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庸逝世一周年心得体会随笔范文5篇精选
2018年的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今天是老先生的一周年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感想体会,供大家参考。
2019金庸逝世一周年感想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武侠最高的一座丰碑,终究远去,只留给世人一些精神里的武侠基因片断,如星辰一般永恒。今天是金庸逝世一周年纪念。
自此,斯人去,江湖远,侠客无。自此,斯人去,江湖远,侠客无。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看金庸武侠世界,无论是江湖豪气,还是儿女情长都描写地精彩绝伦!感谢先生给我们创造的武侠江湖!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作传统,又在现代的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技法与思想革命,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
六十年来,他的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
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查家,“一门五进士,叔侄两翰林”,书香门第为他浓厚的文学底蕴提供了保证。
8岁那年,金庸在书房里看到了《荒江女侠》,从此便陷入了武侠小说的世界中。
世人总喜欢将金庸和李敖相比较。比起后者的张狂,金庸是温和、谦让的,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乐哉开后觉,乞我一中庸”。
他从不写自传,心事深藏,嘴上总是说着“无论如何不敢当”“我不是写得最好的”。
金庸带给我们的景象从骏马西风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大理、终南、雁门、昆仑,到天台、钱塘……
如果没有了华山论剑、没有了降龙十八掌,没有了郭靖黄蓉令狐冲……很多人的童年会失去色彩。
他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快意人生,侠义江湖。
但是金庸的江湖除了儿女之情,还有正义和家国的情怀。
曾有人问他跟他笔下的哪个人物比较像?
他说:
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其实,现实中的金庸,又何尝不是小说中的段誉。
2
以香港为枢纽,金庸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构成了一个“想象的文化共同体”。
香港金庸馆里陈列着一套1968年金庸写《笑傲江湖》报刊连载时的手稿,描写的是令狐冲辞别任我行和向问天之后的一段遭遇,这个情节在后来出版的《金庸作品集》《笑傲江湖》的第22回已做了修改。从原稿从左至右竖着书写的手稿中,可见他习惯把每页的开头和最后两行留空,而他在用钢笔书写的过程中,几乎一气呵成,没有太多地方需要改动,可见他文思敏捷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1993年,查良镛辞去明报企业主席的职务,缓步淡出管理层,并于1994年正式退休,为接近半个世纪的报人生涯画上句号。他那时大概并未像外界广为认为的那样,已决定“隐退”,直到1994年,他在《明报》还保留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他也还是照常上班,希望有一点写作的空间。后来,明报集团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他也最终弃掉了董事长。一些《明报》的老员工看到查良镛搬离办公室前收拾东西,“很是不舍”。
3
文人才子多风流,在世人眼中,他们都是狂浪的,金庸也不例外。1957年,金庸从大公报辞职,加入了香港长城电影公司,为了著名影星夏梦。
金庸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但不管他多努力,两人终是有缘无分。从此以后,他笔下的女子,都带着夏梦的影子。
人生在世最怕相思,那条暧昧的毒蛇,半夜缱绻在你的心头,让你浑身发烫,辗转反侧。金庸书里的爱情,都是带着遗憾的,就像他对夏梦一般。
周芷若因为张无忌成魔;风陵渡口,郭襄一见杨过误终生。
人生也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念念不忘。
“塞下牛羊空许约。”这是金庸给予《天龙八部》最后的结局,“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所有悲壮的背后都是一种必然,就像金庸颠沛流离的一生。1937年,金庸把它当作时代的剧本,写出了无数家国山河破碎,多少感情流失在眼前,往事并不如烟。
生命这条长河,流淌在你的血液里。多少英雄好汉在人间大闹一场,最后悄然离去。生逢乱世,人生如此,浮生如斯。
苍狗白云,有人的地方依旧有江湖,亦复如斯。
2019金庸逝世一周年有感
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29日晚,导演张纪中通过微博发长文及和金庸生前的合影,纪念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纪中在文写道:“査先生,这一年来,我总是思念你,时常想跟你说说话。你虽离去了,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山川大地,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想,你与我一样坚信,侠是中国人骨中的风神、心里的情怀,武侠精神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我也将在你的指引下,用作品传承武侠精神,终生沿着弘扬武侠精神的道路走下去!”
