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数学读后感

时间: HT1 分享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关于数学方面的书,里面的主人公是牛牛,他是一个小公牛,因为一场数学比赛,他被邀请来到了七七王国,成为司令,攻打八八王国。

七七国国王是一只大老虎,八八国国王是一只大象,所以八八国国王老是欺负七七国,所以请牛牛来帮忙。牛牛一来,就当上了司令,还有小七来当部下。在操场是,牛牛用数学排除了三角形队伍,没多少日子,两队就交锋了,这个三角队真厉害呀,就像是一把利剑,八八军队就像是一块肥肉,一下子就被三角阵切开了,八八国的军队仓皇而逃,牛牛也因此获得了胜利,这下,他可骄傲了,每次都把头抬得高高的,但是,大家知道人只要一骄傲,就会有厄运的。果然,后来的交战中,小八司令八八爸国的司令)排除了双三角阵,这下,牛牛可吃亏了,这一夹,七七国的三角阵可完了,立马被冲散了,牛牛也被抓了回去。在监狱里,有两个机器人看守者牛牛,一个是238,一个是888,但牛牛还是凭着自己的大脑,打败了这两个机器人。牛牛一回到七七国,就立马设计了一种圆形阵,这个圆形阵威力无比,一下子就把小八司令的军队踩散了,后来小八司令又想又用诡计击败牛牛,但是没有成功,仓皇逃回八八国,但牛牛不给八八国喘息的机会,一举把八八国打败了!

但最终,牛牛没有留在七七国,他回到故乡,好好学习,等知识攒足了,再回来壮大七七国!

数学读后感2

《数学真美妙》这本书我读完之后的让我受益匪浅,又使我增长了见识。这本书有12章,分别是数学好玩、数学幽默、数学机智、数学魔术、数学趣题、数学妙招、数学美学、数学奇观、数学文化、数学揭秘、数学故事、数学名、数学名题、数学猜想、它们都很有趣,吸引了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我最喜欢的读的是数学好玩中24点的经典题目。所谓24点就是把四个数的不同组合形式,一一去试。第一章数学谜语也很好,左边1000不足右边1万有余打一字。左边18,右边11打一字,佐良三次,又粮食300字,大小一俱全,打一字十两,多一点打一字。大同小异,打一数字名词,左边1000少一,右边一千多一打一字。土打一数字名词舌头把一束日天下无人敌,打一数字,添一笔300。减一笔少九成。第一章数学灯谜也很好啊,题目是游艺晚会常有财你项目中传统形式是张灯结彩,在每一个灯的下面画一张彩色纸条,上面写着一条谜语,叫做丹妮。随着猜谜活动的普及,形式也简化了,可以在活动室或者教室里垃圾还牵丝,每根铅丝上并排挂着若干条谜语,猜中了就有一些糖果。把一字就是请你猜一个字,人有我大可以理解成人有了,它就变大了,天没有我大可以理解,成天没有它也变大了,可见这个字是一因为人自落来要有一横变成大事,签字没有了。头顶上一横也变成大字。

数学真是很美妙,生活中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去观察,原来很多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读后感3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习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好玩的数学》里面讲了许多关于数学的故事,其中一篇是拉拉的重量。

故事说的是:米奇爷爷家里养了不少小动物,每只小动物都有自己拿手的本领。

有一只胖胖的喜欢晒太阳的猫――拉拉、一只对什么事都很好奇的小泰迪还有一群小鸡小鸭……

米奇每次来爷爷家,都会开心地摸摸这个,摸摸那个的。尤其是那只小猫咪拉拉,米奇抱起来就不愿意放下了。米奇很想把它抱回家去养,可是爸爸却不同意,他怕小猫抓伤了米奇。

爷爷见他很喜欢,就说:“米奇,爷爷给你出道数学题,你要是答对了,爷爷就说服你爸爸,把拉拉带回去养,怎么样?”

“好呀好呀,谢谢爷爷!”米奇高兴极了。拉拉这时候也抬起头“喵”了一声,好像很赞同一样。问题是这样的:拉拉的重量十12只鸡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鸭的重量,拉拉的重量=几只鸡的重量?

