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古田军号》观后感_《古田军号》精彩影评5篇(2)
《古田军号》:历史由人创造,并选择智者
虽然很多献礼片都属于历史题材,但是取材历史后的再创作里,总能看到主创独特的艺术视角。比如即将于8月1日上映的双重献礼片《古田军号》,在取材古田会议前后一段历史时期后,选择了红军小号手后代为讲述视角。这一崭新视角,为塑造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空间。本片里的毛泽东(王仁君 饰)、朱德(王志飞 饰)、陈毅(刘智扬 饰)、刘安恭(胡兵 饰)都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其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电影艺术的角色塑造。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才是影片的看点,也是主创的诉求。
作为历史意义重大的事件,古田会议已经不止一次被搬上银幕。不过那些作品更多的是以会议本身为故事重心,创作态度虽然严谨,却在艺术表现上不够丰富,主题探讨上不够深刻。古田会议在《古田军号》里所占的戏份其实是非常少的。影片绝大部分时长都是在讲述古田会议召开前一大段时间里,红军内部的思想困境,以及主要领导人们在思考如何脱困时所遭遇的思想交锋。也就是说,对比常规的历史题材,《古田军号》的特点在于更着重讲述历史进程中的人物。这些人物自身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碰撞、化解。
经过这一系列的人物塑造与戏剧冲突,观众会发现《古田军号》在还原历史之外,还有非常深刻且见解独到的主题探讨——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并且历史在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选择更有智慧的人。影片通过历史大事件(如战役)和特征小事件(如闹事小兵)的结合,很清晰地点出了红军在那个历史阶段里所存在的困境和隐患。观众通过这些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此时的红军对正确思想引领的迫切需要。而毛泽东、朱德、陈毅、刘安恭四人间的矛盾,正是为了寻找出那个最正确的思想。在寻找的过程中,自然有的人会坚定、有的人会犹豫、有的人会偏激、有的人会妥协。经过数次交锋过后,更加智慧、对局势更深刻的洞察终会取得胜利,并推动历史的进程。
其实,人物塑造一直都是电影创作的基础,并不是哪一种电影的专属。好的文艺片有好的人物,好的商业片也有好的人物。或者换句话说,只有塑造出好的人物,才算得上好的电影。香港电影的双雄片出了那么多经典,靠的不就是角色的魅力四射嘛。欧洲、亚洲的名导名作,也都是人物塑造的教科书。因此说,《古田军号》对人物塑造的追求,与它们在艺术层面上都是异曲同工的。片中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的情义,和刘安恭的针锋相对,也都同样魅力四射。只不过港片的情义是江湖情,《古田军号》的情义是革命情。站在电影的角度,这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以人物为本,并且启用青年演员来塑造历史人物,让献礼片《古田军号》具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潜力。在市场上传播更广,也就意味着其人物和主题对观众的覆盖更广,认同更广。在艺术上被认同被欣赏的《古田军号》,也必然会给年轻一代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他们不仅了解历史的进程,更看懂历史的选择。
《古田军号》:时代没有距离,信仰永远热血
曾经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觉得此句相当有力量有信心,是一种成功在望的心情。而今天看过《古田军号》才发现,它更似一段热血励志岁月沉浸。
人生的不同阶段,看同一句话,意思竟然截然不同,真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而立之年,随着电影《古田军号》一起踏入了这段历史长河,才重新体会了当年革命每一步的来之不易。
《古田军号》开篇的视角是由三代投身革命事业家庭的农民儿子小号手开始,从他所见的一点点还原历史记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时的红伍在井冈山会师以后,在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问题上,进行了曲折而艰苦的探索。
把如何着重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建设党,形成比较系统的党的建设的思想纲领这段复杂的理论历史,用诚恳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并且赋予了强大的感深力,绝对是非常有难度的题材创作。
也可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时根据地建设比较复杂,怎么去建立一个适合队伍的制度,我们的党和,是经过了多次的碰撞与思想的摩擦,最终才有了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导演用深化历史的方式,重塑了军魂的红色记忆,令人也感动也深深佩服。
本片的每个细节都体现出了精心打磨的文化内核,除了还原古田会义的重大历史时刻,毛泽东化名杨先生帮助老百姓“解放女性,解放思想”这个情节,让我印象也是很深刻。
在一个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边劳动边持家,并没有什么机会去学习文化,特别是被封建观念束缚的女性,更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杨先生看到她们的难处,不仅主动帮她们赎身,还派了女先生教她们读书识字做人,体现了一个领袖的远识。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在打仗的关键点上,教女人识字明理有什么意义?从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女性所具备的基本认识,但信仰和理想都是一点点推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田军号》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过去,看到了艰辛,也让观众体会到了伟人的胸襟。
还有一处,一直贯穿本片的“红领章究竟是大黑框还是小黑框”也让人感动。一开始就红领章究竟要大黑框,还是小黑框,一直没有决定。这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是经过集体的讨论,逐渐让人感觉到了红领章蕴含的文化价值,每一个决定都有其慎重的考虑,以及它的存在的意义。
后来,刘安恭在战场上的牺牲,就更加明确了大黑框的深刻意义。它是思想的交锋,也是梦想的追问,更是信仰的力量,观影过程中,让人不时热泪盈眶的,是他们为解放事业的执著与呕心沥血!