张纪中长文中称,自己一直不敢相信金庸已离去,直到媒体朋友提及让他纪念先生逝去一周年,才把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面前。催眠了三百多天的武功,终于破了。长文满是对金庸先生无尽的思念和对武侠精神的赞叹,表示“将会在你的指引下,用作品传承武侠精神,沿着弘扬武侠精神的道路走下去!”。
长文更是从“侠,别是一家”“侠,是中国人的骨中风神,心里情怀”“武侠片应永远以传承中国精神为本”三个方面讲述金庸的武侠风,来纪念查先生。
文末还对拍摄《飞狐外传》做出承诺,称:“《飞狐》一路遭遇诸多变动、障碍重重,其中心焦难以言说。而侠情侠骨当前,自该百折不挠,我们一定会将这部《飞狐外传》创作好,拍摄好,呈现给观众!”可见张纪中的情深意重,令网友感动。
2019金庸逝世一周年体会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今天,金大侠逝世一周年。其影响了几代人的皇皇巨著,在未来必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能像金庸一样在华人圈子内产生如此大的当量,上至社会名流,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对金庸小说推崇备至、击节叫好。
上世纪80年代初,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大陆“解禁”,一纸风行。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红楼梦》哀婉凄绝,《三国演义》奇谋叠出,《水浒传》豪气干云,《西游记》舍生取义。而金庸的十几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经典,每一部都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脍炙人口的几部小说,在长篇小说领域被奉为圭皋。
而金庸的影响力,又何止在文学方面?如同蜘蛛侠、钢铁侠之于美国人一样,金庸的小说就是华人文化圈的超级大IP,带动了影视、歌曲、游戏等多个领域的繁荣兴盛。
金庸的小说创造了影视剧中的初代偶像。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射雕英雄传》,在大陆、香港、台湾等地都带来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尤其是在彼时娱乐业不发达的情况下,黄日华版的郭靖、翁美玲版的黄蓉,更是成了万千少年的偶像。那个时候的学生,有谁没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贴过那些剧照的贴纸呢?
随着《射雕英雄传》的大获成功,更多经典的金庸剧被创造出来。而古天乐、李若彤等一大批港台演员,至今被奉为剧迷们的心头好。
金庸的小说一再被改编,就是因为其故事讲得好,而主人公的形象更是在长篇巨著中被摹画得栩栩如生,几乎要从书页中飞跃而出。在中国导演普遍被诟病不会讲故事的情况下,直接改编金庸的小说自然成了影视界的“保命秘籍”。
随着影视剧一起诞生的,还有剧中的主题曲。龚先生记得,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午后,一个男生在宿舍用收录机放着《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随着高亢激昂的音乐响起,奔腾的马蹄声犹如撞击在心间,罗文的男中音和甄妮的女高音,瞬间点燃了一个宿舍楼的激情——“嚯!”“哈!”几乎一整栋楼的男生都在随着音乐嘶吼。那样美好的午后,那样昂扬的青春,都在音乐声中肆意挥洒在了大学校园里——而这一切,都拜金庸的小说所赐。
不管是影视、歌曲,还是游戏,带上“金庸”两个字就能火,这最终都要归结到金庸小说的超级魔力中来。
金庸的小说,不激烈、不过火,主人公身上从来都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侠义、坚贞、善良等美好品质。而在武侠之外,金庸小说更是将爱情刻画得荡气回肠、令人神往。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令狐冲和任盈盈,无不是经历千般险阻,最终得以结成神仙眷侣。
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人压力山大的当下,金庸的小说不啻是提供了一个快意恩仇的精神高地——在那里,“江湖事江湖了,江湖儿女江湖老”,哪还管得三五斗米的烦人琐事?
点一炷香,执一本书。今天,让我们一起怀念金庸……
2019金庸逝世一周年心得
金庸先生曾说,他只是个讲故事的人。这话谦逊,却也真实。人类需要故事,如同需要米面。每个人从小就习惯于听故事或看故事,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故事滋养我们的灵魂,甚至能决定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就会知道,好故事有多么难得。好故事如开放公园,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不同的路径可见不同的风景,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公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在金庸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为什么金庸和他的作品如此迷人。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证据之一,是金庸小说畅销多年,流播广远。证据之二,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层出不穷。改编金庸的投资者趋之若鹜,是因为金庸故事向来不愁没有观众和市场。市场检验故事的品质成色,胜于任何个人的权威独断。金庸小说改编几年一翻新,从另一个角度看,亦可解释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改编作品形神兼备至不可逾越。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在于它说不尽,甚至说不清。说它是通俗类型小说,固然不错,它本就是武侠传奇故事;但严家炎先生说,金庸小说是精英文学对通俗文学改编的全能冠军,这话似乎更有道理。因为金庸的小说,既是武侠之书,也是情感之书,也是成长故事之书,也是历史演绎之书,也是文化思想之书。
