播到全国和全世界。

  观众来自河南林州的郭小亮说:“我爷爷是红旗渠的建造者。我在红旗渠脚下长大。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是弘扬红旗渠精神。我希望这部电影上映时,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我的家乡。”

  红旗运河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精神图腾和文化标志。湖北首映式组织者、湖北红旗区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怀玉表示,在新时代,这部反映红旗区精神的电影应该时不时地出现。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体会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空间在悄悄的弥漫着现代人的生活。美国大片、印度故事、韩国热剧无形中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当《战狼》、《红海行动》、《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一系列国产电影推出后,国人忽然找到了大国尊严,自己的祖国也有能力繁衍出属于自己的影视作品。

  近日在全国各地刮起了一阵新的热风,这就是电影《归来仍是少年》将于12月6日在全国院钱正式公映,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如何?期待各位界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有你有我拉上他(她)于本周五、六相约全国影院,一同来观看这部大片电影《归来仍是少年》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被称之为“人工天河”。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

  电影《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由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的电影。12月6日,电影《归来仍是少年》将要与全国观众见面。

  该影片守正创新,是首部反映红旗渠题材的历史年代故事片,运用镜头语言讲述红旗渠故事,传播红旗渠精神和工匠精神。以红旗渠为叙事背景,以追梦为主题,以修渠时的爷爷带着孙子重走红旗渠为线索,通过双时空平行剪辑的新手法,把过去时空和现在时空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

  影片讲述了一位在海外长期居住的当年修渠人难忘乡愁、难忘奋斗岁月、重返“人工天河”的动人故事,观影效果节奏明快、手段新颖、对比强烈、风格独特。该影片故事起于一场遇险,止于一场抢险:60年前的一场塌方,真实再现了修渠时的艰辛;60年后的一场渠畔抢险,深情刻画了三位红旗渠建设者对这条渠的眷恋。故事起于一场追思,止于一场怀念,开篇一段新闻,让人们忆起已去世的老书记杨贵;结尾一抔黄土,又让人们追念那些长眠渠畔的修渠人。故事起于一个憧憬,止于一个希望:飞石击碎了“百雀羚”,却不能阻挡修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碗渠水洒在墓碑前,就是对红旗渠建设者的最好告慰。

  其实该电影的好多场面拍摄时林州市各界群众大力支持,拍摄现场周边的村民们自发义务充当群众演员,我们学校(林州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几百名学生先后分批分次参与了拍摄,甚至有的教师也参与了,充分体现了红旗渠精神。请看看他(她)们的参演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参与《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的拍摄活动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红旗渠精神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意义十分重大。希望通过国内外更多朋友观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让大家可以了解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心得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常年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限制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自由,于是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开始修渠,为了改变窘迫的“用水”现状,轰轰烈烈的修渠事业开始了。

  影片并没有像纪录片一样将修渠过程无一巨细地表现出来,而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灾难片段,

  在修渠过程中,隧道出现了塌方,困住了几位主人公,

  在被困的这个片段里,每个人可以说都是现实的一种映射,队长石头的沉着冷静,冯技术员的专业,水蛋儿的善良耿直,叶儿的感性单纯,加上演员出色的表演,将灾难来临之时的众生相刻画的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灾难场景,虽然比不上《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场面,但是在精致程度上,一点也不逊色,隧道塌方的过程、隧道场面的调度以及逼真的爆炸特效,把人们一下就带入到了塌方的情境中。

  当自由和希望都消失的时候,靠什么来坚强下去呢?是爱情的力量,是亲情的力量,是友情的力量,是在今天被我们称为“红旗渠精神”的力量,是当叶儿问石头还有没有希望能出去的时候,石头坚定地告诉她“一定能”的力量。

  修建红旗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上面说到的塌方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困难,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完工,历时近十年,其间的困难可想而知,林县(今林州市)人民靠着自己的双手,争取来了用水自由,当水源从山间流出的时候,我想这一刻,林县人民和《肖申克的救赎》里重获自由的安迪,有着同样的心境吧。

  林州人民为了“用水自由”,在危机中变得强大,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就是他们的“见证者”,后代们都会为他们骄傲,相信“红旗渠精神”也会在林州,在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更多人。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感想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发布终极预告,影片即将于12月6日全国上映。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终极预告场面宏大,再现了修渠过程中遇到的灾难和险情,凸显了在攻坚克难过程中红旗渠人的团结斗志和舍己为人的人性光辉。预告片结尾重申了红旗渠精神的深层含义,也留下悬念,留待观众观看影片后,揭晓剧情谜底。

  展现大爱精神修渠人是不能被遗忘的平民英雄

  “一生只洗三次脸”,这样的话很多人听了一定不敢相信,可是在河南林州这个地方,老人们一定会告诉你这不是一句玩笑话。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就讲述了这群可爱可敬的修渠人的传奇故事。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这条人工水渠被后人赞颂为伟大的“人工天河”。

  工程历时十余年才全面完成,在当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可能我们很少有人能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奇迹!他们不仅仅引来了珍贵的水源,更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畏群像真情实感展现逆境中的人性光辉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真实故事和背景改编的电影,现实里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州地区的水源问题,红旗渠工程更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林州人创造的奇迹。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出修渠工作的凶险,但是不管是作为外乡人的技术员、当地的除险小队,还是铁姑娘队,他们始终都有一种无畏的精神。

  电影为了呈现当年修渠场景,服化道可谓高度还原,隧道、山石、打铁、推车、工帽、垫肩、棉袄、百雀羚香脂……将观众带回了那个艰苦朴素的六十年代。从今日曝光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影片除了呈现红旗渠工程外,还刻画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情感故事,以此来致敬勇敢无畏的红旗渠人。

22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