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阅读推荐 > 九年级物理复习资料笔记

九年级物理复习资料笔记

时间: 斯祺1212 分享

九年级物理复习资料笔记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1)宇宙的宏观模型:宇宙物质-→(从大到小: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地球上

  的万物)。

  (2)太阳系由八大星系组成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组成。

  (3)讨论宇宙时,通常用光年作长度单位。1光年=9.46x1015m=9.46x1012km.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

  (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分子决定的.

  (2)分子很小,分子大小约为10-10m=0.1nm.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注意:我们用眼睛看到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

  3、原子结构:

  (1)物质由分子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2)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

  (3)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4)物质微观模型是: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与核外电子(带负电)。

  (5)光年和纳米都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x1015m 1纳米=10-9m

  4、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状态 分子排列情况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分子运动情况 宏观特征

  固态 排列十分紧密 很大 只能在自身平衡位置附近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无

  做无规则运动 流动性不易被压缩

  液态 没有固定位置 比固态小 运动比较自由 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

  的体积、有流动性、不易

  被压缩

  气态 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极小 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 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注意:(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一般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时(水除外),体积

  变小。

  (2)物质的状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5、纳米科技

  (1)纳米科技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2)科学工作者正在通过对分子或原子的操纵,实现心中的理想。

  二、质量: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只与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物质与物体的区别:

  (1)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一种物质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如:铁是物质,它可以组成各种不同

  的物体。

  (2)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一种物体可以由不同物质组成。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

  单位换算: 1t=103kg=106g=109mg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1、测量工具:天平、台秤、杆秤、电子秤、案秤

  2、天平使用方法:

  (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或水平桌面上。

  (2)、拨: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3)、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位置平衡。

  a、调节原则是:左偏右移、右偏左移。

  b、判断横梁平衡的方法:指针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线上;指针运动时,看它在分度盘中央线两端摆动幅度是否一样。

  (4)、测: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向天平右盘加减砝码(加减砝码原则: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5)、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注意:当左码右物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6)、收:称完后,把被测物体取下,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

  3、使用注意事项:

  (1)所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2)必须用镊子加减砝码。

  (3)必须左物右码。

  (4)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里。

  (5)天平砝码的设置与人民币一样。

  4、特别注意:

  (1)若游码没有拨到0刻度就开始测量,相当于左盘中已有物体,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若天平没有调节平衡,指针若偏左,也相当于左盘已有物体,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3)若砝码生锈,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若砝码磨埙,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三)、液体与小物体质量的测量:

  1、液体质量的测量

  (1)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再用天平测出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总。

  (3)待测液体质量m=m总-m1

  2、小物体质量的测量

  (1)先用天平测出一定数量的小物体的总质量m总。

  (2)则小物体质量=m总/一定数量。

  三、密度:

  (一)、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公式: 变形公式 m =ρ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

  3、单位:

  (1)、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

  (2)、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注意: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似。

  (二)、理解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状态有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3、物体通常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除外),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4、对于气体,密度还与压强有关,压强变大,密度变大,反之变小。

  (三)、密度的计算:

  1、判断空、实心球的方法:(已铁球为例)

  (1)比较密度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求出球的密度。ρ球=m球/V球,若ρ球=ρ铁,则该球是实心;若ρ球<ρ铁,则该球是空心。

  (2)比较体积法:

  具体做法是:先算出与球同质量的实心铁球的体积,V铁=m球/ρ铁。若V球=V铁,则该球是实心;若V球>V铁,则则该球是空心。

  2、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3、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4、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四、密度的测量: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量杯)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一)、量筒(量杯):

  1、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2、使用方法:

  (1)、“看”:看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单位:毫升(ml)

  (2)、“放”:放在水平台上。

  (3)、“读”: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底部、凸液面顶部相平。

  3、体积单位换算:

  1ml=1cm3=1×10-6m3 1L=1dm3=1×10-3m3。

  (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1、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

  (2)、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3)、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4)、得出液体的密度ρ液=(m1-m2)/ V 。