说金庸小说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当然很对,《书剑恩仇录》的红花会群雄及《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的奋斗目标,就是保卫民族利益,彰显国家情怀。但是,说金庸小说超越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却也不错,因为《天龙八部》的思想主题,就是超越狭隘民族立场的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说金庸小说是传统文化的美丽结晶,当然很对,因为金庸小说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典章文物构成的古典文化风貌,可慰藉现代读者的潜在乡愁;若说金庸小说有对文化传统的批判锋芒,却也不错,《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反抗,《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追求,全都是针对礼教传统及其权力体系;《鹿鼎记》中韦小宝顽皮狡黠的大笑,更足以震裂农耕文明的琉璃屋,并彻底打乱专制传统的梦幻牧歌。
要对金庸小说做全面价值评估,需具备足够的认知复杂度。
金庸本人的故事,也很迷人。在他逝世后,李以建发表了《金庸的功夫,世人只识得一半》,该文重点是,金庸不仅是作家,也是时事评论家,作品包括30多年的《明报》社评,将近8000篇;以及署名徐慧之的“明窗小札”将近2000篇;以及发表于《明报》“自由谈”专栏的“论祖国问题”系列文章(后结集为《论祖国问题》出版,作者署名黄爱华)。金庸时事评论文章,接近1万篇,论题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海外华侨,以及有关苏联及共产主义、有关当时国际热点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
金庸还是译者。他曾在译文杂志《时与潮》兼职,发表过大量译作。1950年后,他陆续翻译出版的作品包括: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有关中国解放战争的长篇纪实报道《中国震撼着世界》,英国记者R·汤珊逊写的长篇纪实报道《朝鲜血战内幕》等。
金庸曾是影人。作为影评人,他曾以萧子嘉、姚嘉衣、嘉衣、嘉等笔名,在香港《大公报》开设“ 每日影坛”专栏,发表650 篇以上影评;又以姚馥兰、林子畅等笔名,在《新晚报》开设“馥兰影话”、“子畅影话”专栏,发表影评140余篇;进而,还以林欢、姚馥兰、林子畅、镛等笔名,在《长城画报》上发表70余篇关于电影的讨论文章。作为电影编剧,创作过20多个电影剧本,其中7个剧本被拍成电影。作为电影导演,他曾与老导演程步高联合导演过《有女怀春》,又与胡小峰联合导演了越剧影片《王老虎抢亲》。作为电影歌词作家,他创作并发表过《门边一树碧桃花》等十多首电影歌曲的词作。
金庸的故事所以迷人,简单说,是因为他有讲故事的天赋,有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性的敏感与深刻洞察力。此外还有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因为书写时事评论,从而有深度的人世现实关切;因为他翻译外文作品,从而有广阔的全球文化视野;因为他研究戏剧和电影,从而有精湛的故事叙事技艺。
2019金庸逝世一周年缅怀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而他本人曾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原名是查良镛,他的笔名金庸就是把自己本名的镛字一分为二而成。他自称金庸二字“没有什么含意的”。
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金庸被称为“文坛圣侠”,是武侠小说作家界的“武林泰斗”,还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
200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一颗总编号为10930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以表彰金庸的贡献。据说,这是我国唯一一颗以文学家名字来命名的小行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说这14个字,便是他的整个青春。他椽笔一挥,就勾勒出一个个江湖,那里月白风清、古风犹存,回响着整个文化中国的余韵。
1955年2月8日,金庸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每天一段,一共连载了574天。直至1972年金庸一共创作了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
他在1972年底公开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封笔之后,金庸把自己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出版。
他曾经说过,如果有天他去世了,他的墓碑上会这样写:“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金庸的武侠小说已风靡了半个多世纪,堪称粉丝遍天下。
牟宗三最喜欢《鹿鼎记》,余英时最爱《射雕英雄传》,陈世骧则是《天龙八部》的粉丝,曾评价该书“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李开复就曾在自传中写到他对于金庸的喜爱,他在美国上学期间一直在看金庸的小说,把每一本金庸小说都读了整整五遍。
2000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托朋友代自己在香港约见自己的偶像金庸,他说当时自己激动了几天,买了他的书,兴冲冲地期待着与金庸见面和签字。后来两人相谈3小时后成为忘年交。
金庸还送给马云别号“马天行”,意指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马云则用金庸小说中的武林圣地来命名公司房间,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
有一次,马云到金庸澳大利亚的家里做客,看到他家中满满一间的书,问:“这些书你全都看完了吗?”金庸笑道自己从不看书。但是在闲聊时金庸却能对各种历史话题完完整整娓娓道来,让听者目瞪口呆。
马云问了金庸的太太后才知道,原来金庸所说的“从来不看书”,是因为他早已把这一屋子的书都看完了。
这么多年来,金庸的武侠故事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他笔下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也不仅仅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是一种侠骨柔肠的情怀,一种对于快意恩仇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