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1000字五篇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1000字五篇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有一个很鲜明的主题就是“女性主义”,他的一系列作品之中,对女性和女权的表现,一直是一个主旋律和基调贯穿始终。作为“金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黑暗中的舞者》将一个盲眼的女舞蹈爱好者作为主角,以她为核心,再度挖掘和展示了关于导演的奇特观点与思想。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从片子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一样,即以一卷长达3分钟的白色画布为开始,慢慢地画布中有细微斑点跃然其上,长号声恰到好处地响起,悠悠声让人更加莫名,也让人觉得有点心慌,因为不明白这样的开头将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当观众还在想像这镜头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色彩开始缓缓变化了,从一片白茫茫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到路边飘落的黄叶……它的变化一刻不停,即使我们没有发现。
影片中,音乐部分几乎是由主人公用自我的歌声来完成的,这样一部音乐片不一样于大多数的音乐歌舞片,它没有漂亮的演员面孔,没有抒情的音乐旋律,更别谈豪华的场面和美轮美奂的舞蹈。它只是主人公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唱黑暗的世界中自我小小的卑微的幻想,唱自我终将埋葬在黑暗的世界里。主人公只是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尽可能地完成生命的绝唱。在她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电影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主人公左躲右闪着每一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影片最后,主人公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我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取放下自我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可应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让人难过的是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个性容易破碎。
是啊,从开头到结束,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预知。公平与无知肆无忌惮无所不在,却又理所当然。画面在变,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理解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可能存在期望和失望。
那既是这样,就尽情地不要有所顾忌地舞动吧,在黑暗中舞动自我的灵魂。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这天我们又看了一部电影《黑暗中的舞者》,我先说一下我的感想吧。透过连续几次看电影,我发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才发现自我每次看的电视都好单调无味,没有什么个性的感想和启发。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就应看一下对自我有好处、有感触的那些电影,我当然也不能再沉迷于什么偶像剧了,因为这个档次不一样,不能让自我更加的成熟。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自我心爱的儿子,宁愿自我失去生命也不愿意让亲爱的孩子和自我一样失去光明。一位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经营着自我的生活,拼命的积攒钱,为的就是给自我的孩子治病—治眼睛。因为这篇电影的主人翁耶莎蔓自我的视力就很差,基本上看不见,生下来的孩子当然遗传了自我的病因,所以极力挣钱,藏钱,为的就是自我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安详坦然的应对生活。直到有一天,当自我发现自我的钱被比尔偷走的时候,那时她的心凉了一下截,那但是她的命根子。她不顾一切的去要回自我的钱,尽管比尔的妻子说话�烟??邓?匆?晕业�丈夫,但她还是跑上楼去找比尔要回自我的钱,但是比尔为了自我的利益极力抢住钱,莎蔓忍无可忍,无奈之下用枪杀死了比尔。
在被绞刑的法庭上,莎蔓一点也不害怕,怕的是自我的孩子不能够完成手术。即使到了最后关头,她也没有说出真相,没有真正的为自我辩护。最后还是出乎意料,吊死了。但她还是很害怕,一向哭,应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听到自我的孩子完成手术时,她毅然唱起了她最爱的音乐。