  特别注意:若用天平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往烧杯中倒入一些待测液体,并测出烧杯与待测液体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待测液体倒入量筒测其体积,因烧杯上会沾有一部分液体,造成所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值偏大。

  (三)、固体密度的测量步骤:(密度比水大的固体)

  1、用天平测出待测固体的质量m。

  2、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适量指: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以能淹没被测物体为准),并测出量筒内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把被测物体系住,放入量筒水中,测出总体积V2。

  4、则被测物体密度ρ物=m/ V2- V1。

  注意:密度比水小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常采用压入法、助沉法)

  所有步骤与固体密度的测量步骤一样,只是在第③步中加上用细铁丝把被测物体压入水中。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社会生活:

  ⑴、交通工具、航空器材,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

  ⑵、产品包装,常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

  2、水的反常膨胀:

  ⑴、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高于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低于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

 

  一、运动的描述:

  (一)、参照物 :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被选作标准的参照物我们认为它是假定不动的 ;

  通常情况下,我们默认的参照物是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参照物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二)、机械运动 :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我们所说的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与别的物体而言的。

  3、相对静止的特点:

  (1)、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

  4、相对运动的特点:

  只要有一点不满足相对静止的特点,就是相对运动。

  (四)、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步骤:

  1、选定一个参照物。

  2、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有无发生变化。

  3、若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物体相对与参照物是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二)、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 m/s

  (2)、 常用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3)、换算:1m/s=3.6km/h

  换算技巧: 当m/s化km/h时,原数值乘以3、6 ;当km/h化m/s时,原数值除以3、6。

  同理:g/cm3化kg/m3时,原数值乘以103 ;kg/m3化g/cm3时,原数值除以103 。

  (4)、计算公式: V—速度—米每秒(m/s)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注意:(1)、用此公式计算,各物理量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

  (2)、物理学上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三)、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注意:在匀速运动中速度始终不变。

  (四)、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注意:中间的休息时间也要算在总时间内)

  3、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是用来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1)、平均速度不同与速度的平均值。

  (2)、过桥问题时,总路程=车长+桥长。

  4、特殊情况的平均速度求法:

  (1)、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路程的平均速度V=2V1V2/V1+V2;

  (2)、以不同的速度经过两段相同的时间的平均速度V=(V1+V2)/2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长度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2)、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km、dm、cm、mm、um,

  (3)、单位换算它们关系是: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m=106um;1um=10-6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正确使用刻度尺:

  (一)、使用前:做到三观察。

  (1)、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在哪?是否磨损。

  (2)、观察它的量程。

  (3)、观察它的分度值多少。分度值越小,准确度越高。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最小

  刻度决定。

  (二)、使用时:做到五对。

  (1)、选对: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尺的位置应放正,不能歪斜,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应与物体的开始端对准,零刻度线磨损的,要任选一点作为零刻度线,读数时:结果应减去所任选零刻度线以前的部分。

  (3)、看对: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读对:读数时,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

  (5)、记对:记录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

  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棉线法、滚动法。

  (二)、时间

  1、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时(h)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秒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3、秒表的使用方法:三按

  一按:表针启动;二按:表针停止; 三按:表针归零。

  (三)、误差与错误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

  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选择更精密的测量仪器。

  (3)、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或者由于读数记录时粗心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

  四、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单个物体不产生力。

  (2)、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必定存在两个物体:一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

  (3)、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意: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者两者同时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 牛顿 简称“牛” 用字母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成年人的重力是500N

  5、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

  体上。

  (2)、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注意: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力的区别:

  (1)、他们的两个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2)、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二力平衡力的两个力则作用在同一

  物体上。

  6、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

  (1)、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者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

  (2)、画法:(1)、先确定受力物体,通常用方框和圆圈表示。

  (2)、确定力的作用点,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在分析物体受力或画物体重力时,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上;在分析单个力时,应画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3)、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用线段画出力的作用线。

