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孟剑锋和王津的人物事迹介绍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已经开播了,小编看完深受感动,下面小编就来分享孟剑锋和 王津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孟剑锋 从古法中参悟錾刻技艺,将银箔化为白丝巾。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元首都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国礼。这份中国的国礼取名为“和美”,是放于一个金色盘子里的一条色泽晶莹的“白丝巾”。这条白丝巾的特别在于没人能够将它抓起来,因为这条丝巾出自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錾刻技艺。
传统的錾刻作品大都做在铜器上,很少有金银器上的錾刻,而命名为“和美”的这个国礼,设计要求是一个超级精美的银器錾刻。更为繁难的是,作品所需要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而是要求呈现出纺织物自然柔美的垂落状态,要表现出纺织物的自然褶皱,并且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皱褶中也要錾刻上花纹,表现出丝织品随着光线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再现真切的丝光感。如何让一张仅有0.6毫米的银片幻化为这件国礼?錾刻使用的主要工具叫錾子。古代的錾刻工匠凭着一把錾子,就能够在金属器皿上錾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一个老厂房里,中国工艺美术集团錾刻师孟剑峰已经敲了23年的錾子,作为行中高手,他受命制作这份国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独具特色的錾刻作品需要设计打造出最适合的錾子。孟剑峰从古錾子上触摸到前辈的智慧,从古法探寻启示路径。八天后,孟剑锋终于造出了制作丝巾图案最难的那把錾子。
接下来实际面对的錾刻对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只比鸡蛋壳厚一丝头发。要根据设计图案,在这块薄薄的银片上錾出细密的经纬线,交错成为细致的纺织纹理。錾刻过程中,只要有一次用力稍多而錾透了银片,整个作品就会前功尽弃而报废。这就是传说中不许出现百万分之一差错的工作。但孟剑峰做到了,“国礼”作品终于完成了,金色的盘子里面,一块洁白柔软的丝巾自然叠放,接受礼物的人都情不自禁地伸手想去拿那块丝巾。如今这份錾刻的国礼已经成了行里的技艺传奇。
王津 修复西洋古钟,与古代匠人通过技艺实现跨时空对话。
故宫钟表馆里每一件西洋钟表都称得上是稀世杰作,它们是当初西方各国使节来华觐见时献上的国礼,充分展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匠作水准和民族文化智慧。高122厘米的“铜镀金乐箱水法双马驮钟”便是当时乾隆皇帝收到的一份国礼,如今它已经二百多岁,机芯老化、部件缺损。已在故宫钟表修复室干了39年的王津师傅认准了这个活儿。保管部门的修复要求只有十个字:“粘补外壳,恢复机件功能”。王津对这座双马驮钟进行整体拆卸、清洗、除锈、锉削、补齿、焊接、装配和调试,各项工序加起来上百道。修补断齿,主要考验锉功。将一块铜料锉磨成米粒般大小焊在齿轮上,再矬出与原件一致的磨损。所有功夫活儿都遵循一个原则:对文物的干预最小。这是铁律。他在不起眼的齿轮背后,会时而见到制钟匠人留下的标记。每一个搭扣、咬合、旋转,将动力精准地转换成演绎、音乐和走时等各种复杂的功能。在这座精密的机械宫殿里,王津隐隐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工匠对话。
2016年8月3日,经过几个月的屏息凝神,这座铜镀金乐箱水法双马驮钟的机芯修复接近了尾声。54根水法、28个人物造型、4套音乐、上千个零件,在王津的手中复原如初。
39年里,王津过手的古钟表有两三百件。王津工作的桌子边缘被磨出了深深的沟痕。在与异国古匠的智慧对话和技艺交流中,他日渐体会到了大匠境界。
不论是毛胜利在安徽泾县山间制作“三丈三”宣纸的老厂房,还是錾刻“国礼”的孟剑峰的工作间,亦或是紫禁城内文保科技部的钟表修复室,都只是老旧的“陋室”,但这些大工匠们却在这些“陋室”中专注于自己手中的技艺,代代传承,生生不息。陋室也成为这些大工匠们障蔽人间喧嚣,隔离尘世浮华的屏障。只有匠艺才是他们像心适意的人生栖居,意匠经营的至美胜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技馨。
大国工匠人物相关文章:
1.大国工匠人物事迹