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观后感>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10篇

时间: 倩仪0 分享

天宫课堂第三课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10篇,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今天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天,因为我观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宫课堂。

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我知道了,为什么三位航天员的脸看上去胖胖的,因为失重环境会导致他(她)们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会上涌,所以他(她)们的脸看起来胖胖的。王亚平老师做了好几个小实验,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一项实验就是“液桥演示实验”,王亚平老师将两个液体球分别放在两块不同的塑料板上,然后慢慢靠近,当两个液体球相连时,再缓慢地拉开,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形成一座“桥”。哇!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实验让我看得目瞪口呆,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也特别想去天宫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教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今天下午怀着无比激动心情,观看课“天宫课堂”,在“天宫课堂”中,通过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授课,我了解“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及“泡腾片实验”,其实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就只能在空间站中飘来飘去,如果你要在太空中走路那么你只能在原地画圈,所以不能在太空中行走。在太空中,航天员还可以在太空中锻炼身体,太空中的自行车既可以锻炼上肢,也可以锻炼下肢。以前的航天员回到地球只能被抬着走路,现在有企鹅服是可以对付肌肉萎缩和心血管功能下降。

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盼望着,期待着,《天宫课堂》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节目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长大后我想当一位人民教师,因为现在同学们的作业太多了,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因为作业默默哭泣。都说人有三苦:读书、赶马、磨豆腐。现在读书比以前更苦了,所以以后我要让我们班的同学做到真正的“减负”,让祖国的花朵笑得更灿烂。

春天,我要带他们出去春游、赏花、玩游戏。夏天,我们一起坐在树下聊天、谈心。秋天,我们一起去看树叶是如何落下的。冬天,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同学们,理想不是空想,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加油,让我们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在妈妈的手机上看了太空第一课,里面特别的有趣,那我就来告诉你们吧!第一个是一位年轻太空员,叔叔,他教我们怎么在太空里平稳,首先,我们站不稳的时候,在太空飞船里,上面有好多的扶手,这些扶手是干什么的呢?它们就是当你站不稳的时候,你可以随机把它抓住,这样你就不会倒来倒去啦!

第二个就是一位阿姨,他拿起一根小棍子,像水里滴了两滴。放在了一个钉子的上面,他就成了一个又圆又大的小水珠,太空员阿姨又在里面滴了好多滴。低的越来越大了,感觉像是快破了,接着,奇迹出现了,阿姨,拿着一个漂亮的小花朵放在了水珠的正中心,忽然小水珠撞了起来,像风车似的,太漂亮了!然后这位太空员阿姨有将蓝色的颜料放进了水里,又把黄色的叶盖放进了里面,他一下子就变成了地球的外表,就是太奇特了!

太空世界真的好有趣!你们觉得呢?我以后也要当一名宇航员。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12月9日下午15点40分,我和班里的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的太空授课。王亚平老师给我们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太空中的奇妙现象。当我看到泡腾片注入水球后,产生的气泡美轮美奂,不禁感叹宇宙的神奇!

看完了这次的太空授课,我收获满满,不仅了解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也知晓了很多原理,科学无处不在,有趣的实验让我对太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6

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课了!

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和翟志刚老师给我们讲了太空知识和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做了一个张力实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实验,她先做了一个薄水膜出来,接着她不停地往里加水,这张水膜变成了一张厚水膜。这张厚水膜看上去就像一个放大镜,从水膜看对面的人是倒着的,把纸花放进去它就会迅速绽放。接着王老师用注射器往里面加入空气,水膜居然越来越厚,变成了一个大水球,这时水球上同时出现了王老师一正一反的两个头像。王老师往水球里面加蓝色的颜料,水球也就变成蓝色的了,有趣极了!

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发展非常快,而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让祖国的航天航空技术更上一层楼,让祖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7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通过这次观看,让我了解了宇航员们在太空生活的乐趣。

当神舟十三号成功到达太空时,与其一起上去的还有两位宇航员叔叔和一位宇航员阿姨。还记得之前在电视上看见的宇航员叔叔们的脸总感觉胖胖的,还以为是太空上的饭菜太好吃了。阿姨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脸胖胖的,哦!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人体里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还给我们表演了一些节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里开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水中乒乓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上浮,而是像石头一样下沉,这就是浮力消失的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知晓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我也要向太空舱的叔叔阿姨们表达崇高的敬意:“感觉良好”队,您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我长大之后,一定也要向您们一样效忠祖国,为祖国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8

看了《天宫课堂》的直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是泡腾片实验。

泡腾片实验主要讲的是宇航员拿着一支铅笔,放进在饮水带里,当宇航员把铅笔抽出来的时候,发现铅笔尖上顶着一个用水做的圆盘,宇航员把铅笔放在桌上,又用注射器在圆盘两面加水,圆盘马上变成了一个圆球,另一个宇航员又用针筒里的蓝色色素注射到水球里,水球马上就变成蓝色了,这时宇航员把半片泡腾片放进水球,水球里的蓝色水马上产生了好多泡泡,一个宇航员又把注射器插进水球里打进了一些空气,那个水球慢慢变大了,当两个宇航员面对面把水球夹在中间时我发现水球上有一个正着的人脸,也有一个倒着的人脸,这就是“水球光学实验”,真是太好玩啦。

当他们对我们挥手时他们每个人都360度旋转了一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挥手时旋转呢?

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宇航员,这样就可以亲自去试一试了。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9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观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0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160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