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美文欣赏 >

中国机长观后感600字_中国机长感悟体会5篇

时间: 景清21246 分享

  2019年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中国机长》正式上线各大影院,《中国机长》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的真实故事。关于观看2019年《中国机长》电影的观后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机长观后感600字_中国机长感悟体会5篇

     《中国机长》观后感【1】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直接取材于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事件,一起国内外罕见的高高原航线上飞机风挡玻璃破裂,英雄机长刘传健与机组带领乘客安全返航的故事。整件事情的经过其实众所周知了,这部电影整体以还原事件经过为主,因此本文所描述内容不算剧透吧,如果一点都不想被剧透的朋友可以略过前半部分直接看文末的结论。

  其实最早我和很多民航圈朋友一样,对要真实还原此次事故的电影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最开始因为海报的夸张而吐槽过。因为此次事故堪比美国萨利机长的事故,甚至更危急,而对于中国的电影是否能达到《萨利机长》的程度让我们始终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件事。而今天与我一起观看本部电影的资深乘务长坐在我旁边看哭了两次,她看完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中国电影有心了!

  我觉得她的这句话可以代表一个中国民航人观影的真实感受,也打消了对整部电影专业程度的疑虑。因为从现实情况来说,拍一部民航电影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太多了,而电影不仅仅是拍给民航人看的,更应该是拍给更多旅客以及普通大众看,我觉得这部电影做到了。

  本片的航空专业程度

  因为航空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加上周围的朋友都是与之相关的行业,所以从《中国机长》电影一开始就集中在专业性上。整部电影由中国民航局支持,因而在专业程度上有着很高的水平。整部电影从川航事件出发,基本覆盖到了民航航班的各个保障环节,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民航科普片。从飞机的航前准备、机组的检查、机务的保障、空管的指挥、机场的救援、旅客的情绪,甚至是航空爱好者都有一部分戏,这点上可以说制片方是很仔细的研究过剧本和航空业结合,让大家了解到保障航班安全的各个岗位。当然了,因为事发经过最主要是机组与乘客以及机组与管制员的沟通,所以重头戏也是以这几个岗位为主的。

  专业细节之一恐怕就是飞机飞行的镜头了,整部电影地面镜头都采用真实飞行场景,多机位多角度拍摄,节奏很紧凑,除旅客登机一段镜头晃的比较多之外(不知是镜头语言还是剪辑原因),机组和管制员的机位都非常平稳。

  因为我本人是机务出身,在航空媒体圈从业多年,对航空专业知识也比较了解。不知不觉还是会带着挑错的心态来观摩这部电影,无论是从飞行员驾驶舱操作、乘务员客舱应急处置、空管员的指挥对话,都非常专业。可以看的出来中国民航给予这部影片的技术支持是很到位的,包括最近几天被网上吐槽最多的一张剧照其实电影镜头里并没有。后来我才了解到,很多剧照海报就是拍摄开拍前现场准备阶段的工作照,其实包括我最早吐槽的右发起火的海报也并没有在电影里出现。

  另外,本片的节奏非常紧凑,即便我带着挑错的心理去看也会不知不觉被情节所感染而不太会关注技术细节,除非你要坐在家里用遥控器一帧一帧的带着有色眼镜去挑错的话,可能会找到一些瑕疵吧。最后降落反推失效那一段,为了刻画刹车动作采用的是脚踩刹车而不是自动刹车可能是唯一一个会让飞行员吐槽的地方,但是电影是给更多普通大众看的,如何能在一两个镜头里明白电影里的飞行员在做什么,比是不是最专业的操作手法其实要更重要一些。

  我觉得有时候民航人带着挑错的眼光去看电影的“外行”是不是专业的时候,也应该能明白,民航人也应该知道自己在电影“表达”上是不是“外行”。这个时候的取舍我觉得电影在还原真实情况达到80%以上,戏剧手法有20%已经是很好的比例了,《中国机长》在专业程度上我觉得都超过80%的水平了。