米奇面对着这一长串的问题,皱紧了眉头。

不过他还是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最后也如愿以偿的抱走了拉拉。

原来他是这样算的:8只鸭的重量=16只鸡的重量,那么1只鸭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所以拉拉的重量+6只鸭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那么拉拉的重量就等于4只鸭,8只鸡。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没学好数学就是不可好好生活,所以我要好好学习,解决身边的所有数学问题。

数学读后感5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而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习和教学、探索和思考的出发点。“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师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那么,研究学生视野中的数学问题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又什么作用呢?这些数学问题源于何处?哪些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能提高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一书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从数学原理、数学史、数学教育等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力图让隐匿在教材背后的知识清晰起来。

一、追根溯源,以史为鉴。

数学教学关注的重点不应该只是形式化的演绎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也需要注重数学背后的文化内涵。“指南针”还是“指北针”?为什么一年中大月、小月的排列有些乱?为什么计时要用六十进制?相信大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这些知识都是历史演变所保留下来的。像这样的历史知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古人计数,小数点的由来,测量的发展等,我们可以将故事或历史讲述的形式与课堂所授的内容交叉融合,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课堂小演讲,还可以安排他们提前进行预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前辈的研究历程并从中得到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积极探索数学知识。

二、数学思想,知识关联。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用联系的观点,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图形,并利用图形的性质和规律,解决“数”的问题;或将图形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转换成“数”的信息,弱化或消除“形”的推理,从而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来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也被广泛运用,比如“乘法分配律”。本书中阐述了一个在教学运算律时极易出错的知识点,究竟是否存在除法分配律呢,(a+b)÷c=a÷c+b÷c,但其实还是可以转化成乘法,即(a+b)÷c= a×1/c+b×1/c , 还是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反之,c÷(a+b)≠c÷a+c÷b,所以是它是不符合分配律的。如果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这样讲给学生听,显然不够直观,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将乘法分配律的数形结合思想进行迁移,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是否存在除法分配律。

三、关注问题,提升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提出一些有趣又值得思考的数学问题。比如:书中提到的“为什么银行卡要用六位密码?”“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时间吗?”“x=1是方程吗?”等等。新课标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数学的规定或者用法的习惯来敷衍学生,而应该认真去回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并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线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正确引导他们在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合作交流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康托尔曾说:“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新课标中也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还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都能做到会提问、善思辨、敢表达,让他们在这样充满生机的学习过程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数学读后感6

寒假来临,我终于有很多时间可以好好享受阅读的饕餮盛宴。其中有一本《马小跳玩数学》的数学读本,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些发生在马小跳身上关于数学的趣事。在这本书上,我见到了许多之前没有见过的题型,比如:盈亏问题、行程问题、质因数、公因数、公倍数、体积、表面积和棱的计算等。每次这些令人费解的题都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在书里,使人如身在其中,不知不觉一个题就算了很长时间。不仅让我锻炼了思维,还让我乐在其中,一点也不枯燥乏味。

如书名所示,马小跳理所当然是这本书里的主角,里面的人物还有路曼曼、夏林果、丁文涛、毛超、张达、唐飞、杜真子、牛皮、小非洲、安琪儿等人,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特征,马小跳古灵精怪,丁文涛聪明绝顶、夏林果乐于助人......其中我最欣赏的是马小跳这个人物。

马小跳非常讲义气,每次安琪儿因为不会做题或者错题而被留下时,马小跳总是会很热心的帮她解决难题。马小跳不但讲义气,而且生性聪明,每次别人特意给他出难题为难他时,他都能迎刃而解。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乐于分享。一次,他的妈妈给他买了很多巧克力,他把其中的大部分都分给了同学们。

数学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生活中不可或缺,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学,掌握方法,理清思路,计算准确,学好数学并不是件难事,反而充满了乐趣。读故事,做游戏,玩出数学好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实践这句话吧!

数学读后感7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这里面包括了华老师的教以及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

既有他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孩子那深深的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引用华老师的话:我们老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是的,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华老师说过我们要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不怪孩子为什么上课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我们应该反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课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的,要当一流剑客,就必须永远留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

华老师在书中也讲到: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更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看到这段话,我不由心虚。为何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读书,把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却不知,我们没有理论作指导,得出的教学东西也必然是肤浅的。想给学生半桶水,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所以我们要不时的饱读诗书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数学读后感8