  (4)、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标上力的大小、符号及单位。

  重力用G 、摩擦力、阻力用f 、支持力用F支 、其余的力用F表示。

  五、牛顿第一定律: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2、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3、推论一: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推论二:物体不受力,可以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

  5、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注意:(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处于何种状态及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均无关。

  (3)、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或受到惯性作用。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惯性现象的解释步骤:

  (1)、先看两物体原来处于何种运动状态。

  (2)、再看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另一个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所以出现了什么情况。

  4、利用惯性知识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应注意:

  (1)、列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列车上的人或物相对列车静止,在列车上面不管做什么运动,效果都是一样的。

  (2)、列车加速或启动时,由于惯性,列车上的人与物运动方向与列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3)、列车减速时,由于惯性,列车上的人与物运动方向与列车的运动方向相同。

  5、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1)、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洗衣机脱水;射击、投铅球;拍打衣服上的灰尘;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2)、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小车上安有安全气囊;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车辆严禁超载;车辆转弯时应减速。

  六、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

  判断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还是平衡力关键看:这两个力满足谁的四个条件。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

  质的力。

  4、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应用:(1)、可以根据平衡力来判断物体处于何种状态。

  (2)、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两力是不是一对平衡力。

  (3)、已知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可以判断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6、合力:

  (1)、作用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F合=F1+F2,合力方向与两力相同。

  (2)、作用在同一直线、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F合=︳F1-F2 ︳合力方向与力大F1相同。

  补充:(1)、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拉力(牵引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如:弹簧、橡皮筋)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如:橡皮泥、面团)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常见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都是。

  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和物体本身的材料有关 。

  5、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

  (二)弹簧测力计:

  1、用途: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注意:弹簧的伸长不是弹簧被拉开后的长度,两者关系是:弹簧的伸长=弹簧被拉开后的长度-弹簧原来的长度。

  3、使用方法:

  使用前:三“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零,若不在要调零;

  使用时:(1)、测力前,最好轻拉弹簧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2)、使用时,应用手提住提环或把提环固定在墙上,绝不能用手捏住外壳。

  (3)、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测力计所测的力方向一致。

  (4)、读数时:要当指针稳定后,且视线与指针所指刻度线垂直,读法与刻度尺相似,但注意不能估读,最后在数值后注明单位N。读数=挂钩受力。

  4、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5、特别注意:

  (1)、测力计受力静止时,它的两端都受到力的作用,但测力计示数只表示其中一个力的大小。

  (2)、弹簧的伸长是各个部分都在伸长,若弹簧断了,去掉断的部分,剩余部分受到同样大小的力伸长的长度比原来的要短,因此测量值偏小。

  (3)、把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物体的重力与测力计重力的和,物体的重力=测力计的示数-测力计的自身重力。

  二、重力:

  (一)、重力的由来: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2)、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3)、重力是非接触力,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原来相同。

  (4)、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重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重量,他不同与质量)。

  (1)、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2)、g在不同的星体上,数值不同,在月球上g的取值约为地球上的1/6.

  (3)g的大小还与地球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的取值越大。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或者说总是指向地心)。

  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注意:(1)、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如:圆环)

  5、重心与物体稳定性的关系:物体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三、摩擦力: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1)、滑动摩擦(如:用铅笔、钢笔写字)。

  (2)、滚动摩擦(如:用圆珠笔写字)。

  (3)、静摩擦(如:用力推物体,没有动)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注意:(1)、相对运动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2)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如:人走路时,地面对鞋底的摩擦力方向就与人运动的方向相同。

  (3)自行车向前运动时 ,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

  (4)、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地面做匀速运动时,彼此间不产生摩擦力。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

  (2)、运动物体的摩擦力始终等于匀速运动时的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只有在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拉力才等于摩擦力。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接触面材料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物体所受拉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三)、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相关文章:

1.九年级物理老师复习计划

2.2017初二物理笔记

3.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汇总

4.高一物理笔记整理 高一物理知识点梳理

5.如何做好高中物理笔记

451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