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10篇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10篇

时间: 邱妹0 分享

2022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10篇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10篇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1

今天,我们观看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通过这次观看,让我了解了宇航员们在太空生活的乐趣。

当神舟十三号成功到达太空时,与其一起上去的还有两位宇航员叔叔和一位宇航员阿姨。还记得之前在电视上看见的宇航员叔叔们的脸总感觉胖胖的,还以为是太空上的饭菜太好吃了。阿姨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脸胖胖的,哦!原来是因为在太空中人体里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还给我们表演了一些节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里开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水中乒乓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装满水的杯子里,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一样上浮,而是像石头一样下沉,这就是浮力消失的实验。

这次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让我知晓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我也要向太空舱的叔叔阿姨们表达崇高的敬意:“感觉良好”队,您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我长大之后,一定也要向您们一样效忠祖国,为祖国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2

在太空中,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探索太空的奥秘吧!

瞧,叶老师是飘起来了吗?其实不是,叶老师在演示走路呢!原来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觉一样,横着的。这可与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没有一点要飘起来的样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来,我们再来看看太空中转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气向后转是不行的,必须要用手臂的力气,转身时,右肢要快速旋转,才能转过身来,在地球上转身,只要身子随着脚向后转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么按压,乒乓球最终都会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王老师做实验吧。王老师先把一只黄色的乒乓球放进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后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没有浮起来,竟然沉在水里。真的好奇怪,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实验啊,我对太空充满了向往。

我感觉宇航员应该很辛苦,他们肯定经历了许多困难,才做出了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却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样,他们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我要向这些宇航员们学习,将来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3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4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5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 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_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此次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6

今天,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观看了《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直播,大家兴趣盎然。

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太空老师先把水挤到一个圆形球体里,然后往里面挤入蓝色色素,水球迅速变成蓝色,非常好看。后来又把一片黄色的泡腾片放了进去,渐渐水球里面出现了很多气泡,还散发出一阵阵香气,真有意思。

接着,太空老师又拿来了一个装了水的杯子,一个乒乓球和一根吸管,太空老师把乒乓球放进水杯里,用吸管把乒乓球轻轻摁下去,你猜结果怎么样?哈哈,结果-球被摁下去后就没浮上来。与我们地球上的实验结果完全相反,我觉得特别神奇,在太空居然没有重力,浮力也消失啦。

我觉得外太空特别有趣,在没有引力的外太空可以制造出太多有意思的实验;我也好想去外太空啊!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在外太空怎么洗澡呢?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7

看了我们的航天主题思政课,我感到非常自豪,为国家航天事业的进步感到骄傲。我觉得航天员是一个非常不容易且需要坚持的一个职业,他们为了登上太空而奋斗,为了实现国家航天事业的进步而奋斗,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们实现了这个梦想。

其实我也有个航天梦,我也想像杨利伟、王亚平那样成为航天员,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我现在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也能实现这个梦想。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8

携科技之手,逐航天之梦。以强国之名,拥星河璀璨。

——题记

我叹黄河奔流,我咏长江亘古,我望长城盘踞,我赏故宫恢宏。我脚踏黄土,叹的是那海晏河清,山河壮丽;我眼望星空,思的是那航天之梦。

1956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从零开始,一脚踏上了航天逐梦之旅,一脚跨入了觉醒之路。有人不屑,有人笑话,有人不明,有人轻狂。可骄傲的是那一双双深邃的眼,一只只黝黑的手,用那大中华独有的傲气,敲开了航天的大门!

自古便有万户纸鸢携火箭,君子“飞天”之梦,虽以失败告终,却留给了后人一句“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于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轰然发射,伴随着那气势磅礴的《东方红》,随着一条艳丽的'火尾,直冲蓝天!它向全世界宣告:我悠悠华夏,我大中华国,也能自圆那飞天之梦!从那时起,宇宙便向中国展开了怀抱,那飘逸的五星红旗,终于立在了宇宙这片广袤海域!

一发不可收拾,从那时起,我大中华便以那乘风破浪之势,敲开了科技之门,走上了强国之路。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深空探测;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嫦娥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中国跨入航天之旅......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中国获得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中国成为第三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中国探月时代开启......

中国用实力宣告出了她的伟大志向:要扬帆起航,要逐梦九天;要乘风破浪,要雄狮崛起!

杨利伟高声喊出的是“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他的名字注定要垂名千史,他的声音注定会吼出华夏气势。也正是那时,我凝视着那伟岸的背影,那透出的,是中华人民特有的挺拔,我终在那一刻明白,未来,由科技主宰!

飞天已不是梦,航空已成真果,等待多少个年华的中国,梦回九霄。我向往啊,在不知多久的未来啊,在遥远星河的见证之下啊,我愿走在那白色的星球之上,愿步过那坑洼不平的表面之上,遥望那蓝色星球,遥望那泱泱中华。在未来,手捧一片黄沙,任由它飘洒;眼观一片星空,任由它璀璨。论它是皓月当空还是星光洋洒,举杯,立于庭中,仰头,望的是琼楼玉宇,愿乘风而起,扶摇九天直去,将会遇见千万星光,那是中华航天的倒影。

星球包裹着五星红旗,像是天空包裹着大地。祖国的水榭楼台啊,祖国的十方春色啊,甚是美丽,却非我想要。愿为国出力,愿拥抱星河。

我想,携科技之手,逐航天之梦。

我想,以强国之名,拥星河璀璨。

我想,为国而战!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9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吧,那你们知道你们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吗?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宇航员,像首位女宇航员王亚平阿姨那样,虽说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但我依然清楚的记得,并埋下了深深地航天种子。

可每当我跟同学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总是爱搭不理的,要么就说不行,仿佛知道我的结局一样,但经常这样讲也让我实现航天梦想的决心坠落了悬崖,以至于现在别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总说:“不知道,还没想好。”

但在今天,我观看了这期后觉得可能是我之前太在意别人的言语,而对我的梦想纠结不定了。那些宇航员叔叔和阿姨都为梦想而进一步的努力着,我为什么就被一句句不起眼的小话而降低了对宇航梦的兴趣呢?对!不能被这样打败。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拼尽全力。

我想,每个人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都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但光说不做肯定不行啊,我觉得唯有努力学习,坚持锻炼身体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报效祖国,让我们以宇航员叔叔,阿姨为榜样,向着他们而努力奋斗吧!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10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__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同上航天思政课观后感10篇相关文章:

2021弘扬一二九运动精神大学生心得体会5篇

2022关于五四青年节绽放战疫青春作文800字精选10篇

以奥运会为主题的观后感10篇

2022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20篇

2021“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观后感10篇

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大全100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二十篇2021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80篇2021

观看思政“全”课堂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136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