今天我阅读了《马小跳玩数学》中的路曼曼的考题和搞不清楚的时间。大家都去马小跳家玩数学游戏,路曼曼很不服气,想杀杀马小跳的威风,就对马小跳说:“我给你出一道题,不知道你能不能答出来?”“好啊,我接受挑战,”马小跳胸有成竹的说。路曼曼说:“今天是星期一,再过15天是星期几?再过25天是星期几?”马小跳对路曼曼说:“上课了,下课我告诉你。”老师在讲什么马小跳一点也没听进去,光想星期几了,下课了,马小跳对路曼曼说:“再过15天是星期二,再过25天是星期五。”算你蒙对了,路曼曼瞧也不瞧马小跳转身就走了。

张达上课迟到了,把老师都气病了,原来是张达算错了时间,看到张达父母给他留的纸条,马小跳帮助张达算出了准确的起床时间。

从这两个故事看出,马小跳是一个爱动脑经的孩子,遇到难题认真,仔细的观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数学读后感9

暑假里我看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有趣,有些题目很简单,我一下子就答对了,而又一些题很难很难,我看也看不懂,但看了答案后,原来又觉得很容易答出来。

《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给我一个很大的帮助,这本书会伴我成长。

数学读后感10

我阅读《数学史通论》,完全在一种休闲的、轻松的,也是舒坦的、愉快的状况之中。碰到繁复的数学公式、定理及其证明等,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一如我读大部头的小说,往往常规地跳过向来不太在意的大段心理描写一样。读《数学史通论》,我却十分留意它行云流水的叙述、缜密思维的演绎、多姿多彩的话语、宏大紧密的结构。有时,我按图索骥,对着目录,找准其中的某一篇章,仔细揣摩;有时,我随意打开其中的某页,顺势而读,总能做到乐在其中。我不求透彻的理解、不求系统的把握,《数学史通论》让我与牛顿、高斯这些巨人亲密接触,也让我循着代数、几何、算术、三角学发展的脉络,靠近(还不能说走进)数学。在我来说,只是追求阅读视野的扩大、知识背景的重构。

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内容涉及到从上古时代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期。为了跟踪过去20xx年当中主要数学概念的发展,作者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与运用。在介绍重要数学家的工作时,大量从他们的原着中引用材料。在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三一学院的帮助下,引用了比较多的史料,使人们对原始的情况获得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还注意到数学知识的继承性和积累性,并不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完全归功于某一个人。例如对欧几里得和牛顿这样一些主要的流派,作者到说明他们的成就的渊源,从而勾画出数学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斯科特博士依靠他对数学史的驾驭自如的能力写出了这本富有激励性的好书。

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

数学读后感11

近来研读了《聚焦小学数学》这本书,感受颇多。首先我想谈的是:

一、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有效性,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书中斯苗儿老师做了具体的阐述。她要求我们:“强化目标意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恰当讲解示范”。施银燕老师告诉我们:“有效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彭传新老师阐述的:“让开放与有效相伴相生”等等,看完之后颇受启示。

不由想起上次听了一节5年级的“百分数的应用(三)”这节课,老师进行了一番课前复习后,出示了笑笑家的月支出统计表,让孩子们说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很好,提了好多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老师都一一板书出来,感觉自然顺畅,节奏快。当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就被卡住了,原来是学生一直说不出列方程解题的数量关系,(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了好几个学生,就是说不出,这时老师生气了,口气也变得批评起来,学生更加害怕了,尽管最后终于解决了,但在此浪费了好多时间,导致后面练习没完成。我觉得当学生真的说不出时,不要兜圈子,马上讲解示范,让解决问题的隐性策略显性化,给学生一根拐杖,让他们跨越思维的横沟,这才是“有效”地真正内涵。

我想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比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就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了几个钟面再配上不同颜色的分针和时针,来吸引孩子的眼球,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有效;又如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我在教学“找规律”时,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那不断重复出现的图形、事物、生活现象再配上音乐,深深吸引了孩子,整堂课他们情绪高涨,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效果好。