  本片的情节

  说到情节,本片紧凑到从平缓的飞行到事故发生直至最后降落基本都没有空闲。(我为了得瑟看首映礼发了条朋友圈,整部电影只有两次低头看手机刷评论可见一斑)

  因为知道整个事件经过,可能高潮部分我没有太揪着心。我左手边的朋友不是民航业内人士,我留意到她一直双手紧握捂在眼前,差点以为是在看惊悚片一样一直揪着心那种。

  本片一开始有不少轻松俏皮甚至搞笑的镜头,我其实是特别喜欢的。一部反映英雄机长的电影并不是要所有人都严肃的,我们的民航人也不是一脸严肃的工作,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才是正常的。这一点上《中国机长》没有一味的讲究主旋律而把这些人情因素抛开,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展现开场,即是对后面高潮的铺垫,又是良好展现民航人活泼形象的一方面。我相信大家也不是只为了来看一场史诗式般营救场面来影院的。

  起飞前是欢快活泼的,起飞之后没有太多冗长的情节马上就进入正题:风挡破裂了。随后就是一系列的紧张的情节,揪心紧张。没多久我就第一次被感动了,乘务长在问5号位乘务员的时候,她被餐车撞到一直没有回音,直至她躺在地板上举起大拇指回复的那一刻真的很感动,这也是很真实的情况。飞机上的乘客包括飞行员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座位上,系上安全带的话也是最标准的状态,而乘务员需要站着给每位乘客服务的。所以原则上说,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最危险的是乘务员。飞机颠簸有可能最先被甩出去的就是乘务员。

  1988年4月28日,夏威夷的阿罗哈243号航班执行的波音737-200飞机起飞后客舱顶部破裂一个大洞,56岁的乘务员科莱博·蓝星(Clarabelle Lansing)当时就被吸出舱外,她也是当时事故唯一的遇难者。《中国机长》中除副驾驶因为风挡玻璃破裂这种极罕见的情况被吸出驾驶舱身处险境之外,乘务员就是当时第二危险的岗位了,因而影片中也给了相当多的镜头在乘务员身上。

  所以很多场合面对很多人对于乘务员职业的不理解,我都会跟他们说,乘务员真正的职责不是在飞机上替乘客端茶倒水送餐,他(她)们每飞行一段时间都要经过严格的复训和考试,因为他(她)们是在关键时刻救你命的人。飞机迫降是他(她)们指导乘客做防冲击姿势,降落后是他(她)率先打开舱门组织撤离,国航前段时间因为假火警备降俄罗斯阿纳德尔机场,全体乘务员都是最后撤离飞机的,有的甚至还为乘客带着毛毯御寒。

  《中国机长》其实不仅仅反映了机长的优秀,把乘务员面对乘客的镜头都表现的很到位。坐我右边的资深乘务长也是在乘务员的那段看哭了。其中有一个乘客离开座位跑出来质疑时乘务长毕男一改服务的和颜悦色严厉的制止他时,也真实的反映了乘务员在紧急时刻作为客舱安全员和指挥员的角色。我旁边的乘务长说其实突发情况下,乘客远比电影中难以安抚,乘务员嗓子都喊哑了也很难让整个客舱的乘客稳定住情绪。

  因而我觉得这也是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的原因。正如电影所说,机组人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乘客在应急情况下必须听从他们的指挥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危机的方法。

  情节上的唯一的遗憾,我认为就是对机长刻画的很少。片名叫《中国机长》,而且事故原型的刘传健机长也是真正的英雄,将一架风挡破裂的飞机从高高原飞回来挽救了119名旅客的生命,尤其是驾驶半个驾驶舱仪器失灵的飞机靠准确的判断和丰富的经验目视飞回来,整个过程冷静果断。这份伟大要通过简单的画面其实是很难刻画的。我举一个相同的例子吧,《空中浩劫》第二季第一集讲述与川航此次事故非常近似的英国航空5390号航班中,机长被吸出窗外,副驾驶驾机返航。事后他们做了一个测试,将8名飞行学员安排在减压舱做模拟当时环境的测试。其中两名学员模拟客舱在当时高度失压之后缺氧的情况下的反应,两名学员马上出现反应迟钝甚至接近昏迷的状态,要知道那还是静止的减压舱的测试。刘传健机长同时还要面对的是是八九百公里/小时的高速冲击,而且是在9800米的高度!