比尔和他的妻子无比狠毒,用语言伤人,用卑鄙的手段抢夺别人的钱财,这种可耻的行为,试问谁能够忍受,但是善良的莎蔓死到临头还是维护了比尔的尊严,因为“承诺是金”,这当然就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这篇电影确实感触很多,为这位死去的母亲不值,心里痛恨,痛恨那些卑鄙的小人夺取了她宝贵的生命,心里惋惜。回想到自我的母亲,每年也是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自我的儿女吗?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一向惹自我的父母亲悲哀,一向让他们担心,我们要明白“天下父母心”,在这大好青春的年华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就应体谅一下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要人为父母,更因该能够体会到这种情绪。
在那里我祝愿所有的父母亲身体健康,你们辛苦了。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影片讲述一名叫莎曼的女人为给儿子治疗眼疾从捷克来到美国,辛苦赚钱,但房东比尔却想把她的钱占为己有,被逼无奈杀死比尔,最后因不愿把给儿子治病的钱为自我申诉,而被绞刑而死。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洞悉导演对两种制度的态度。莎曼及其儿子的遗传疾病,不正像捷克那社会的无药可治吗。来美国能够治疗但美国社会就是乐土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了孩子的健康,她付出的不只是辛苦,金钱还有她的生命。金钱至上,律师能够为钱颠倒黑白,看似公正的法律却无视弱者等等。看似完美的美国家庭——比尔一家,却隐藏着各种危机。妻子无休止花钱,并以此为荣,而丈夫继承的遗产早已花光,他们面临举债,被银行收房的危险,但比尔却依然让她大把花钱。他爱她,好像就是就应让她挥霍。
人性的脆弱虚伪在比尔一家展示的淋漓尽致。首先是,比尔一家对莎曼一家最多的是展示他们的富足和身为富人应有的同情心,莎曼在他们家做客时的对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者,有一天比尔告诉莎曼她已没钱难以承受其妻子的挥霍,他痛苦难当,怕他妻子明白他没钱后会不爱他。莎曼出于同情,告诉了她的一个秘密,她一向都在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病而自我的眼快盲了。当比尔明白后他做的不是努力赚钱,而是向莎曼借钱。影片虽没描述比尔打算借钱的思想过程,但我们能够想象,他一向把莎曼当做可怜人而且她还是一个有孩子的女人,莎曼拒绝后他的慌张和口不择言充分说明了他人性复杂虚伪的一面。最后比尔偷了莎曼的钱,在他们为钱争执时,手枪走火打中了比尔德腿,比尔看似羞愧难当,要求莎曼杀死他否则就别想拿回钱。事实是怎样,比尔设了个局让他妻子认为莎曼勾引他又头他的钱,又让莎曼打死他这样在他死后也能够让妻子继续挥霍,自我继续做个好丈夫。即使死,也要虚伪,比较尔的刻画不可谓不深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对他有深深地同情。他不能在黑暗中舞蹈,他没有精神胜利之法。透过比尔,我们也不难明白其妻子是怎样样的一个女人,他的家庭如何了。这种虚伪,在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就那么几件事,但就是这几件事交叉后状况就复杂了,人生便有了百味。莎曼是个简单的女人,只想给儿子只好疾病,她喜欢跳舞,她有一个好朋友。为了给儿子做手术,他拼命工作,工作中杰夫爱上了她,但为了儿子,为了节省不多的时光,她只能拒绝,爱与不爱交织。自身的缺陷(眼睛快瞎了)对舞的喜爱,工作生活的压力,又让她只能在想象中歌舞。比尔的突然插入,为儿治病的信念,又让她选取了死亡。简单的组合却酿出了杯具。
人活着,是要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或信仰来支撑的,当它破灭时,人便会陷入疯狂。比尔选取了死亡,他目标的破碎也让莎曼的破碎莎曼也选取了死。
在这种选取中,比尔是有路可退的,但他的虚伪隔绝了退路。莎曼却无路可退她已无法赚更多的钱,她的儿子要在十三岁之前做手术,她要为了“沉默是金”的约定。一切的退路都已隔绝。
在平时,她都能够用心中那歌舞来缓解,及时生活再,累压力再大,她还有舞,有这片能够给人慰藉的世外桃源。影片中她只有一两次是因为内心的欢喜而舞蹈的,但更多的是有压力而引发的。
在影片中,每当敲击声—机器声火车声—响起时,她心中都会有一段歌舞。她喜欢歌舞,她甚至在医院署儿子名字时都用的洛——一个有名的踢踏舞者。由她的心中之舞,我们能够联想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全面的否定取笑这种方法是不恰当的,阿Q用这种方法固然可怜可恨,但莎曼却是用来暂避缓解压了这未尝不是个好方法。比尔有的话我想就不会选取死亡了。生活中有谁能一往无前,勇敢无畏的不断挑战生活。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各种事物交杂产生的各种情绪。黑暗中亦即在俗世杂乱中拥有自我的一片空间,那里有本性,也能够更完美。
《黑暗中的舞者》650字观后感
