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优秀作文 >

2019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事迹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

时间: 庄宇1208 分享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感受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时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汉事迹学习

  昔日沙赶着人跑,如今人顶着沙进。

  38年,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加入治沙行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建成了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21.7万亩,治沙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在八步沙延展。“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在大漠深处开花结果,当地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捋着花白胡须,向记者说起当年的八步沙,张润元脸上云淡风轻。

  张润元乃“六老汉”之一。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滩。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三代人苦干38年,至今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

  1981年,在土门公社当过大队支书或生产队干部的6位农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向沙漠挺进。他们献了自身献子孙,一代接着一代干,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

  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补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应者寥寥。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

  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他们6人所在村庄都紧挨着八步沙,相距不过三四公里。

  消息传开,有人疑惑:别人承包良田,他们承包沙漠,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

  外人冷嘲热讽,家人也扯后腿。老婆劝:这把老骨头,要把命搭进沙漠里。儿女拦:又不是不养活你们,别受那份罪。

  “六老汉”不由得吹胡子瞪眼:八步沙治不住,今天享清福,明天你们就喝西北风!打定主意,老汉们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沙漠深处。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6个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只解决了一部分树苗,剩下的怎么办?最后,他们在自家承包地上种上了树苗。

  6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在浩瀚大漠里栽下一棵棵小树苗。

  到了来年春天,树苗成活率竟然达到七成,“开始我们高兴极了,没想到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造林不见林,“六老汉”心急如焚。

  “只要有活的,就说明这个沙能治!”“六老汉”没有灰心,转而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成活率得以提高。

  “父亲临终前叮嘱,不要埋到祖坟,祖坟前有个沙包,挡着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着我们继续治沙”

  沙漠离家远,为了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张润元说,每人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更艰苦的,是没有住处。沙地上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帘茅草。这个当地人叫做“地窝子”的深坑,就是“六老汉”的家。

  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用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先后离世。后来,郭老汉、罗老汉也相继离世。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四人走了,两人老了干不动了。

  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为了父辈的嘱托,石银山、贺中强、郭万刚、罗兴全、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现在,郭万刚的侄子郭玺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护八步沙的未来。

  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当年被父亲郭朝明“逼”着回家治沙。当时,他在土门供销社上班,端的是“铁饭碗”,父亲要他回来治沙时,郭万刚极不情愿:“治理几万亩沙漠,那是你们几个农民干的事?能治过来吗?”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郭万刚,直到1993年5月5日,才打消了回供销社上班的念想。“那天我正和罗老汉一起巡沙,中午地上突然就起了‘黄浪’,有50多厘米厚。罗老汉有经验,告诉我要跳着走,哪怕拔得稍微浅一点,就被沙尘暴埋住了。”郭万刚回忆说。

  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罗老汉和郭万刚,直到深夜才摸回家。从那之后,郭万刚一门心思扑在造林上。

  昏倒在树坑旁的贺发林,被送到医院时,已是肝硬化晚期。弥留之际,当着老伙计们的面,贺发林安排后事。“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他对儿子贺中强说。

  石满老汉生前被评为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去世时年仅62岁。他的儿子石银山说:“父亲临终前叮嘱,不要埋到祖坟,祖坟前有个沙包,挡着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着我们继续治沙。”

  尽管有过犹豫、有过彷徨,郭万刚已在风沙线征战30余年,在大漠深处写下答案。到2003年,通过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等措施,“六老汉”及其后人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八步沙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

  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八步沙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沙漠里栽树,三分种、七分管,管护是重中之重。八步沙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集体植过树,但都因为无人管护而前功尽弃。

  “树栽上以后,草长得好,有人偷着放牧和割草,好不容易种下的草和树,一夜之间就会被附近村民的羊毁坏。”张润元说,“我们就每天早上和晚上挡着不让牲口进去,几乎整宿不睡觉地看护,甚至很多天顾不上回家。”为了护林,郭万刚、石银山曾连续6个春节在沙漠中度过。

  程生学现在看护的,仍然是父亲当年亲手栽下的树。“面积将近2万亩,骑摩托车转一圈,至少4个小时。”

