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学习心得 >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最新心得体会5篇_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有感5篇(2)

时间: 庄宇21208 分享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感想

 

 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仔”,成为年轻的革命者;他曾三次出国探亲访学,均毅然选择学成归国;87岁高龄时,捐出了毕生积蓄880万元;后来,还给自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

  8月12日4时41分,89岁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卢永根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去世前,他叮嘱家人“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百年华农最大一笔个人捐赠

  两年前,一则“87岁院士捐赠880万积蓄”的消息“刷爆”了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师生的朋友圈。

  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在捐赠协议上签名,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187万余元的存款,加上此前转账的693万余元,卢永根夫妇共捐赠了880万余元。后来,华农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党培养了我,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在捐赠后,卢永根只说了这一句话。

  很多人不知道,卢永根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吝啬的节约,他家的陈设仍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说,老师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的收音机、台灯。年近九旬的卢永根没有全职保姆,夫妇俩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

  入院治疗前,卢永根总是最早来到办公室,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铁饭盒,在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饭。

  很多华农的师生都曾在学校饭堂见到卢永根的身影,知道他爱吃青菜配蒸鱼。网友启贵留言说:“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

  病房里成立临时党支部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他1930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家律师行的高级职员。卢永根自小衣食无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41年,香港沦陷,读小学六年级的卢永根被送回广州乡下避难。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了日军的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在乡下待了近两年,卢永根重返香港读中学。

  在岭英中学,卢永根遇到了思想进步的语文老师林莽中(萧野),并经他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在卢永根看来,培侨中学的3年,是他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里,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8月9日,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共地下党。高中毕业后,党组织决定安排他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去迎接解放。

  “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的生活回内地?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卢永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历史,仍然心情澎湃。

  20世纪30年代,我国水稻育种领域便有“南丁(颖)北赵(连芳)”之称。在华农农学院,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紧跟丁颖的步伐。卢永根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是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师生相差40多岁,却成了“忘年交”。学界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丁颖是卢永根学术上的领路人,而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初为人父的卢永根,给襁褓中的女儿取名为“红丁”,以纪念恩师。

  “这些特殊经历,使卢永根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习惯。”华农农学院副院长孔琴回忆,在卢永根的要求下,作物遗传育种系党支部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党员每月按时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

  由于长期住院,这位老党员主动向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病房临时党支部。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个月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华农科研最新动态带到其病床前。

  破格“提拔”年轻学术骨干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并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劝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拒绝。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访学,都选择回国。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卢永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的人才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耕耘。借助国外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1987年,华农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职称评定上论资排辈的风气又很重。“当时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教师都没有办法晋升,提拔年轻人风险很大。”为给有能力有作为的年轻人拓展广阔天地,1986年年底,卢永根专程到北京向原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何康请示。得到批准后,华农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

  卢永根仔细阅读每个人的档案,通过谈话考察每个人的品质,经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再将材料寄到校外进行专家评审。这样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由助教直接晋升为副教授。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已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所作的贡献,他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

  这些年,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的热情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卢永根认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

  年近九旬的卢永根,有70年的党龄。患病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愿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表示:“捐献遗体,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有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卢永根将捐献遗体看作是作为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作为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最后的坚守和信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后贡献。

  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他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当了校长,他也坚持不坐进口名牌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来自于党性的修养。在卢永根身上,党性既真实,又耀眼。他用自己的无言行动,展现了党性的强度和纯度,诠释了党性的力量,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树立了榜样。

  在他的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四个“一点”,是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写照,也为他人提供了一种参照。

  卢永根的人生就是一面旗帜,可以引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方向。

  他出生在香港一个殷实的中产家庭,在人生的青春阶段,感受了祖国的痛苦和呻吟,国家的苦难震撼了这个“香港仔”的心,他下决心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他坚信,祖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他打心底里热爱祖国。

  自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举起右拳,面向北方,庄严宣誓加入中共地下党。至2019年8月12日去世,卢永根入党整整70年。他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入党誓言。

  从一个“香港仔”到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卢永根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这也是最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他促使人反思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抉择,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提供了参照,为年轻人提供了标杆。

  淡泊名利,学有专长。他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研究了一辈子,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水稻遗传资源、雄性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总是告诉学生,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稻国,对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理应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研究好。

  他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

19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