今天我们又看了一部电影《黑暗中的舞者》,我先说一下我的感想吧。通过连续几次看电影,我发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才发现自己每次看的电视都好单调无味,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和启发。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看一下对自己有意义、有感触的那些电影,我当然也不能再沉迷于什么偶像剧了,因为这个档次不同,不能让自己更加的成熟。
《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母爱的伟大,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宁愿自己失去生命也不愿意让亲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失去光明。一位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拼命的积攒钱,为的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治病—治眼睛。因为这篇电影的主人翁耶莎蔓自己的视力就很差,基本上看不见,生下来的孩子当然遗传了自己的病因,所以极力挣钱,藏钱,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安详坦然的面对生活。直到有一天,当自己发现自己的钱被比尔偷走的时候,那时她的心凉了一下截,那可是她的命根子。她不顾一切的去要回自己的钱,尽管比尔的妻子说话难听,说她勾引自己的丈夫,但她还是跑上楼去找比尔要回自己的钱,但是比尔为了自己的利益极力抢住钱,莎蔓忍无可忍,无奈之下用枪杀死了比尔。
在被绞刑的法庭上,莎蔓一点也不害怕,怕的是自己的孩子不能够完成手术。即使到了最后关头,她也没有说出真相,没有真正的为自己辩护。最后还是出乎意料,吊死了。但她还是很害怕,一直哭,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听到自己的孩子完成手术时,她毅然唱起了她最爱的音乐。
比尔和他的妻子无比狠毒,用语言伤人,用卑鄙的手段抢夺别人的钱财,这种可耻的行为,试问谁能够忍受,但是善良的莎蔓死到临头还是维护了比尔的尊严,因为“承诺是金”,这当然就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这篇电影确实感触很多,为这位死去的母亲不值,心里痛恨,痛恨那些卑鄙的小人夺取了她宝贵的生命,心里惋惜。回想到自己的母亲,每年也是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自己的儿女吗?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一直惹自己的父母亲伤心,一直让他们担心,我们要知道“天下父母心”,在这大好青春的年华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体谅一下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要人为父母,更因该能够体会到这种心情。
在这里我祝愿所有的父母亲身体健康,你们辛苦了。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范文
这部极度压抑和扭曲的作品,一如以往和后来,从诞生就毁誉参半,爱的人捧上天,恨的人踩稀烂,但是,也是凭借这部作品,拉斯冯提尔的名字终于和金棕榈联系在了一起,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黑暗中的舞者》在一片惊讶与争议中捧走了金棕榈的最高荣耀。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莎曼的女子,由于有先天家族遗传的罕见眼病,当到达一定年龄的时候,视力会逐渐失去,直至失明。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避免家族的悲剧,她毅然带着孩子远涉重洋,从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来到美国,一边趁着眼睛还能看见拼命打工存钱给孩子治疗,一边也为了更加靠近自己的梦想:舞蹈。
莎曼是一个先天就对音乐充满了痴迷的人,她热衷舞蹈胜过其他一切。每天,她都会去一个剧团排舞,即使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她也常常沉浸到舞蹈的幻想和白日梦里。但是,莎曼也是一个十分单纯的人,或者说幼稚的人,并且拙于表达和与人沟通。当最亲近的邻居和租房给她的警官一家因为缺钱时,警察污蔑并且偷走了她的钱。追要中,杀死了警察,最终入狱。因为自己的无知,终于被判死刑。当选择给孩子治病还是请律师给自己减刑的时候,她选择了死。
也许看完这部略显冗长的充满黑暗元素的电影之后,许多人第一个感觉就是片中风格特殊的歌舞。作为一部歌舞片,《黑暗中的舞者》显得过于另类了。不同于其他歌舞片那样华丽的舞姿与绚丽的节奏和韵律。本片中所有的舞蹈和配乐,都是电影女主角的扮演者,冰岛的着名女歌手比约克所作。与拉斯冯提尔的合作,是她银幕的处女秀,为此,她做足了功夫,专门写了本片的诸多配乐并且编排歌舞。惊艳的演出和才华,让她也拿到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奖杯。颁奖词里,戛纳评委会这样评价她:
“有着‘冰岛女神’之称的歌手比约克的表演令人叹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是一种随意妄为,可是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其无穷的韵味自然天成,加上举世无双的‘鬼声’,独树一帜,超然出众。”
确实如次,电影里的歌舞极富现代韵味,并不以整齐的舞步和繁复的音乐为亮点,而是一种自然随意来洒脱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工厂里、火车上、法庭上等多场舞蹈,导演刻意切换为一种粗糙画质的胶片机来拍摄,为的就是和这种粗糙淳朴自然的舞步相融合和适应。电影里出现过的“音乐之声”里那样的热闹欢快的舞蹈,也有严谨古典的芭蕾都从不同角度来反衬出比约克生活化和随意化的洒脱。这种风格,正合了电影里女主角对舞蹈的那种随性天然而成的爱。这种爱,没有理由,没有修饰。
舞蹈是影片的最直接的看点,而影片最重的看点,却是导演深藏在这一切后面的主题和内涵。
作为一部带有浓烈女性主义和女权色彩的影片,导演依然在强调女性的问题。电影的主角莎曼就是一个弱势女性群体的最好代言人。电影对这个角色的设定就是一个弱势中的弱势,莎曼一方面是一个从共产主义国家来打工求医的孤独女性,没有男人陪伴;另一方面又似乎有轻微的弱智与天真。
之前在工厂的工作里,虽然经常做白日梦,而且眼睛视力太差经常出乱子,但是有周围友好的工友以及自己的好友的照顾与帮忙,也算平安。白人警察,这个高大的男人,本来处处照顾着莎曼一家,但是当他面对债务危机和自己深爱妻子无法弥补的物欲时,他却出卖和欺骗了单纯无知的莎曼。
我们注意到,影片里的男性,几乎都是呈负面形象的。警察一方面是一个负责人的好人,另一方面又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在矛盾与自责中滑入死亡的深渊。警察漂亮的老婆,作为唯一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女性,本来也是十分同情莎曼的,但是她的物欲的无尽间接催生了丈夫的犯罪,这一点和宗教故事里伊甸园的一段很相似。只是,这里挑唆男人犯罪的女性,并不是故意和直接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她本身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法庭上的男人们,监狱里的男人们,或者工厂里的男人们,除了追求莎曼的杰夫,都是一种冰冷和缺乏情感的存在。所有对莎曼一家照顾和同情的人,几乎都是女性。作为社会的脊梁,男性们在这样一个弱势的女性面前,几乎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绅士风度和男人应有的担当。这也是冯提尔电影里一贯的特点——男人都是缺失话语权和灵魂的存在。
我在观看电影个过程中,对于莎曼这样一个形象,确实是爱恨交织的。爱的是她勇于追求自己内心所想,自由自在跳舞的激情以及对儿子默默沉重的爱。恨的则是这样一个女子,在社会面前居然用自己的无知杀死了自己。她的逻辑非常的简单也非常的难以理解。警官是她的朋友,警官叫她杀死自己才能拿钱,也帮助警官自己解脱,她居然就真的“帮助”了自己的朋友。杀人之后,她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与幻想中,直到被捕。法庭上,面对诸多的指控,她除了发呆就是漠然,完全没有任何的抵抗。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活在理想与幻觉里,而对现实生活毫无所感呢?“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个感觉了。
一个孱弱的妇女,冤死在了号称民主自由的美国,冤死在了阳光照耀的美利坚法律之下,何尝不是对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以及社会的一次辛辣讽刺——这也是拉斯冯提尔的老话题“反社会”。
美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司法公正以及对待个人的尊重和判刑的慎重一直以来是全世界效仿的典范。但是,在莎曼从审判到处死的过程中,只有冰冷的程序在威逼一个无知的妇女,除了那个女看守的一点关怀,可以说毫无温度。法庭取证和审判的武断,许多重要证据都是不准确和失真的;律师的失职,完全无视自己代理人的生死;陪审团的偏见,“东欧社会主义的女子本来就该死”;最后处死的过程,在犯人害怕与胆寒中,用木板将其挂起,在那首为唱完的歌声中,猛然勒断了莎曼的脖子。和许多观众一样,我们都觉得最后在所有人都证实了莎曼确实是瞎子的时候,以为美国繁琐的司法程序可以终于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那突如其来的歌声的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打碎了所有人最后一点希望。
都是死,都是冤死,一开始就被屈打成招如同许多不开明国家一样和经历重重过程被最终“慎重”的冤死有什么区别呢?都是冰冷冷的程序,无非后者看起来更漂亮罢了。处死的一场戏,场景和节奏的把握,冷酷到心寒,绝望到悲伤,不得不让人想起了以“道德焦虑”为作品色彩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来,他的《杀人短片》最终的行刑所表现的制度的冷酷和残忍,似乎在后来者拉斯冯提尔的作品里,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复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