  2001年,近200只羊钻进了程生学看护的林区。“先人们辛苦栽下的树,你咋舍得让羊啃哩!”他追上羊倌理论。“这里不放哪里放?”羊倌并不示弱。

  说话间,程生学就把羊往外赶,没成想羊倌照头就是一棒。所幸,贺中强及时赶到,并报告了森林派出所。羊倌最终被处罚。

  林场要发展,就不能只守摊子。2003年,八步沙7.5万亩治沙造林任务完成后,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将治沙重点转向远离八步沙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截至2015年,他们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治理区内,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被郁郁葱葱。”郭万刚说。

  黑岗沙等地治理完成后,“六老汉”的后人继续向距离八步沙80公里的北部沙区进发,开始治理那里的15.7万亩荒漠。同时,八步沙林场还先后承包了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等项目,并承接了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工程,“我们带领周边群众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壮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郭万刚说。

  绿色在八步沙不断延展。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历经“六老汉”三代人38年的坚守,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2019时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汉观后感

  《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先进事迹,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学习。当日夜间,武威各界、古浪县众多干部群众收看了“时代楷模”发布节目,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强烈。

  武威干部张伟文说,30多年来,以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为首的村民们,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中,用心血和汗水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用爱和信仰坚守家园梦想,用青春汗水铸就金山银山。他们的豪情壮志,他们的“愚公”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武威群众古永天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事迹,不仅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而且更加明晰了我们当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就冲着“六老汉”、“三代人”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勇敢奋斗。

  武威市古浪县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多海说,八步沙人在困难面前,不忘初心,接力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将传承八步沙精神,全力推动林业和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古浪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浪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毛琪中说,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是古浪人民的骄傲。我们将积极组织系统内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坚定不移地守好自然资源,守护绿水青山,为构筑构建生态美、产业优、百姓福的和谐古浪做出贡献。

  古浪县县政府办干部任忠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先进感人事迹、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精神,引人思考、催人奋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在工作中要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古浪的发展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古浪县县发改局干部胡振学说,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治住了风沙的肆虐前移,创造了沙漠绿色奇迹。今后,我们将以八步沙治沙人的精神作为工作的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浪县县产业办副主任李焕仁说,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造林事迹,让我们深受鼓舞,颇为感动。作为农业干部,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楷模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9时代楷模学习心得

  3月2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八步沙林场昔日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责任。如何把理念体现到行动之中?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以治沙造林的奋斗业绩,以不畏艰苦建设生态家园的奋斗精神,给了世人以响亮的回应。“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向他们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传承“时代楷模”的精神价值。

  时代楷模是时代的标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同其他时代楷模一样,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也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奋斗精神。面对风沙侵蚀家园的严峻形势,他们没有退缩,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集体林场,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38年来,“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令人震撼。他们不畏艰苦、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治沙造林、改天换地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唯实创新、建设生态家园的奋斗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奋发有为、接续奋斗、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六老汉”精神的背后,是坚定的信念。支撑六位老人、祖孙三代坚持38年治沙造林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担当。这份责任担当就来源于对信念的坚守。如果说信念是生命的灯塔,那么,只有敢于负责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真正去拥抱梦想。在八步沙林场,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中的四个相继离世,如今健在的两位老汉也都年事已高干不动了,而八步沙的治理工作却从未停止。第二代、第三代的治沙人接过了治沙的担子。如果没有对坚定的信念、对精神的传承,恐怕难以坚持下来。正因为他们坚守理想信念,把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融为一体,才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激发起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攻克难关的责任担当,在“苦”和“难”中历练人生,拥抱梦想。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因为不断传承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才有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时代精神。“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也是这些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都需要传承“六老汉”三代人甘于奉献、顽强拼搏、治沙造林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以此转化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发各行各业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实现梦想。


相关文章:

1.2019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时代楷模优秀学习心得精选

2.2019时代楷模的优秀学习心得3篇

3.2019时代楷模的优秀学习心得欣赏

4.2019时代楷模学习心得,时代楷模优秀观后感精选

5.2019时代楷模其美多吉事迹学习心得范文精选,看2019时代楷模有感

418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