  回来的路上我和几位朋友也都在讨论这个遗憾之处,后来我们作为泛民航人士,并没有想到一个能以这种事后对比的例子之外的方法在电影里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经历的环境有多恶劣以及他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驾机备降有多艰难。是的,真实情况远比电影来的更惊险。

  因而我能理解为什么用了更多的戏份去刻画客舱乘务员和乘客的反应,可能是电影想从旅客的侧面来烘托出惊险的气氛吧。因为要拍机长的专业和沉着应对是很难用电影语言实现的。《萨利机长》是在电影末尾用事故调查组请其他飞行员模拟现场事故返航纽约而失败告终,才对比出萨利机长的处置有多正确,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方式。而《中国机长》电影采用的是顺序拍法,要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用电影镜头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的沉着冷静专业精准的应对,太难了!后来我跟乘务长开玩笑说,这部电影从戏份上应该叫《中国机组》。

  本片的特效

  整部电影拍摄大体分三部分,地面、空中客舱、飞机飞行,其中飞机飞行占了不少比重,由于这部分内容不可能实拍,所以飞越雪山和风挡破裂等飞行部分全都靠特效来完成。纵观整个片子基本没有出戏,比某些电影电视剧里的飞机镜头不舍得花钱的5毛钱特效好太多。

  毕竟是专业的航空题材电影,特效部分非常精良,不光视觉效果,影音效果也很好。飞机飞行而过的压迫感通过环绕立体声展现的非常好,在IMAX影院观看真的有一种飞机从你身前飞过的感觉,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看空战等刺激电影的人来说还是挺开心的。

  本片的感人

  这次电影首映,我也挺想知道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不光请了右边的资深乘务长、左边的完全非相关行业的乘客之外,还请了媒体从业者、航空传播从业者等不同行业的朋友来一起观摩。(很可惜有一位一直和我关注讨论此事的A350机长因为工作关系没来,等有机会我问问他的观影感受)其实,基本涵盖了关心这部电影的人群。

  坐在我右侧的乘务长原本也是被我请来“找茬”的,除了降落时她告诉乘务员也应该一直喊口令之外没有找出特别的错误。她更多时候还是被电影所感染,前后哭了两次。在乘务员安抚乘客的时候触动了她,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乘客比较难安抚。

  坐在我左侧再左侧的一位大姐姐则是全程哭的稀里哗啦,她是在航空业从事公关工作近20年了。也可以说是大风大浪都见过的人,我看到她哭也是比较吃惊的。因为她其实和普通乘客并无差别,不会像乘务员一样触景生情。

  余下的几位都是男性朋友,一位是媒体从业者,一位是机场工作人员。他们都觉得拍的很好,远远超出期望值。而我这个工科男也着实被感动了两次,一次是5号乘务员举起拇指,一次是看着管制主任咬着耳机含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位朋友说煽情的地方是不是有点多?我把刘机长的专业度和面临境遇讲解了一遍,我觉得煽情的反而不多。英雄机长数千小时的飞行经验和严格训练才有了冷静的反应和精准的操作,要让普通观众仅仅通过电影的还原还不能辅以其他的文字说明和事后的事故现场的“后怕”来体现那40分钟的惊险,其实《中国机长》已经做到了很好。

