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观后感500字5篇
电影卢旺达饭店说的是94年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对图西族的残杀,在4月6日到6月中旬,有100万人死于屠杀。但是在这个屠杀中,有个饭店经理,尽他所能保护着难民,保护着那些与他毫无关系的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第一个在脑袋里冒出来的词是,理解。事物总是不是它表面说呈现的那个样子,所以才需要去理解,去发现藏在表象下的本质。“假如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所以上帝让人说不同的语言。上帝在尊严得到了维护,但是人类再也联合不起来。我们从此彻底孤独。自我,他我;娘子,相公;老爸,儿子;哥们,兄弟;圈子;阶层;阶级;民族;国家;人类:从这些词里我看到了狭隘和偏执。我们从来不想去理解与我们无关的事物,我们也不想去理解。
做为个体的时候,我有时撒谎;作为集体的时候,媒体有时撒谎。本来作为一个人,理解能力就有限,又如何承受这么多的真真假假的信息?我们可能会以正义之名出发,但是那只是你词典里的正义罢了。
然后是利益。人们说,国家与国家间只有利益。国家从来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冲突来源于有限的资源。能说,人们在某种程度是不想去理解。而是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什么好商量的。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保罗在人世的罪恶与危机里绽放着人性的光芒,在卢旺达的这场大屠杀里戏谑着西方社会的残忍和冷漠。无助的小人物们在战局动荡的年代里空洞的看着未来所谓的希望,在这场源于一种难以救赎的仇恨而引发的百万人的大屠杀之中,手无寸铁并且不能为西方所谓的大国赢得一席选票的黝黑的非洲人渴望生命与快乐的愿望显得单薄无力。
西方式的x脑对保罗的影响直至影片最后。精于人情世故的保罗担任这所酒店的客房经理,多年的处心经营只为在危急时刻换的西方国家的那些白人朋友的帮助,利用职务之便,他巴结着那些风光的大人物,联合国维和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在战争发生后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反而让这场多年的经营成了一场闹剧。只为求得生命的延续的愿望也显得摇摇欲坠。在白人撤离的时候,保罗和酒店侍者对星级服务的坚持更成了对西方世界的一种嘲讽,战地记者无地自容的羞愧显示出了局势之下为求自保的小人物无能为力之下的良心的丧失与人性的危机。为了盈利和金钱,西方的这些“殖民者”交给了他们什么是星级的服务和品位,给他们树立了理想的信念,但所有的一切在局势动荡的大屠杀之中都成了海市蜃楼,遥不可及。一味的依靠别人过度的不靠谱,唯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自救。
这是一个人性的革命,在这场危机中反思。其实我们作为一个观影者,一个旁观者,怎样的义愤填膺,也终究会像电影 里记者说的那样,假如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会说太可怕了,天啊,然后继续吃他们的饭。是的,我们顶多算的上附有正义感,可是也仅此而已,什么也做不了。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x分子袭击事件,炸弹自杀事件,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解梦给我介绍了一部电影,叫卢旺达饭店,我当时就问,说的是什么呢?他不答,只是对我说看了后就知道了。
于是看了,昨天就看完的,可是写不出观后感,只是现在这个时候,心情稍微平复下,写下那刻的感觉。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饭店经理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辛德勒名单,可是相较于辛德勒,保罗什么都没有,他有的仅仅是一些钱,到最后那些钱跟纸是没有区别的。
当联合国只派出200名士兵的时候,众人以为自己得救了,可是这些人仅仅是接走白人,当孤儿们看着车离去,对他们说谢谢的时候,当一个黑人帮一个白人打伞并目送他们离去的时候,当孩子们唱出童谣的时候,我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西方的那个所谓的人道主义,人权主义的强国们大国们,当他们看到卢旺达的录像时,仅仅只会说,天啊,这太残忍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还记的一个场景,保罗和乔治的对话。乔治:你酒店里的那些富有的房客,他们的钱已经不再有用了,很快所有的图西族人都会被杀死。保罗:你难道就没有想过?你们不可能将他们杀绝的! 乔治:为什么不能,我们已经杀掉一半了!
在河边,保罗看到那些躺在地上的尸体,男女老少,保罗快崩溃了。
因为没有人会救他们。
卢旺达是不值得救的,非洲人民不值钱,他们不会为西方强国们赢得一张选票。
这就是西方的人道主义,自己打自己耳光的人道主义。
还记得的自己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的感觉,馆内很多地方是不能拍照的,但当很多人在万人坑在中山门废弃的城墙在和平广场在刻有30万人的姓名的墙边拍照的时候,我很想哭。
12秒钟一个中国人死去,但这仅仅是官方的言论,其实死的人数是30到70万。也就是说也许仅仅是6秒钟就有一个中国人死去。
当世界闭上双眼,只有保罗才会用一切拯救着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屠杀者能屠杀是因为他们有国家机器,而被屠杀者无力抵抗是因为他们没有组织,没有自己的国家。100万之众,要是能居安思危,生于忧患,组织起来,即使赤膊上阵,也能让屠杀者付出至少10万的牺牲。伸长了颈子,任人宰割,大家也没办法。 影片中有一处让我很感动的地方:他们最后逃入起义军占领区的时候(对白用的是“rebels”,翻译成贬义的叛乱分子太愚蠢了吧,翻译成反政府武装也能嘛),起义军一边战斗一边向他们挥手致意。那一刻我有一种,投入母亲和祖国怀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逃跑终究奈何不了侵略和屠杀;依赖于国际组织或外国势力,也终究会像北洋军阀当初依赖国联所证明的,显得懦弱而且愚昧。民族的安全只能依靠本民族的团结,只能来自强大的祖国,运行良好的民族国家。一个健康的组织,且是国家这个级别的庞然大物,不是短期能组建起来的,等到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再爱国,恐怕来不及了。若是到了那时候也不懂爱国,那只能在逃跑中被屠杀了。
还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保罗用美国大使和美国卫星吓唬将军,而且多次奏效。这说明对战后审判的惧怕能有效防止战争暴行。我知道,现在西方的刑法似乎已经不把预防和威慑犯罪当作刑罚的功能和目的了,而仅仅用刑罚来阻止罪犯再犯罪和改造罪犯,这大概是他们轻刑罚而且无死刑化的原因。前两天报道了卢旺达大屠杀的纪念活动,说到时隔二十年审判还在继续,而且屠杀的组织者和主谋最高量刑才是终生监禁。这就是欠下几十万血债所需偿还的!?国际法庭,你是不是闲的x疼啊,耗费了几十年时间,动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就是为了这么一点结果?纯属政治作秀,跳梁小丑的派头。更有恶魔的面目,花了二十年来鼓励屠杀、战争和犯罪!这样的审判是在向暴政者保证:放开干吧,我们会拖着慢慢审的,尽情干吧,我们保证代价很小;想想吧,作风荒淫,就有艾滋判你十年死缓,而几十万血债仅需几十年监禁,这么划算,犹豫什么,还怕什么!假使国际法庭能强有力的,毫无偏差的执行“杀人者死,一命偿一命”的原则,那么除了准备鱼死网破的亡命之徒外,其他潜在的杀人犯和战争犯都会放弃“出柜”。
相关文章:
3.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4.《海豚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