可以说,我们这批成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也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中年人,对于很多历史伟人、英雄事迹都特别熟悉,那么,如何讲好故事,如何让人在经典故事中再度有新的升华,是《古田军号》颠覆性创作面临的难度。
虽然描写“古田会议”的影视作品不止一部,但从今天的角度看《古田军号》,能感受到了同一历史的不同心情。我想这就竖家一直以来提倡的“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的意义所在。
看这个影片,感动过,流泪过,从革命的故事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奋斗,虽历经艰辛仍不觉累,心中豁然开朗。人有的时候不能一直往前奔跑,要学停下来体会初心,才使得人生更加丰盈与自信。
电影《古田军号》精彩影评
这是一把浸透鲜血与荣耀的军号。它那悲凉雄壮、深沉悠远的旋律,恰似晨钟暮鼓,警醒着我们……
电影《古田军号》取材于1929年古田会议前后的一段历史,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艰难历程。编导在挑战面前,显示出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驾驭能力。
首先是戏剧冲突的把握恰到好处。古田会议是中共党内、军内斗争的产物,是正确思想战胜错误思想、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的产物。这种斗争必然要反映到毛泽东、朱德、陈毅、刘安恭等领导人物当中。编导一方面不回避矛盾,大胆地揭示这种矛盾,另一方面又准确地把握这种斗争的“火候”。影片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四位领导人的极为鲜明的个性:毛泽东原则性极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后退一步;朱德善气迎人,又有其倔强的一面;陈毅为人随和,但不失知错即纠的党性原则;刘安恭处事刻板、教条,却富于牺牲精神,可谓姚黄魏紫、各有千秋。但是他们的性格又有其一脉相通的共性,这就是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磊落襟怀。正是这种共性,使得他们即使发生再大的冲突也不会破坏纯洁的同志关系;正是这种共性,使得他们经过激烈的冲突后能够形成思想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和新的基础上的紧密团结。这种矛盾冲突的把握,是历史逻辑、性格逻辑和艺术逻辑的统一。如果为了某种考虑而把他们的矛盾冲突人为地降低强度,则不足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果人为地夸大他们的矛盾冲突,则有可能产生某种消极的社会后果,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就是艺术分寸的绝妙所在。
其次是自觉的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来自人民,又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组织。没有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和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编导匠心独运,在有限的艺术空间内尽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例如林裁缝的形象,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凭借孙维民的出色表演,极为生动地表现了闽西人民的政治诉求和精神风貌。
再次是宏大叙事与艺术细节的完美结合。整部作品气势磅礴而不失于粗疏,精致典雅而不失于匠气,使人如入“大伽蓝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目,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鲁迅《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语)。比如毛泽东与刘安恭在红军领章设计的问题上曾发生分歧,但在刘安恭牺牲以后,毛泽东却主动选择了刘安恭生前选定的那种款式。看到这里,谁人不被毛泽东的宽阔胸怀和真挚的战友情义所深深感染呢?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备加艰难,越是容易懈怠,越是有可能出现功亏一篑的错误,越是需要慎终如始、日乾夕惕。《古田军号》的上映,为我们进行了一次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