  我其实反而有点喜欢这点煽情。因为我们的民航人的确让人感动!《中国机长》不仅仅是一部反应川航事件的电影,更是一部反应中国民航人的电影,我内心希望更多的旅客和观众朋友能够看到这部电影。

  中国电影,有心了!《中国机长》,有心了!谢谢你们。

    《中国机长》观后感【2】

  一场特别的万米高空首映礼,给电影《中国机长》增添了新话题。影片是根据去年川航机组的英雄事迹改编,导演刘伟强受访时表示观众此刻是知道事情“解决了”,那如何在保证电影真实性基础上做合理艺术性改编,是考验创作的一大难题。

  让观众认识到坐飞机“不是简单的事”

  身为影片导演,刘伟强有过《无间道》这样的成功经验,但拍摄《中国机长》经历还是让他感慨连连。首映礼上,当被问到让一个已知结果的事情仍然保持紧张刺激的悬念感,他回答说:“没错,观众进电影院看片前就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没事了”,所有人已经很安全地下飞机了。所以我们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做了艺术加工。比如飞机怎么开回去、在回去的路上要如何设置挡路的障碍,机长怎么想办法去绕过障碍,障碍之后还会遇到什么……在成功备降以后,他们还要担心很多很多问题,观众就会持续被情节吸引,会给观众一种‘过了一关又一关’的感觉。”

  刘伟强说当初接受博纳邀约担任导演,确实是被这个故事的特殊性打动,因为工作关系他也是“空中飞人”,越深入了解越觉得《中国机长》故事背后的意义,“我是个常常坐飞机的人,但有很多东西我原来根本不知道的。比如,为什么飞机常常晚点,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当看完电影之后,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因为飞机在天上飞,是要符合很多很复杂的条件。比如,会有很多工程人员去检查飞机,确保飞机是健康的,才会放行。再比如,天气条件要符合飞行条件,才可以放行。再有,乘客上飞机之后,空乘会播放安全须知,或者做安全示范,乘客们可能会完全不看。但是我觉得它是很有用的。假如飞机真的发生意外情况了,你就要懂得怎么配合乘务长、乘务员,他们真的受过很强的专业训练。”

  刘伟强说,观众看完电影后能意识到坐飞机去某个地方“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了解了民航体系的不简单,就算是影片的贡献了。

    《中国机长》观后感【3】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机长,一机之长,他所担负的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称呼,更是生命的守护。什么是英雄? 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想到电影中那些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他们亦或因为奇遇有幸获得了超能力,或是拥有超越常人的大脑。可是,今天我相信说的英雄是机长,一个用坚守和执着拯救生命的机长。

  2018年5月14日,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如往常一样正飞跃青藏高原,在9800米的高空巡航,驾驶舱副驾驶侧的右挡风玻璃毫无征兆的爆裂,脱落。 驾驶舱瞬间失压,能击穿耳膜的狂风灌进,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人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生存,而两位飞行员当时还穿着极其单薄。飞机的仪表盘都已被狂风掀翻,副驾驶员半个身子更是被吸出窗外还好安全带将他拴在了机内。“冷风如利刃,凛凛狂风折”,在这种危机之下,机长刘传健依然保持了极端的冷静,成功让飞机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机上119位乘客安然无恙。这就是英雄,他不是“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也不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英雄,他是“狂风利刃艰难险,定护生命备周全”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守护了119条生命。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机长》为了还原这个真实的故事,剧组不仅1:1造了一个模拟飞机,还辗转重庆江北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拉萨贡嘎机场实地拍摄,记录机场的繁忙景象和旅客的出行百态。为了拍摄副驾驶被狂风吸出舱外的情景,拍摄现场使用了6个巨大的鼓风机,风力大概八级,吹得演员差点飞起来,而饰演副驾驶的欧豪甚至被吹得面部皮肤过敏。《中国机长》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那些商业片该具有的元素:紧张点、爆点、泪点,它一个不少,甚至丰富。可是“文以载道,歌以咏志”,除了影片应有的外壳,《中国机长》还将一种精神、一种坚守的内核展现给了观众,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初衷,还原真实事件,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中国机长”的魅力。

  “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对付万分之一的隐患。” 111分钟的电影,119条鲜活的生命,是中国民航人对生命的敬畏和执着、是对规章的敬畏和执着、更是对责任的敬畏和执着!这就是中国机长,这就是中国坚守!