二、关于学习起点与教材预设。

书中谈到“当学生起点与教材预设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郭立军老师告诉我们: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预设。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因为有了加法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所以我调整了这节课教学重心,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看情境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及讲解学生容易出错的、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应用题上。这样,不仅练习了减法计算,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还记得上次去杭州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在对《比较数的大蟹处理中,就充分感受到,特级教师处理细节的能力。在比较数大小环节中,教师通过适时走进来,巧妙地退出去,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课堂动态升成。“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抽出了数字9”“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了9,你们怎么说不好?”“黄河队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袋子里只有两个1,你都抽到了?”等等语言的组织,使得这堂课细节上做得非常完善。正是名师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从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让课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三、关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书中孔企平老师认为“自主、合作、探求”与“模仿、训练”的方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属于间接教学后者属于直接教学,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间接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带来巨大变化。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除了公开课外,平常我们采用较多的还是“模仿+训练”的教学方式,因为时间有限,这样好像更快捷地达到知识的彼岸,这也是我感到矛盾和困惑的地方。

数学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为活跃的场所,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开放、有效。

数学读后感12

数学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大到远在外太空的星系,小到一枚硬币,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知识。而《马小跳玩数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心想玩数学?数学那么难,怎么玩?打开这本书,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书里一个又一个生活中有趣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的应用方法,可谓大开脑洞,让我的数学成绩大大提升,期末考了95分!

在欧阳校长的珍珠项链这篇故事中,校长的项链是黑白相间的。2颗黑珍珠后是4颗白珍珠,那第65颗珍珠是什么颜色?这太简单了,不就是我们学的找周期的规律吗?

65(2+4)=10(组)5(颗),从头往后数,第5个是白色!

在通讯员毛超这篇故事中,毛超从队头往队尾跑步传递信息的过程,不就是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吗?从队尾向队头跑时,和整个队伍的行进方向相同,这不就是追及问题吗?只要掌握了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道五星题也难不倒我。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故事,让我们一起玩数学,并体会知识的乐趣吧!

数学读后感13

看过很多书,但是很少写心得体会。这个寒假我看了张奠迪的主编的《小学数学研究》,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这本书啦,因为原来黄生英主任就推荐我们看过这本书,前面也陆陆续续的都看过,但是都没有完完全全的从头到尾读过。但是《小学数学研究》这本书非常好,很值得数学老师拜读,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是把最准确的数学思想传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小学数学研究》以小学数学内容为研究对象,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对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拓宽和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必将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小学里面想不通的问题,有时一知半解,可这本书讲的很精确,很科学,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讲出了其中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像自然数为什么从0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为什么最小的偶数是0而不是2、为什么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零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讨论的问题,争执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并明白其中的原由,真让人恍然大悟。

由于《小学数学研究》能够深刻地阐述小学数学的规律性问题。比如,第一章提出的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思辩性地加深对小学数学的掌握和理解。而数学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这一命题的提出,则进一步提示了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刻本质。所有的数学问题均存在于关系之中,可以说,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作用。

所以这本书成了我工作的导师和助手,一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我就会翻开它,有时间也会细细品读,从这本书我不但明白圆周率的发展及历史、平移旋转的实质、小学数学的方程的真正含义,还从中了解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给学生讲懂题目,还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彻底弄明白,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不断充电,好好学习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我也真心的将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数学教师。

数学读后感14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全国特级教师,他的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日记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数学读后感1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他是《数学的滋味》。从此,我改变了对数学的认知。

在这本书中可以学习到趣味的故事,数学的名题和拓展应用,还可以认识数学名家。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可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可以提升数学思维,可以感受数学的魅力。让读了这本书的人轻轻松松爱上数学!

这本书的第一节就很有趣,是有人和数学家比速度。读完才知道是是太天真了。

比如说12乘14,只要头乘头是100,尾加问尾是6,尾乘尾是8,也就是168。发现数学如此奇妙。我学会了这种方法,在某一天我和朋友在比计算,没有一个人比的过我。他们还给我计时,五道十位乘十位的题不用纸和笔,还不到一分钟,这方法可真管用。

读了这本书发现,数学是这样一种东西:她提醒你有形的灵魂;她赋予真理以生命;她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她给我们思想添辉;她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数学与文化,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都是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反应。

《数学的滋味》这本书体现历史性、故事性、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等……可以便于我们阅读。整本书强调了数学历史、文化故事。精炼的涤述了小学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可想而知这本书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特点很多。特点一:多数以人物事件为标题,数学题目都在故事中蕴含着数学思想;特点二:超链接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和数学之最;特点三:每一页底部都写了一句不同的、和数学有关的名言。它们都是短小精悍、含义隽永的句子;特点四:通过讲述数学历史上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发现数学王国里的各种奇珍异宝。

如果我把这本书的知识学完一定会超越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发现我们要学的还非常多。

228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