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观后感影评5篇_建国70周年献礼电影
《决胜时刻》讲述的是1949年,党中央领导人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希望以下观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决胜时刻》观后感一
好长时间没写过影评了,这一次确实是感慨良多。看完决胜时刻,好像心里多了一桩沉重的心事。我们热爱和平、盼望和平,并不代表我们畏惧战争。他们从火光中走来,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走来,有些却没来得及见证胜利与和平的到来,也没能亲眼看看如今这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了自我,剥开外衣和光环,其实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毛主席也会为警卫员有富的终身大事掏出锦囊、也会像普通父亲一样陪孩子捉鸟……电影里最触动我的是任弼时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巨大的心血,临了终于能拿上心爱的小提琴奏上一曲和生死与共的战友们告别……还有那个16岁渡江时英勇牺牲的二桥,你把胜利带给了人民把生命奉献给了新中国,我却想到了你家中的父亲与妹妹,失去了16岁的你,他们又该有多痛苦…… 如今我们国家大体上是在飞速发展的,那我们怎么才能继承先人遗志呢?喝水不忘挖井人,我想我们真的不能辜负当年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现在所拥有和享受的一切,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一代又一代先烈血与肉的拼搏,即使对自己的生活有怨怼,我们也应该积极地改变现状,毕竟生活只会因为你的努力而越来越好,不会因为你整天做一些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而放纵你…… 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之前上大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类似的电影千篇一律,这一次的决胜时刻将生活细节与历史纵深巧妙的融为一体,战斗等激烈场面也处理得相当逼真,展现了开国那段时间我从未听说过的惊心动魄。这一次,我好像确实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应该将这样沉重而真实的历史传递下去,有些东西应该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烙印。这些话也许你现在看看觉得又是空话套话,但是当你真的走进电影院用心体悟,出来之后一定会和我感同身受的。时代一直在变,但民族之魂绝不能丢。
《决胜时刻》观后感二
从任何角度看,《决胜时刻》都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的“重大题材”主旋律电影。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
它延续着几十年来这一类型固有的叙事模式,高大伟岸的领袖人物,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复杂而又繁琐的谈判过程与会议场景,大段诵读的经典语录,惟妙惟肖的特型演员。
同时它也延续着这个生态闭环内如履薄冰的细微创新,越发亲近的重点人物,逐渐丰富的小人物视角,以及日益增加的商业元素,大量参与的明星,都在秉持“庄重、严肃、不戏说”的红线外,试图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以《决胜时刻》而言,电影里多线索穿插,传统叙事线之外,非常与时俱进地编织了一条“谍战”线。战争与爱情也没有缺位,元素是足够丰富,但融合得并不好。政治主线不说,谍战那条线几乎完全跑偏。好像抓特务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倒是没少在谈恋爱上耽误工夫。
爱情戏也是无本之木,革命时代的爱,并没有太多浪漫书写的空间,石光荣式霸道的“对你好”已算入情境的表达。要不是黄景瑜长得帅,这部分基本不具备任何感人的可能性。
整部电影除了既有的历史进程,很难凝炼出一条有意义的故事线。1949年最大的事情,是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但具体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开会,怎么能把政治会议拍出故事感来?会议背后的事情能说的很有限,很多面孔已经消失在当下的语境里,更遑论去扩展与深入?
便只能泛写群像,写丰富的政治图景,写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写各党各派、各行各业。在这方面,我以为《建国大业》已经做到了现有尺度的极致。而今再由黄建新重来一次,没有更好,反而在格局与感染力上都有所倒退。
历史的真实感在创作空间上已无比局促,无非更生活化更有亲和力的主席,更严肃更有魄力的总理,以及小提琴拉起“Amazing Grace”的任弼时。便唯有再次依赖特型演员,用取巧的方式强化和巩固“历史感”。唐国强们演得不可谓不好,但终归是观众们早已无比熟悉的讲述模式,一再重复,无甚新意。
即便是电影里插入了一堆其它影视剧的素材画面,观众们也丝毫不会觉得违和或突兀,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会有任何情节上的意外,大历史自不必言,反动派垂死挣扎、负隅顽抗,注定也是徒劳无功。阴谋不成,谍战自然废话连篇。小人物的命运也有迹可循,无数细节引来意料之中的“牺牲”情节,看似颇有心思的布局,处处漏风,无不显现着创作的疲乏和懒惰。