  《中国机长》观后感【4】

  电影《中国机长》根据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该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下转2版) (上接1版)机长刘传健和机组全体成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最终平安备降,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中国民航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机长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而由此事件改编创作的电影《中国机长》也将作为中宣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献礼电影在9月30日全国上映。

  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副驾驶徐瑞辰在驾驶舱玻璃破碎后,整个身体都被强风“吸”了出去,他现场回忆说,当时情况危险紧迫,但更大的信念支撑着他不放弃,那就是“坐在这个位置上,只要最坏的情况没有出现,就要尽全部力量保障机上人员安全。”

  演员李沁说,她扮演的角色原型是乘务员周雅文,在与周雅文交流中得知,危急关头,周雅文在腰部骨折的情况下,仍忍痛爬回到工作岗位坚守。因为她坚守的是“生命之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守住。李沁感叹,“因为塑造周雅文这个角色,让我对乘务员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敬佩。”

  这些真实故事,让现场市民纷纷竖起大拇指,为“民航英雄”点赞。市民杨永河说,“重庆这座英雄城市,孕育了英雄机长,让我们每个重庆人为之自豪。”

  活动最后,电影主创人员和“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依次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福。现场观众也挥舞手中的五星红旗,高唱《歌唱祖国》,用嘹亮歌声向民航英雄致敬、向伟大祖国致敬。

  《中国机长》观后感【5】

  去年,川航8633遭遇险情那天,我在家中焦急的等待消息,待得知他们平安落地后,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除了当班机组人员过硬的综合能力感动到了我,那天,同在一片蓝天中正在执飞行任务的飞行员们,都在不间断的呼叫:“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四川8633,听到请回答”,那是一种民航员工才能深入体会到的艰难与不容易。这句重复的话语虽然简单,但它承载着人们对128名旅客和机组人员担心与祈祷,也令我们仿佛置身事发现场,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知道,建国七十周年献礼影片《中国机长》改编自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真实经历,真实展现中国民航精神。影片由刘伟强执导、李锦文监制,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领衔主演,雅玫、杨祺如、高戈主演,于9月30日全国公映。

  电影里面可以看到万米高空最为惊心动魄的瞬间:风挡瞬间破裂,副驾驶被吸出窗外,座舱释压……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长健由于强大的气流冲击无法佩戴氧气面罩,屏住呼吸,咬紧牙关,在低温和缺氧状态下拼尽全力控制飞机;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徐奕辰忍受着冻伤和划伤,仍然以出色的意志力辅助机长进行特情处置;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则拼尽全力返回驾驶舱,不停呼喊试图与地面取得联系,持续报告特情信息;而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饰演的乘务员和高戈饰演的安全员也各司其职,指导旅客使用氧气面罩,并对全体旅客进行安抚以及协助,以专业素养持续守护着所有乘客的安全。在危急关头,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毕男则发挥了“定心神针”的作用,一番独白既让119名乘客的状态缓和下来,也道出了民航人的责任与担当:“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

  《中国机长》完美还原了民航平安的幕后英雄。在这个天空里,只要天上有飞机正在飞行,地面就会有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指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着约7000名“空中交通警察”昼夜交替,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管制工作,他们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钟,确保着我们飞行的平安。


相关文章:

1.《中国机长》观后感作文5篇

2.最新看《中国机长》优秀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3.《中国机长》观后感悟及影评5篇

4.2019最新《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优秀5篇

5.最新《中国机长》观后感影评5篇

15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