电影叙事笔力的缺乏,同样反映在形式与内容的游离上。时常是高亢悠扬的配乐先至,精致考究的画面紧随,演员们表情生动,细节抓人,唯有情节是忽然跳入的。澎湃的情绪在某个节点毫无征兆地激发,却没有任何铺垫,空剩下浓烈,只能让观众发动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积累去发散和联想,自行补足。
这样的电影本身是“反叙事”的。局部的感情都是成立的,也不乏很多感人或激动人心的段落,但聚合在一起,便陷入各自为战的分裂。所以电影最后呈现的面貌,就是流水账、碎片化、不成体系,人物符号化,风格舞台化,台词口号化。
仅有的一些商业元素,畏手畏脚,并没有真下功夫去细细雕琢,大大咧咧,形式多过实质,拍得浮光掠影。
纵使如此不讲究的商业元素,却成为了电影仅有的强记忆点,而占据更大篇幅的正章部分显得越发缓慢和温吞。这种抒情式的漫写,在长达2个小时20分钟的时长中延宕,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戏剧冲突,而变成了一种通过表演“真实”而去复刻“历史”的精致模仿。
电影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那些被重新修复过的历史影像。它们如此真实地展现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弥漫在画面中的情感与情绪。无需任何语言的修饰和解读,这是再高级的表演都无法还原的。
现有叙事语境下,重大题材的创新越发艰难,如今想来,十年前那部《建国大业》,已然是最有成效的破题者。
我们的胜利是摧枯拉朽的,敌人的溃败是一泻千里,困兽犹斗。这不仅是光与暗、暖与冷、正与邪的对照,更是理所当然、不容置喙的定性。在历史面前,不再有暧昧空间,也不必再送去那些所谓善意的曲笔。好可以形式丰富,笔意深厚,坏也要坏得义无反顾、彻彻底底。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无论形式上、内容上,《决胜时刻》都无法在创作中更进一步,它所做的,就是它所能做到的。基于此,电影虽有很多遗憾,却也无法再有更多苛责。
不能说这样的电影没有技术性或艺术价值,但它们完全是存在于普通商业电影及艺术电影之外,可以自行构建运转的一套封闭美学系统。就像单位的“笔杆子”们挥挥洒洒所写就的大部头官样文章,高屋建瓴、用词精炼,引经据典、对仗排比,也算是门槛极高的工作。但在普通人看来,那洋洋洒洒的字的组合,实在难以咀嚼消化,更别说欣赏品鉴。
传统的主旋律拍到如今,已陷入自我重复、难以创新的困境。红线就在那里,立场和语境一早已设置完毕,功过是非早有论断,可行书写的空间几乎没有。有关方面和观众们都双目如炬,稍有逾矩,都会引发“事故”。这样的电影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可能获得的商业价值,多半要靠包场实现。
相比之下,不管你是否是“战狼”或“流浪地球”的粉丝,都必须承认,与商业类型片融合的主旋律,才是迭代的新品种,代表了主旋律未来的进化方向。
而像《决胜时刻》这样的电影,即便放在传统的主旋律献礼电影里,也并不存在更多被记录被讨论的价值。它唯一做好的,就是“不出错”,而当它切切实实达到这一目标后,便也注定会变成一部难以唤起更多关注的平庸作品。情怀朴素的观众便会一再重复这样的过程,看过了,触动了,然后忘记了。
《决胜时刻》观后感三
电影里一共有两种色调,一种是暖黄,一种是冷暗,这分别预示着人物两个党派的命运。暖黄色调下的毛主席温暖而又有人情味,与人民有亲和力,同时也预示了共产党会取得胜利。而冷暗色调下的蒋介石显得冷血而刻板,但遇到自己的妻子色调一下子暖了一丝,也说明他是珍爱妻子的。但是这种色调不近人情,预示了国民党失败。
同时电影里对毛主席的人设塑造的很好,因为毛主席一直给我的映象都是严肃而又正经,与电影里一些细小细节不太一样(如帮孩子捕麻雀,开下属的玩笑,帮下属求爱等等)但是对待工作严谨,但有时会温柔的交代任务。 蒋介石反之,对待工作虽然严谨,但是对待下属严厉刻板,交代任务亦然如此,有此可见,并不得民心。 在是电影里的背景音乐,共产党的舒缓而又有底气,国民党的带有一丝阴谋。双方对峙时阴散,小提琴的起伏,把观众置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 从演员演技上讲,这部电影集聚众多老戏骨,给人有了一定的期待,看完后确实演员都对人物细节把握的很到位,不管是台词还是微表情,都能看到每个人物的决心,为了人民而战,是何其的坚定! 从剧情来看,一开始共产党的在孙中山先生墓前的誓言“成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共和国”朱德的敬礼等就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为人民而战”不管是遇到列强还是国民党,就用毛主席的一句话“现在不是中华民国,而是站起来的新中国!”反观国民党,一直都是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所以反对签字,而在共产党渡江胜利后,文白先生的反应是“你们赢了”而周恩爱先生说的是“人民赢了”还有毛主席所说“希望人民真正高兴,他们才是老天爷!”这足以表达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到电影结束后期的那段小提琴演奏,把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场景和开国大典准备等串联,而后到国民党设计阴谋的画面与前温馨场景过度的很自然,可见这部电影的制作何其精致。 对于战争的画面,后期配乐,与毛主席的“赤壁一战乾坤转,东风送我第一船”结合起来展现了中共的决心。同时战士们为了人民为了和平身上哪怕变成火堆,仍然举着枪冲锋陷阵,手握国旗的战士哪怕中枪都死死的支撑着旗杆,深深的震撼我的心灵。就如同现在常说的一句话“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珍惜今日的和平,铭记历史!
《决胜时刻》观后感四
看完电影内心有个很强烈的感受一定要说一下:有国才有家,和平来之不易,战争那都是要拿人命填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年少无知的时候对生命是没有太多敬畏的,现在人近中年感觉到“生命”二字的沉重,珍惜和平爱护祖国守护家人!除了学校、单位组织的,这是我第一次花钱买票看这种题材的影片,平时不会主动选择此类影片观赏,对此类电影有固定印象,但决胜时刻打破了固有模式,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鼻头一酸清泪一行胸口一热,将近两个半小时看得很认真,没有走神没有玩手机没有瞌睡,一起看电影的老老少少都有年龄层跨度很大,几位前辈艺术家的演技自然杠杠的,青年演员在影片中的表现也值得称赞,黄景瑜是真的适合各年代各类型的兵哥哥,老天爷赏饭吃。对于我们这些小人物来说,就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即使不能为祖国做出多大贡献,也绝不给祖国添乱拖祖国后腿,单个人的力量虽弱,但是凝聚起来就能组成强大的向心力,祝祖国繁荣昌盛,这盛世繁华你我共享!
《决胜时刻》观后感五
这部影片在1949年毛泽东的新年贺词中拉开序幕,到10月1日开国大典结束;讲述了毛泽东进京、国共谈判、渡江战役、筹划政协会议等关键历史事件。
对于我党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从片名“决胜时刻”也可预估,影片的气氛是千钧一发、扣人心弦的。实际上,影片却塑造了共产党领导人游刃有余、信心百倍、志在必得的形象,体会不到至关重要时刻全力以赴的感觉。
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方的活动构成电影的两条主线,交错进行。我党的画面永远是明亮的暖色调,阳光明媚、人人精神饱满、笑容满面;而对方的画面则是阴暗的冷色调,老蒋愁容惨淡,隐居于溪口老家,撑一把黑伞祭拜自家宗祠和母亲的墓碑,对前途一筹莫展。
两方交汇的场景一是谈判桌,二是大街小巷的特务。谈判桌上,周恩来始终掌握主导权,他永远是站着据理力争;张治中带领的国民党谈判团每每被怼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双方争执的关键问题,影片语焉不详,缺乏历史知识的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双方特务的对峙更是支离破碎,有头无尾。只见鬼鬼祟祟,没看出什么剑拔弩张的情节。政协前夕,国民党埋下的最后一个人体炸弹被轻而易举地捕获;开国大典当天,老蒋的终极计划——飞机轰炸,也默默地胎死腹中。
影片的英文名是Mao Zedong 1949,所以,主角应是毛泽东。然而,剧中的毛泽东像个幕后掌柜,只等下属汇报消息。他是个享受天伦之乐的爸爸、是个八卦下属恋情的长辈、是个甘冒生命危险追星的戏迷、是个宽容贴身士兵返乡探亲的上司……我们看不到领袖在决胜时刻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看不到他的决心和勇气。不是说不能表现日常生活的柔情,但要把握主要方面,否则过犹不及。
渡江战役是最重要的转折点,但依旧乏善可陈。老套的剧情:炮火连天、血肉模糊,我党战士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强行登陆,曾在毛主席身边的小兵在山坡上竖起一面鲜红的旗帜,流弹刺穿他的胸膛,但旗帜屹立不倒。我总觉得,正面拍摄残酷的战场画面是非常无力的,观众看到的无非是“特效”,不如表现背后的故事更加真实感人。如:战前将领和战士如何鼓舞士气;战后,面对登陆成功和伤亡惨重的局面,领袖悲喜交织的心情……
记得电影《敦克尔克》和《至暗时刻》两部反映一站和二战的电影,都没有直接表现正面战场,却从头到尾引人入胜。其实,渡江战役前国共的拉锯和我党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信心,足以撑起一部影片,无需加入其他细枝末节。战争片一直是国产片的软肋啊。
这部影片的亮点是群英荟萃,拍摄技术高超,观影体验好。许多观众是冲着结尾彩蛋——高清修复的开国大典真实影像去的,但是电影中的片段只有一瞬间,不如直接看完整的影像。拍摄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定受限颇多,也不能强求过多。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毛泽东在渡江战役胜利后写下的诗吧: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决胜时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